新新聞》近百反川普菁英聯名投書:中國非敵人

2019-07-10 16:50

? 人氣

在金正恩(右)的配合下,川普(左)踏上北韓,賺取選舉資本。(AP)

在金正恩(右)的配合下,川普(左)踏上北韓,賺取選舉資本。(AP)

六月底美國民主黨舉行總統初選黨內辯論,多達二十名參選者不約而同箭指欲尋求連任的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同一時間,川普也展開外交「出口轉內銷三部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中強勢作為引發在野菁英批判

他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協議貿易戰「二度休兵」,緩和了美國經濟和國際市場的緊張氛圍。

接著他又用推特邀請「好朋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到南北韓停戰線的板門店見面。在金正恩的配合下,成就了首位現任美國總統踏上北韓領土。縱使在北韓「去核化」議題上毫無進展,但已足夠川普做選戰宣傳。

第三部曲就是在七月四日美國獨立紀念日這天,川普獨排眾議地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盛大閱兵。這一切安排都符合他六月十九日啟動連任競選演說中的宣示──「讓美國繼續偉大」(Keep America Great)。

當川普運用執政資源炒熱競選氣氛之際,他上任以來對中國的強勢作為也引發在野陣營的批判。七月三日一批集結前官員、智庫專家、國關學者等知識菁英連署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投書,以「中國非美國的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為題,批判川普的對中政策。

這封信件是由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美國前駐中國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史文(Michael Swaine)、哈佛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國務院前代理亞太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等人執筆。

連署反川普對中政策的是哪些人

這批為數近百的知識菁英背景多傾向民主黨,以幾個系統為主:

一是哈佛大學的戈迪溫(Steve Goldstein)、奈伊(Joseph Nye)、斐宜理(Elizabeth Perry)、歐威廉(William Overholt)、波士頓大學的陸伯彬(Robert Ross)、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關學者賈維斯(Robert Jervis)和日本通柯提斯(Gerald Curtis),多屬於自由派學者。

二是以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為主,包括是柯林頓(Bill Clinton)時代的副助理國務卿陶伯特(Strobe Talbott)、曾任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的貝德(Jeffrey Bader)、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經濟學家達勒(David Dollar)、安全問題專家波拉克(Jonathan Pollack)等,外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藍普頓(David Lampton)和卡內基和平中心副總裁、前AIT台北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等。

三是前任官員和前外交大使,包括柯林頓時期任職國安會的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歐巴馬政府時期的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和國防部助理部長施大偉(David Shear)。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任官員與大使部分,少數還橫跨歐巴馬和川普任期,但由於理念和川普團隊不合,有的遭到排擠,有的未獲續任,也有的掛冠而去。

以主要執筆人之一的董雲裳為例,她在歐巴馬政府是國務院亞太政策的操盤手,政權輪替後,屢屢受到川普人馬和共和黨國會議員的排斥,即使首任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力保,最後連外派大使都撈不到,憤而提前退休。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代理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截圖自YouTube)
歐巴馬時期操盤亞太政策的董雲裳,是這次批川普投書的主筆之一。(翻攝自YouTube)

這派人士針對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提出七大針砭與建議,包括:中國近年來在包括增強對內壓迫、對私人企業的控制、未能履行若干貿易承諾、更擴大箝制外國輿論及更強勢的外交政策,引發不安。美國必須堅定回應這些挑戰,但當前美國政府的對中政策卻適得其反。

北京的確是經濟上的敵人或必須全面對抗的國安威脅,但許多中國官員和菁英都瞭解,對西方採取溫和、務實與合作態度才符合中國利益。美國敵視中國且欲在全球經濟上和中國分道揚鑣,將傷害自身國際角色和聲望。美國的反對擋不住中國經濟繼續擴張,試圖大幅拖慢中國崛起勢必傷己,壓迫盟邦敵視中國也將弱化與盟邦關係。

批零和做法刺激北京脫離國際體制

這派人士強調,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袖的擔憂被誇大。美國最佳回應辦法就是跟盟邦及夥伴合作,創造中國能有機會參與的更開放繁榮世界;即使中國設下在本世紀中葉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目標,但仍面臨巨大障礙。美中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非最好選項,美國與盟邦合作維持嚇阻力才是明智政策。

中國參與國際建制攸關國際秩序存續,美國應鼓勵中國參與,採取零和做法只會刺激北京脫離現有體制。最後,一個成功的對中戰略須著重跟他國在經濟與國安建立持久的聯盟。

過去二十多年來,美國兩大政黨與其所屬陣營的分裂已屬家常便飯,川普上任後的作為惡化並加深鴻溝。例如,好大喜功的川普在去年六月與金正恩首次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會面之後,就宣稱他做到前任美國總統做不到的事。

民主黨策士的「反川普」集結誘因

今年五月川普宣布中美貿易談判陷入低潮,將二千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關稅提高到二五%時,也不忘倒打民主黨一耙,指控北京想拖延時間,讓他輸掉連任選舉,好跟軟弱的民主黨總統(例如前副總統拜登)打交道。

由於拜登(Joe Biden)是現階段民主黨選將中支持度最高的對手,其他諸如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和無黨籍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民調也都領先川普,無形中讓這些民主黨策士有了「反川普」的集結誘因。

據傳,民主黨主要候選人已經開始招兵買馬,廣納競選幕僚和內政外交政策策士。拜登團隊就招攬不少歐巴馬的人馬進駐。在此刻,「百人投書團」的大動作自然引人注目,有人的確是基於專業不滿川普「抗中」策略,有人背後也有著自我推薦的私念。

但仔細分析,包括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的葛來儀(Bonnie Glaser)、小布希時代的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以及較親共和黨的智庫如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或哈德遜研究所(The Hudson Institute)都未參與。就連柯林頓時期的美國前駐北京大使羅德(Winston Lord)也未連署。

去年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哈德遜研究所演說時,清楚楬櫫美國行之多年的對中「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業已失敗,川普政府對中國啟動貿易戰的背後,也是有意全面防堵中國崛起對美國在經濟、安全、軍事甚或科技領導霸權的挑戰。

民主黨須解釋他們的中國解方

這些親民主黨的人士也有責任對外說明,為何歐巴馬執政時期無法有效約制中國在不公平貿易、南海領土主權爭議、甚至迫害新疆人權、打壓香港自治、併吞台灣的野心。換言之,民主黨最終的總統候選人也必須誠實解釋未來如何能夠有效讓中國接受國際建制的規範。

對台灣而言,單方面押寶川普連任自然有風險。過去幾個月來,舉凡民進黨的桃園市長鄭文燦訪問華府時,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台北市長柯文哲也選在偏共和黨的傳統基金會演講。民進黨外圍智庫也多聚焦與親共和黨的美國智庫互動。最保險的策略仍是採取平衡接觸,更重要的是持續關注美國對中政策會否出現「典範移轉」的演進,從中做好因應準備。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