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從數字看八年抗戰的「浴血」事實

2019-07-07 07:10

? 人氣

為此蔣中正還因此大怒在1945年(民國34年)7月5日--以「貪汙舞弊、拉壯丁吃空額、冒領軍餉、貪污軍工木材、私自建豪宅…」等罪名槍斃了當時的兵役署長、兼中央訓練團兵役幹部訓練班主任的程澤潤中將(1894~1945,陸軍小學第四期畢,四川陸軍學堂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結語

美國著名的海權論鼻祖、海權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在評述「日俄戰爭」時,將艦隊分為兩種類型:「要塞艦隊」和「存在艦隊(Fleet in being)」概念,其中「存在艦隊」的理論是將艦隊理解為可以完全脫離基地、要塞而存在,僅將要塞視為艦隊的供應基地。而表現在戰略上的涵義就是指艦隊作戰並不只有在於有形的消滅敵人,只要船艦是實質存在的,威脅就存在,敵人為了防備這些可能的攻擊,就必須部署防衛力量,如此就能牽制敵方一部分的軍事武力,自然能給予敵方,不管是--運輸、防禦……等各方面的沈重壓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德國稱為「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Skagerrakschlacht)之前,德、英兩國海軍為了保持艦隊戰力,避免損失,結果是相互牽制而不敢冒險出戰。所以即使國軍在抗戰時期因為整體作戰實力遠遜於日軍,甚至在幾次重大戰役都無法有效擊退日軍、或是給予日軍迎頭痛擊,但對應在「存在艦隊(Fleet in being)」的戰略理論當中,殲敵與否已不再是這場硬戰勝負的唯一因素,單單就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與日軍纏鬥、牽制日軍與遲滯日軍的行動長達8年之久,就已能對整體戰局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除了中國戰場讓百萬日軍陷入泥淖外,以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為參戰主力的緬甸戰場,更能有效減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所承受的軍事壓力!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有戰略家認為中國戰場戰略價值已逐漸降低,但盟軍在緬甸開闢另一條戰線,不但可以防堵日軍前進印度,還可以幫助美國實現「跳島戰術(日本稱為:飛石戰術,註七)」,加速向日本本土前進,最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吸引更多的日軍,減少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傷亡。

因此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就曾感嘆的表示:「……假若沒有中國,假若中國被打敗了……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調往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的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規模進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合併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