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是敵人」!百位美國菁英聯名呼籲川普:鼓勵中國參與國際體制,恢復美國自身競爭力

2019-07-04 22:50

? 人氣

2019年6月29日,日本大阪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大阪川習會」登場,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AP)

2019年6月29日,日本大阪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大阪川習會」登場,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AP)

G20大阪川習會雖然讓中美貿易戰暫時停火,但長期來看,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級強權是否能夠和平共存?「達摩克利斯之劍」(Sword of Damocles)是否終將落下?「新冷戰」(New Cold War)「新圍堵」(New Containment)是否已勢所難免?都是舉世關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議題,台灣尤其不能輕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0位絕大多數來自美國的學術界、外交界、軍事界與企業界知名人士,3日以「中國不是敵國」(China is not an enemy)為題,聯名投書《華盛頓郵報》,批評美國近年對華政策導致雙邊關係急轉直下,並提出7點建議,呼籲美國總統川普與國會不應把中國當成敵人,兩國必須在競爭與合作之間保持平衡。

中國與北京領導階層並不是鐵板一塊

公開信指出,中國與北京領導階層並不是鐵板一塊、冥頑不靈,還是有人主張以溫和務實、真誠合作的作法來面對西方,華府應該強化這個陣營的影響力,而不是以敵意來助長中國的強硬民族主義者。

美國將中國視為敵人、讓中國與全球經濟脫鉤,如此只會傷害美國自身。中國經濟持續擴張、在全球事務扮演要角已然勢不可擋。美國無法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大幅延遲中國的崛起。美國若逼迫盟邦也敵視中國,只會使自身陷入孤立。

創造更開放繁榮的世界,讓中國發展出更人性寬容的社會

美國不必擔心中國將取代它成為全球領導人,集權高壓的北京政權不可能得到廣泛的國際支持。美國應該與盟邦合作,創造一個更開放、更繁榮的世界,讓中國能夠發展出更人性、更寬容的社會。

中國的軍事野心的確已侵蝕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長期優勢,但美國最好的回應方式並不是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而是與盟邦合作維持嚇阻力量,挫敗中國攻擊美國及其盟邦領土的能力,同時強化中美共同管控危機的能力。

美國應鼓勵中國參與國際體制,恢復自身競爭力

北京正試圖削弱西方民主規範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但中國對國際體系的參與攸關此一體系的存亡,美國應該鼓勵中國參與。美國對中國採取零和競爭立場,只會促使北京脫離體系或是自立門戶,損害西方的利益。

總而言之,美國對華政策想要成功,就必須與其他國家締結長久盟邦關係;要對中國的想法、利益、目標與行為進行務實分析;美國與盟邦的資源要精確配合其政策目標與利益;美國要強化自身做為全球楷模的能力。美國必須恢復自身競爭力,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而不是以負面作法來破壞與遏阻中國參與世界事務。

100位連署者陣容堅強

這封公開信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美國前駐中國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中國專家史文(Michael D. Swaine)、前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事務代理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共同執筆。

其他95位連署者之中,較知名者包括:國際法專家孔傑榮(Jerome Cohen)、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布雷默(Ian Bremmer)、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政治學家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前副國家情報總監馮稼時(Thomas Fingar)、國際關係大師奈伊(Joseph Nye)、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中國問題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等人。

「中國不是敵國」(China is not an enemy)全文:

我們是一群來自學術界、外交界、軍事界及企業界的成員,絕大多數是美國籍,包括許多在職業生涯中長期聚焦亞洲事務的專業人士。我們深深關切日益惡化的中美關係,並認為這不符合美國與全球的利益。儘管我們對北京近年的作為感到不安,認為必須強力回應,但我們相信美國的許多行為,直接導致中美關係急轉直下。

以下7點建議代表我們的共同觀點,涉及中國的本質、美國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哪些基本要素能讓美國對華政策更有成效。至於列出我們曾經或目前在職的機構,只是為了方便讀者確認我們的身分。

第一,中國近年來令人不安的行為,包括加強內部鎮壓、擴大管制私人企業、無法履行若干貿易承諾、加強控管外國言論,以及更具侵略性的外交政策等,都對世界各國造成嚴峻挑戰。這些挑戰需要美國堅定且有效的回應,然而,美國近年的對華政策根本就只有負面效果。

第二,我們不認為北京是美國的經濟敵人,或者是攸關生存的國安威脅,需要美國進行全方位對抗。我們也不相信中國是鐵板一塊,或者其領導階層冥頑不靈。雖然中國經濟與軍事的快速成長,讓北京對國際事務躍躍欲試,但許多中國官員與菁英都明白,以溫和、務實、真誠合作的作法來面對西方,才能確保其利益。華府對北京的敵意只會削弱這個陣營的影響力,讓強硬民族主義者得利。對於希望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具建設性角色的中國領袖,美國若能在競爭與合作之間維持平衡,將可以強化他們的地位。

第三,美國試圖將中國視為敵人、讓中國與全球經濟脫鉤,如此只會傷害美國的全球角色、聲譽,並損及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美國無法阻止中國經濟持續擴張、無法阻止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蒸蒸日上,也無法限制中國在全球事務扮演更重要角色。此外,美國無法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大幅延遲中國的崛起。如果美國逼迫盟邦也將中國視為經濟與政治敵人,將損及自身與盟邦的關係,甚至只會使自身──而非北京──陷入孤立。

第四,擔心北京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人是杞人憂天。大多數國家不會從這樣的結果獲利,也沒有證據顯示北京以此為目標或認定可行。此外,一個極力限制公民資訊與機會、強烈壓制少數族裔的政府,不可能得到顯著的國際支持,也無法吸引全球人才。美國回應這些作為的最好方式,就是與盟邦以及夥伴合作,創造一個更開放、更繁榮的世界,讓中國有機會參與。試圖孤立中國,只會讓中國更難以發展出更人性、更寬容的社會。

第五,儘管中國已經設下目標,要在本世紀中期成為世界級軍事強權;但它如果想以軍力來主宰全球,仍面臨相當高的門檻。北京日益成長的軍力,確實已侵蝕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長期軍事優勢。但最好的回應方式並不是與中國進行無止境的軍備競賽,全力建構攻勢性、深度打擊的軍備;或者在中國周邊建構全方位凌駕中國的軍事優勢,這在實質上也不可能做到。更明智的政策是與盟邦合作,維持嚇阻力量,強調防衛導向和區域拒止(area denial)的戰力、韌性、挫敗中國攻擊美國及其盟邦領土的能力,同時強化中美共同管控危機的能力。

第六,北京正試圖削弱西方民主規範在全球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但它並沒有試圖推翻這個秩序中的經濟與其他要素,畢竟過去數十年中國從其中獲益。確實,中國對國際體系的參與攸關此一體系的存亡,也攸關世人能否有效應對氣候變遷之類的共同問題。美國應該鼓勵中國參與全新或調整過的國際體制,讓各個新興強權能有更多發言權。對中國的角色採取零和競爭立場,只會促使北京或是脫離此一體系,或是協助建立另一套世界秩序,從而損害西方的利益。

第七,總而言之,美國對華政策想要獲致成功,就必須全力與其他國家締結可長可久的盟邦關係,來達成經濟與安全的目標。這套政策的基礎是對中國想法、利益、目標與行為的務實分析;美國與盟邦資源與政策目標及利益的精準配合;美國重新致力於強化自身做為全球楷模的能力。歸根究柢,想要確保美國的利益,美國就必須恢復自身在變化不定世局中的競爭力,並且與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共同努力;而不是推行一套只有負面效果的作法,試圖破壞與遏阻中國對世界事務的參與。

有人認為,現在華府的共識就是與中國全面對抗;但我們相信,從這份公開信聯署者之多就可以看出,那樣的共識並不存在。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