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中美貿易戰台灣真能夠不選邊?

2019-07-05 07:00

? 人氣

郭韓說法只是合理化過時傾中政策

中國近年來積極以進口替代的經濟思維,傾國家力量扶植本土的紅色供應鏈,尤其是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在中國落地生根。台灣的半導體目前仍擁有領先的關鍵技術,在國際供應鏈中是中國覬覦的對象;對美而言,尤其是在美國高舉對中國的科技競爭態勢下,台灣仍具有關鍵的半導體產業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策略的思考層次而言,台灣政府不能只是盲目地推出台商回台投資的補貼政策。這樣的政策很可能只是以有限的財政資源補貼台商回台生產,卻繼續融入中國的生產供應鏈。甚至在中美貿易戰激烈對壘的局勢下,台灣的半導體科技產業很容易陷入幫中國洗產地的瓜田李下嫌疑。台灣應思考如何發展「非紅供應鏈」,「高階回台,中階新南向,低階留中國滿足其內需」等可能的政策思維都應深入討論,並與相關產業人士取得共識。要先想好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才能想清楚未來國際供應鏈調整的浪潮下,台灣究竟要何去何從。

20190701-SMG0034-E01c-韓國瑜+郭台銘(新新聞柯承惠攝)
高雄市長韓國瑜(左)、鴻海前董事長郭台銘(右)。(新新聞柯承惠攝)

郭台銘的台灣不能選邊站講法也好,韓國瑜的西望政策也罷,某種程度上只是在合理化過度傾中的錯誤政策。也許過去的西進政策曾經成功創造台灣跨國生產優勢與對中國出口的一片榮景,但西進廠商對中國投資金額已高,台商無不想在台灣或東南亞間找到可能的替代方案。也許多數台商難以立刻拔腿就走,但中美對峙恐怕已是長期的必然趨勢,廠商很難繼續存有觀望心理。

被動融入紅色供應鏈恐危害國安

如何因應中美貿易戰已是國家戰略層次問題。衡酌當前台灣與中國的產業關聯程度,不選邊站的後果,恐怕只是消極被動地繼續選擇和中國經濟整合,與大膽西進主動選擇擁抱中國,恐怕只有進度快慢的差異而已。這樣的政策效果就是持續融入紅色供應鏈,也許短期仍能獲取眼前經貿利益,但在美日歐等先進技術的國際生產供應鏈中,台灣將會逐漸淡出,更會讓台灣的國家安全門戶洞開,長期而言也將使台灣失去經濟與政治的自我決定權,更讓台灣在國際政治與經貿局勢中所扮演的隱性卻關鍵地位逐漸喪失。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研究興趣包括美中貿易、財政、金融與產業議題。工作之餘喜歡登山與經典老車。本文原刋《新新聞》1687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