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變色的東歐,我們來了:《失序年代:紅色帝國的崩潰》選摘(1)

2019-07-13 05:10

? 人氣

阿爾巴尼亞。(hploman@pixabay)

阿爾巴尼亞。(hploman@pixabay)

我們在東歐風雲變色的1990年,不怕路途遙遠又陌生,專程來到東歐觀察其演變情勢,一來充當歷史的見證人,二來也藉機旅遊,多少可以認識東歐各國的文化背景。在此,謹就難得一見的歷史鏡頭列舉一二簡述如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阿爾巴尼亞

我們一行六人,走入阿國邊界,海關和檢查入境文件人員對我們數位東方面孔觀光客,一方面很好奇,頻問來訪目的為何;另一方面態度友善,很快就讓我們通關了。我們從邊界到地拉那,在公路上見到不少意圖破壞秩序的把戲,大大小小的石頭築成一道圍牆,使通行的汽車不得不停下來解除障礙。到了地拉那,到處可見退休老人啃著乾麵包渡日。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這裡居然找不到餐館解決民生問題,只能在所住旅館的餐廳用餐。再者,尚有兩件事值得一提,每天傍晚時刻,城市居民成群結隊,沿著「社會主義大道」散步走向中央廣場。這個廣場是昔日共產黨進行政治活動的中心,門禁森嚴,如今市民可自由通行無阻。另外地拉那大學有一處講堂,一群大學生曾在這裡發動罷課絕食行動,也引發阿國社會各界的共鳴,一躍成為地拉那大學的革命聖地。

保加利亞

索菲亞算是一個中小型城市,建築物予人古色古香之感。我們所住的旅館早在維也納就訂好了,旅館服務人員很友善,一再提醒我們要小心。我們辦妥住房手續後就迫不及待地往城市中心走去。其間,最令我們感到新奇者,如前保共辦公大樓,已由黨產轉歸公有財產,在共產黨長期統治期間,這棟大樓門禁森嚴,如今竟成咖啡廳等休閒場所,我們還走進這棟大樓某一會客室,向幾位保國前共產黨員請教,他們都樂意與我們交換意見。此時由於國會改選,反對黨群起抗議選舉不公,約有一、二十位反對黨的國會議員,在國會門前絕食抗議,圍堵的群眾秩序還算平和。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處有十萬人以上的示威群眾居然把保國一座相當具有紀念性的建築物縱火焚毀,這是東歐民主化進程中難得看到的鏡頭。

20190703-保加利亞,索菲亞。(NakNakNak@pixabay)
保加利亞,索菲亞。(NakNakNak@pixabay)

南斯拉夫

於戰後在巴爾幹半島所建立的國家。由於其組織成員來自不同的族群,計有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馬其頓和蒙特內哥羅等六個民族,另外有兩個自治省,即科索沃和沃伊沃地那(Vojvodina),共八個行政區。1946年1月才通過有蘇聯色彩的新憲法,其國號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算是鬆散的聯邦體制。巴爾幹地區種族複雜,各個行政區的發展參差不齊,導致其認同歷史文化迥異,各吹各的調。因此,所謂「巴爾幹火藥庫」,成為一般人喜歡引用的通稱。

南斯拉夫若以土地面積來比較,僅次於波蘭。其戰略地位,是來往歐洲各地交通必經之地。在當代國際關係中,它的角色與行為也相當突出,例如在國際共產黨情報局裡因敢向蘇共挑戰,而遭開除黨籍處分,其後再提出經濟革新方案,跟隨蘇聯老大哥計劃經濟同行,卻試著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交流。因此,所謂南斯拉夫模式在1950、1960年代,備受歐洲國家關注。當時甚至於開放邊界,不必事先辦妥入境簽證,也可自由通行。我們一行人從阿爾巴尼亞入境蒙特內哥羅共和國也享受免簽證的待遇。由此可見昔日共產黨有如鐵板一塊,無心徹底改頭換面,去改造社會主義,使其更具有活力。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留給世人三大印象:其一,「不改革就革命」,在中東歐國家當中,只有羅國因抗拒改革而在1989年12月發生流血革命。當年的領導人齊奧塞斯庫(Nicolae Ceauşescu, 1918~1989)甫召開共產黨大會,並在大會中大言不慚,布加勒斯特不會追隨鄰邦走改革道路。一個月後,他依照出國訪問行程,走訪伊朗。不過二天後就匆匆返國,但為時已晚,安全警察不再把槍口對準平民,反而改變角色,聲明要保衛人民的安全,導致羅國這一場革命在一週內結束。其二,在國家財政陷入困境之際,不惜耗費龐大資金來建造一座豪華多功能共和國宮(今議會宮),和舉行國際會議的場所。其三,齊氏家族親友共約四十名盤據各階層權力核心,致使人民不滿情緒升高,終致這個獨裁政權垮臺。

追根究底,羅馬尼亞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引爆全國性動亂,其遠因固然是齊奧塞斯庫長期掌握大權,蔑視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引起民眾不滿等因素。1989年8月間一位匈牙利裔牧師托克斯(László T kés)經常在證道中有意無意地暗諷當局,而埋下了革命的火種。托克斯因此常遭到祕密警察窮凶惡極干擾,當此一信息傳遍全國各地,舉國譁然,大大小小示威抗議和罷工運動應運而起,一場官民流血衝突在所難免。根據資料保守統計,約有四千人在這一場流血衝突中犧牲性命。因此,這個位處羅匈邊界的蒂米什瓦拉(Timisoara)小城市,乃被稱為羅馬尼亞轉型革命聖地。

20190703-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DanD800@pxhere)
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DanD800@pxhere)

我們一行六人,就是從布達佩斯搭火車來到蒂米什瓦拉,剛到這裡時,眼睛一時離不開街上三步五步就擺放的一束又一束的鮮花,是用來紀念為羅馬尼亞革命犧牲的無名英雄。由於我們有清晰的東方面孔,比較引人注目,因此,我們很快就認識一批羅馬尼亞青年,他們成為我們在羅國觀察的嚮導,提供不少羅國革命消息。

匈牙利

就歷史背景來看,匈牙利是屬芬、匈語系民族,十七世紀因長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67年奧地利建立二元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匈牙利受到西方影響甚深。1969年筆者參加學生旅遊團第一次來到匈牙利,就懷有極佳好感。1989年帶了研究生再度來到匈牙利,此行最感到莫名其妙的,就是居然在地鐵車上被市民小偷搶走皮包,皮包內尚有1,800馬克,但車上乘客竟然無動於衷,未挺身相助,原本對匈牙利所留下的好印象大打折扣。不過,客觀地說,匈牙利的改革進程,不論是先前作業或是計劃實行,乃至受外在力量干擾,都表現相當突出。1953年納吉上臺執政曾揚言,要退出華沙公約組織,並進行全面性改革,使匈牙利揚眉吐氣。但這項改革運動卻惹惱了莫斯科,而換來華沙公約組織武力干預,宣告失敗。

捷克

捷克位處歐洲心臟地帶,其風土人情就吸引了眾多觀光客,連莫札特都會流連忘返。捷克最受世人肯定的莫過於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自由化運動。正因為捷克戰略地位重要,為了有效嚇阻「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迫使克里姆林宮再度出兵威脅捷克。克里姆林宮命令華約成員(羅馬尼亞之外),利用午夜出兵佔領捷克。此一粗暴行徑,立即引起歐洲國家嚴重譴責。蘇聯領導的華約組織,為了降低來自四面八方圍攻和批判,乃採取不合時宜的理論來自圓其說,如「布里茲涅夫主義」、「主權有限論」。「布拉格之春」原本是一場成功在望的自由化運動,中途卻因莫斯科的干預草草收場。當年自由化運動的精神領袖杜布切克如同克里姆林宮的玩偶,他的職位隨便被調動,最後充當森林鐵路小站長。但畢竟杜氏具有英雄本色的魅力,深得民心,使得1989年11月「絲絨革命」風起雲湧時,他突然在廣大群眾中復出,隨後被推選為國會議長,參與國事。

20190703-捷克,布拉格。(Rudy and Peter Skitterians@Pixabay)
捷克,布拉格。(Rudy and Peter Skitterians@Pixabay)

波蘭

波蘭位處俄羅斯和普魯士兩大民族之間,歷史上曾遭四度瓜分,因而始背負有「悲劇的民族」之稱。那麼波蘭何以沒有亡國,迄今在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一行六人旅途到柏林時,其中四位因為有他事,先行返國。因此,我和同行助理決定要好好體察波蘭的改革情況,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者:第一,波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當時又產生四百五十六年來所謂第一位非義大利籍教宗,使波蘭舉國上下振奮不已,每當團結工聯與波蘭政府因改革態度互不相讓時,教宗則扮演潤滑劑,促使各方以國家利益為重,才使波蘭改革進程逐步穩定下來。第二,全國工會取名「聯合」、「團結」,正象徵著波蘭工人有團結的迫切性,即使團結工聯被禁止公開活動,他們仍轉入地下活動,公然向獨裁的波共政府挑戰。團結工聯成立之初,其會員很快就打破千萬的記錄,連美國以波裔為骨幹的工會也樂於參與,並且捐款相助。可見團結工聯聲勢之浩大,乃世人所罕見。第三,團結工聯中一位失業的工匠出面號召,呼籲全國工人要團結起來,爭取應有的權益,並且要求共產黨下臺謝罪。此時波蘭的新聞媒體還披露過,某些團結工聯領導幹部都曾祕密充當波共線民。第四,波蘭地理位置和文化遺產對其日後永續發展具有無可限量的助力,前者擁有廣闊的波蘭平原,是提供發展農工不可少的條件,東北邊銜接波羅的海,有眾多優良港口,深具戰略價值,有利拓展國際經貿關係;後者則是提升波蘭良好形象不可少的要件。

以上這些歷史性的親身經歷都是這本專書《失序年代:紅色帝國的崩潰》的重要素材,勾勒了蘇聯紅色帝國如何崩潰與東歐國家如何民主化的清楚輪廓與過程。

20190703-《失序年代──紅色帝國的崩潰》書封。(三民書局提供)
失序年代──紅色帝國的崩潰》書封。(三民書局提供)

 *作者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歷任世新專校副教授,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第一所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兼任教授等職。本文原自作者新著《失序年代:紅色帝國的崩潰》(三民書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