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基專文:終點,還是起點——以海岸線為證

2019-06-30 06:20

? 人氣

沿著海岸走,經常會遇到漁港或漁村。一座漁港或漁村,可是累積數百年臺灣漁業文化的集體展現。港裡泊靠的每一艘漁船,漁村裡的漁人以及船上的漁具,都像是臺灣漁業文化博物館般,展演著累積數百年,探索不盡的漁撈知識和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西南海岸養殖漁業發達,潮間帶養殖或魚塭養殖,四處可見,有不少養殖種類,無論技術、產量或規格,都具國際知名度,這些產業形成的資產,無論文化或藝文研究或藝文創作,在臺灣都還少見,也就是還有極大的量能和極大的發展空間。

20190628-廖鴻基專文配圖四(取自廖鴻基臉書)
臺灣西南海岸養殖漁業發達,隨處可見潮間帶養殖或魚塭養殖。(資料照,取自廖鴻基臉書)

除了漁港,走一段海岸還會遇到商港。島國資源有限,進出口貿易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而貿易依賴的就是海運。臺灣中小企業發達,因而海運發達,無論貨櫃船或散裝貨輪,整體運能馳名國際。這裡進出的每艘商船,可都是越洲跨洋,航線連結到全球商港,連結全球所有海浪拍得到的岸。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除戒嚴後,海岸海防管制漸漸不再如昔日森嚴,加上近二十年來遊憩活動風氣興起,海岸活動逐漸多樣化,譬如:釣魚、衝浪、浮潛、牽罟活動等等。海濱活動本身,只是一連串後續資源點狀浮出海面。以文學創作當例子來說,每樣活動,都會是目前臺灣文壇少見的海洋文學題材。

除了玩樂,除了觀賞風景,除了迎接每年第一道曙光,走一段海岸,如上述能遇見、看見的海岸風情、人物、產業及活動,都有可能提供我們從滿足腸胃,一直到改變生命的各種豐沛能量和機會。

走一段海岸,找回島國人民迎向海洋的門面。

20190628-《十六歲的海洋課》(蔚藍文化出版)
《十六歲的海洋課》(蔚藍文化)

*作者為海洋書寫作家。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十六歲的海洋課》(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