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重疊、缺乏協調是最大問題!國際關係學者:外交用人唯才,年紀不應成阻礙

2019-06-30 09:20

? 人氣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我國外交空間受到中國極力打壓,挑戰愈來愈嚴峻,加上中國崛起,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內部都有中國籍職員,熟稔國際組織的規章與運作,更增加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困難。有鑑於此,除了訴諸價值理念等做法外,我國還必須從法律角度找到著力點,從法理層面加強論述、全力爭辯並維護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權利,外交部因此增開「國際法組」,招考更多國際法人才,而接受《風傳媒》訪問的國際關係學者建議,外交部應該「用人唯才」,積極延攬外部人才,不應該被體制、年齡等因素綁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交工作者們】甩不掉「一中」框架,台灣外交如何走出去?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曾經參與過我國對外談判的學者宋承恩稱,國際法領域也應要有一個國家級團隊,帶領國家方向,肯定蔡英文政府聘任職業律師出身的羅秉成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樣專業的人主導國家的法律事務,比較讓人安心」,並提到英國、美國,甚至連中國的外交部都有專業的國際法顧問,「英國還會彙編法律顧問的建議,非常嚴謹」,而我國外交部的法律顧問以國內法為主,著重於締結條約、協定後,進行國內法化的程序。

不過引渡、庇護、條約締結等都與國際法有關,但我國外交部目前採取個案外包,外包又是以研究案的形式,「但對於國家的法律問題,例如南海仲裁案,這是更專業的國際法問題,需要專業人才處理」,宋承恩強調,國際法事務不能常制式區分,並以我國參與漁業相關協議談判,「外交部只管國家地位,不管談判情況,但出去是一個團隊,不能切割」,此舉使得我國參與談判時,「有責任的人沒權力,有權力的沒責任」。

外交專題: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宋承恩(簡恒宇攝)
外交專題: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宋承恩(簡恒宇攝)

曾在外交部、國內外智庫任職的我國年輕學者張陳(化名)表示,外交不全然只是爭取國際關係,「外銷、內銷都很重要,台灣應要說服內部,以提振士氣」。張陳也直言,由於外交處境特殊,我國外交人員參與國際會議的實務經驗有限,而有經驗者思維已過時,「人員應增加專業性流動,特別是跨部會的橫向流動」,因為我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重疊、缺乏協調,而透過借調外部人才,可以增加對不同領域的接觸面。

宋承恩則提到,我國參與國際會議發言時,都是照著擬好的稿子唸,內容可能是會議15分鐘前在談的問題,整個沒辦法跟上進度應變。宋承恩稱,由於外交人員需要輪調,但無論是在國際組織內建立人脈,或深化對議題的熟悉度,都至少要2、3年時間,長久下來國際法學者對議題的認識比外交人員還要深,過去甚至有提議要將外交部的條約法律司併入國際組織司,顯示我國對國際法人才的不重視。

「現在國際條約大都是用英文撰寫,因此不只要熟悉法律,專業英文的訓練也很重要。」宋承恩也點出另一個我國國際法人才訓練很重要的方向:法律專業英文的訓練,無論是簽訂條約,或在國際法院進行訴訟,一字一句的選擇與使用都要非常謹慎。此外,體制外人才聘用還會面臨續聘限制,例如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法律顧問只能續聘1次,「國際法律事務是整個國家共同面對的事情,不是針對特定國家的關係,人員的任用上應該有不同的職能考量。」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宋承恩認為,現在外交部增加國際法組,考試當然是人才選用的方式,但也應該重視在職的訓練,「要有經驗的人在帶」,且應把法律人才職位制度化,因此人事法規要優先規範,並到外館實習,從工作中去學,建檔成為未來的教材,因為國際法談判經驗無法從別的國家取得,包括日本光華寮、美國雙橡園,到近期的英國林克穎引渡案,做完都要留下來,定期開放學界使用,讓後繼人士能有參考檔案,且能當成案例進行教學,「長遠來看是職位制度化,短期目標則是以處理法律專案為主」。

至於聘用外部人才,宋承恩表示,加拿大也有借調機制,「人才需要流通,增加現代做事方法,外部與體制內要有一定程度互通,體制太重形式不重成效,而現代模式必須要很靈活,不靈活沒有效率」。宋承恩直言,制度上的任用改革不是難事,機密內容可用權限分配,透過簽約來防範,「防弊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前主任、銘傳大學國際事務與外交學士學位學程講師黃裕鈞強調,年齡不應該是問題。

「我認為一個好的外交人才有3個重要的條件:第一,是不是代表總統,第二是對政策的了解是否透徹,第三是否具有外交手腕。符合這3個條件就是好的外交人才。」黃裕鈞認為,政治任命與文官體系的人才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兩條線,能夠執行國家政策與總統指令的不一定要是政策官僚。對於「口譯哥」趙怡翔出任我國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引發的爭議,黃裕鈞坦言,這項任命的法源依據和價值都可討論,但任人唯才,年紀、資歷不應該是阻擋人才的理由。

外交專題:國民黨國際部前主任黃裕鈞(簡恒宇攝)
外交專題:國民黨國際部前主任黃裕鈞(簡恒宇攝)

黃裕鈞說,「引進外部人才也可以促使體制內的公務人員進行腦力激盪,在最前線用不同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且再度強調,年紀不是評斷人才的原因,上一代的長輩批評年輕人只懂得小確幸,「但這些長輩也要思考,他們有給年輕人除了小確幸之外的機會嗎?」他還說,停留在否定年輕人、否定專業的思維,這樣國家不會有進步,「不能只在乎升遷,國家政策位置應擺在升遷之上」,並稱「新加坡公務人員轉進轉出,思維與民間一致,我國政府應思考此問題」。

此外,黃裕鈞認為人才之間的國際交流也非常重要,「外交人才的培育,第一個要問國際觀如何培養?」政府內部的人才應透過參加國際會議,交流理解區域國家之間的氛圍,「像是我們要知道北京與東協的關係,美國與東協的關係,還有東協成員國彼此間的關係」,黃裕鈞表示,政黨也是人才交流的平台,「國家要有一個宏觀的大戰略,改善兵跟將的養成,從業界招攬人才都是方法」。

黃裕鈞也說,外交部應改善部內的工作生態,「我不能理解外交部為什麼一直都是血汗工廠」,黃裕鈞直言,外交部內應該要改善工作效率,善用我國優勢,「我們雖然小,但我們有優勢,不能讓這樣的優勢漸漸消失」。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則建議,年輕人的聲音應該要被納進傳統的外交體制中,「年輕人有很多創新、有創意的想法,能提供傳統外交不一樣的觀點。」

楊昊認為,傳統外交強調國家主權,做任何決定和發言都要很嚴謹、嚴肅,但當代的外交方式與過去不同,需要有很多的彈性與創意,尤其我國外交處境的艱難,更需要靈活的策略將我國的故事行銷出去。現在外交部臉書粉專有許多年輕的團隊經營,他們能即時針對事件回應,創造討論和話題。透過外交部和外館的小編團隊,讓我國的形象在國際間不斷的被凸顯出來,與對岸硬邦邦的宣傳做出區別,更能凸顯我國民主自由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