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下一步?國際關係學者:衡量國家利益、擴大與美國關係、強化暖實力

2019-06-29 09:20

? 人氣

外交專題:國民黨國際部前主任黃裕鈞(簡恒宇攝)
外交專題:國民黨國際部前主任黃裕鈞(簡恒宇攝)

「要維持中華民國的獨立性,不可能不依靠美國」,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前主任、銘傳大學國際事務與外交學士學位學程講師黃裕鈞也說,美國對我國非常重視,對美關係一直是我國外交政策中的重中之重。他也不諱言,國民黨在外交上將兩岸關係置於國際關係之上,「但馬政府時期外交空間比較大還是現在?實質參與是不是比較有優勢?這些人民都可以自己做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宋承恩表示,假設中國民主化,不再與美國爭奪霸權,在不損及國家利益的情況下,美國才可能放棄台灣,「美國與中國對抗是存在的,因為雙方共同利益很少,美國不會為了共同利益而犧牲台灣......目前也沒有誘因讓美國與中國合作,放棄台灣」。至於近期出現「抱美國大腿」,甚至美國「干涉台灣內政」的論調,宋承恩直言,這是受到中國論述影響。

1954年,中華民國(ROC)舉行第2屆總統大選,也是國民政府迫遷到台灣後的首次總統選舉,蔣中正連任,「當時美國也支持蔣中正,並給予美援,那時卻不覺得是抱美國大腿」,宋承恩說,現在則是中國影響,「民族史觀從中國角度看,認為美國介入不懷好意......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基於共同價值......美國與中國建交後,台灣蛻變成民主國度,與極權中國形成對比」。

宋承恩強調,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優先,中華民國在後的觀點來看,難以正當化當年的立場,並反問:「這些(認為PRC比美國還要親的)人要問當年為了反共而戰死的同袍有多少人,如何自我和解?又如何解釋要跟隨蔣中正反共?」他強調,追求長遠參與國際的管道符合台灣利益,而民粹訴求與國家利益不合。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被問及美國對台軍售,黃裕鈞說,美國對台軍售最大筆開支是顧問費用,兩岸關係好,不代表不用買防禦性武器,「軍購的附加價值是什麼?買了美國會派人來檢視,這樣是不是實質軍事交流?這樣有什麼不好?」對於現在政府的國防自主口號,他則認為,國防科技不應該侷限在傳統的想像,「研發軟體系統也是建造軍事設備」,我國有太多的優勢沒有發揮,都淪為口號。

對於部分人士會批評,美國對台灣軍售的行為是在挑釁中國,「中國軍事花費逐年增加就不是挑釁?中國飛彈對準台灣難道不是挑釁?」黃裕鈞強調,法統上中華民國(ROC)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重疊,領土上則可能武力併吞,「把中國人的認同高於任何價值,這樣的思維會不會被他人接受?評斷兩岸挑釁行為的標準要一致」。

談到外交政策,黃裕鈞以政黨外交為出發點,指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外交政策差別在於,國民黨理解我國外交處境的局限性,我國沒有本錢走對抗主義。面對PRC的刻意打壓,如果採取對抗,就要全民皆兵,但大多數的國人恐怕並不樂見這種狀況。台灣的優勢在於民主、科技、人道思想和經濟,「我們外交應該要以目的為導向,與其什麼都要做,不如集中火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