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拿C嗎?

2019-07-01 05:40

? 人氣

作者表示,對教育來說,教育的punchline是「適學生的性,找到學生的自我價值,進而成為一名自我實現者。」(示意圖,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作者表示,對教育來說,教育的punchline是「適學生的性,找到學生的自我價值,進而成為一名自我實現者。」(示意圖,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真正的發大財,就是讓每個人都有「發大財」的機會,特別是未來成為社會中堅分子的學生們!特別是筆者需要守護的國中生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月18、19日,有超過20萬國中生正上戰場,為自己可能的未來爭戰,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是社會的中堅份子,當他們對自己的夢想有各種想像時,考試的結果往往卻對他們澆了一盆冷水。我們可以認知的是,考試必定有人會考高分,上一所理想學校;有人考的不盡理想,只好面對現實。與其我們指責、痛罵,跟他們說:「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看我怎麼修理你。」不如花時間來了解,這一切發生了什麼事?

特別是指會考當中,拿到一個「待加強」的孩子,他們的心路歷程,難道就只是貼一個標籤說他們的學習態度不佳或是資質愚昧就草草了事的嗎?那麼就算這樣的孩子,送到補救教學,難道可以幫助他們解困;還是跟原本一樣,沒有任何地進步呢?對於補救教學的老師(大學生們)來說,這會不會是一種心力交瘁的歷程呢?而孩子們是否因為這樣,認為學習不重要,而放棄或逃避學習呢?難道它真的成為大家的夢魘嗎?

無論如何,請不要忽視這個議題!從筆者的角度看來,他是重要且刻不容緩的,因為國中生的「基本學力」或是現今十二年國教強調的「核心素養」,可能會造就下一代台灣的走向,甚至是國際怎麼看待台灣的競爭力。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想學習?

依照筆者在補救教學的經驗,來到班上,每當問起「目前為止,在學校上XX課時帶給你的感覺?」總是可以聽到學生有各式各樣的負評,以下是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覆:

「老師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會大吼大叫!讓我們很害怕。」

「每次上課都有進度壓力,有一個章節跟不上,之後都聽不懂了。」

「每次看到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會責備或是謾罵,讓我覺得很沒自信。」

「我就不想學啊!上課很無聊,只想睡覺。」

這些回覆之後,我後來都會再問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在我的課堂上,想學到什麼?」他們非但不會回應「沒有」,反倒把他們想學習的各種期待說給我聽,像是可以專心上課、學會寫(認)很多字、可以讓我不討厭學習……

以上這段對話,只是代表學生的心理狀態並沒有真的想放棄學習;相反地,他們對學習反倒有自己的期待與盼望,那麼,為什麼他們在課堂上會變成教室的客人呢?針對這個問題,我想現在常見的處理方式,像是我們要活化教學,不要單純地只是講授式教學、評量方式要多元、多讓孩子用感官去接觸、去增加他們的刺激、程度落後的學生,安排學習扶助(就是所謂的補救教學),接受教育部科技化評量的追蹤……等。

上課.難.負擔重(圖/大川竜弥|河村友歌|Max_Ezaki@pakutaso)https://www.pakutaso.com/20160605169post-8176.html
上課(示意圖,大川竜弥|河村友歌|Max_Ezaki@pakutaso)

針對體制內學校,上述的這些處理方式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然而,如果用了這些方式,卻還是不能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呢?或是,其實就沒解決「根本問題」呢?

絕對的「常態編班」,真的對孩子好?

現在的體制內學校,基本上不能作能力分班,而是進行常態編班,換言之,就是不管程度的好壞,都會放在一個班級裡面,他們在課堂上課,多半接受到的進度一樣、評量方式一樣,是一個「齊頭式平等」的方式進行;只不過這樣所造成的結果是,老師必須要照著班上的進度進行課程,當今天身為老師,如果快教不完了,就會開始「趕進度」,而「趕進度」的後果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學生沒有跟上老師的一個概念,他就會開始跟大家有所落差,段考成績開始急遽下滑,接著如同脫軌般再也無法跟上進度,而放棄學習,成為學習低成就的孩子。這一類的孩子,你會發現考段考、模擬考都沒有甚麼意義,因為他只能用猜的,最後在會考成績方面,閉著眼睛都會知道,這三年來的學習結果,就是C。然後我們再強調說:孩子你應該發揮其他才能,書讀不通了,就走技職、去打棒球、學樂器……,往往他們走這些道路之後,發現他們還要再面臨一樣的問題。

以利益面來看,走技職要考統測時需採計基本學科(國文、英文、數學)特殊才能的學校也有一部分需要看學科成績,任何將來需要念的高中、大學,都會用到國英數三個學科的成績;以實際面來說,「讀寫算」本來就是一項生活技能,將來這些孩子成人之後,他是否能用這項生活技能,來溫飽自己?或是應用在他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面呢?這是筆者擔心的問題。

第二種就恰恰相反了,他不管進度趕到哪裡,都可以追得上,甚至追到有點無聊,乾脆就在課堂上做其他事情,甚至會怪罪其他同學怎麼學都學不會。筆者覺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其實也是教室裡的客人,他們沒有辦法做加深加廣的學習,反而還一直被要求照一般步調學習。而這一類的學生並不見得他們是資賦優異的孩子,他們只是想要給自己更多挑戰,而往往被抹煞掉了。

所以就目前來看,雖然可以用一些教學法彌補、可以用一些政策來讓班上同學不要有競爭、比較的心態;但所謂的「因材施教」並沒有完全地落實在每一間學校,根本的「學習落差」仍然存在,不然就不會有學校成為「減C的重點目標」了。

跑班制度,能幫孩子一把

寫這篇文,並不是鼓勵大家只追求學科的成就,相對地,多麼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更多前瞻性、整合性的主題式課程,亦或是針對孩子的需求,或是學校的特色,而發展具原創性的特色課程。但在那之前,我們應該讓孩子縮短「學習落差」,並且創造孩子的高峰經驗,讓學習低成就的孩子,不會就此放棄學習。

當然,筆者所提到的「常態編班」,並沒有全然的不好;「能力分班」也不能完全地解決問題,而且後者處理不好,反倒造就學生之間更大的對立。因此,筆者認為,「跑班制度」能夠解決兩者的問題,也同時發揮兩者的優點。

小學 教室(示意圖/koreacognex@pixabay)
小學 教室(示意圖/koreacognex@pixabay)

如果說,以國文、英文、數學作為目標,每一次開學前或開學第一週,可以先對學生做一次「安置性評量」(教學前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背景、性向及學習興趣,以因應學生之個別差異,安排適當的學習歷程,施予適當的學習與輔導。),初步先將學生分為A、B、C三班,之後依照分班結果,開始進行跑班上課。不同程度的人就應該安排不同學習進度實施教學,依據他們的學習成果設計段考,段考的結果可做為下一學期(學年)編班的依據。每一個班並不一定是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來自不同年級,剛好可以進行「混齡教學」,讓每一個年齡層的孩子都可以得到應有的幫助。另外,如果分配到C班的學生,若效果仍不盡理想時,這時就可以安排「補救教學」。但筆者認為,此時的補救教學,才是更好地利用資源,而不是白天沒有學任何東西,晚上隨意的補救,這樣無助於孩子的學習。

教育部於民國101年修正發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其中有一項的規定是「學校得公告說明學生分數之分布情形,但不得公開呈現個別學生在班級及學校排名。」如果說將部分課程變成跑班制度,學生根本不需要比較,只需要了解自己在該班的學習情況,學生還是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精進自己的學習弱點。

筆者認為,跑班制度的建立,應該是有縝密的計畫、還有階段性的實行,筆者只是做一段初步的引導;但對於偏鄉學校來說,應該要優先嘗試,特別是減C的重點學校,因為學校在教師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生數也不多時,比較容易在行政上做一些變動,他們是不需要跟著一般正常學校的進度走,反而要根據孩子不同的程度而安排課程,讓他慢慢學會所需之基本技能。筆者一再強調,這不應該只是體制外學校的事情,體制內的學校也要有所成長,因應不同的時代,而做調整。否則,當學生的學習差距愈來越大的時候,談再美好的教育理念,都是一場虛無飄渺的夢。

當今天,每個人的機會不再只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積極式」的平等,這才是教育應彰顯的價值。教改迄今二十五年,我們應該要讓學生的個別差異受到尊重,而不是讓一堆學生成了一群脫韁野馬、無所適從的孩子。如今,108課綱是美意,將學生做「素養」導向的學習,然而「素養」對學生來說,所蘊含的難度更大、深度更深、層次更多,如果在制度、課程等這些方面仍如此地僵化,能期望這樣的改革達到功效嗎?筆者是倍感存疑的。

對教育來說,教育的punchline是「適學生的性,找到學生的自我價值,進而成為一名自我實現者。」當今天,學生的學力不足得到改善,幫助他們找到一條自己的路,可以大步地前行,乃是成為一名老師最大的價值啊!

*作者為政治大學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