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 如何理解Facebook貨幣Libra「非比尋常的特權」?

2019-06-26 05:50

? 人氣

Libra白皮書中亦提到要向全球數以十億計的「unbanked」用戶提供普惠金融的願景,也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據知名獨立調研機構FundStrat推估,Facebook利用Libra推廣新服務的平均每用戶營收(ARPU)約為25美元,但全球銀行業在相關業務上的ARPU高達800~1000美元,即使考慮到用戶體驗與場景的不同,30多倍的營收差距似乎仍顯示銀行業賺太多。但這還不是最值得投資人關切的失衡現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值得關注的,是可資利用的大數據以及優質新創企業投資機會在全球範圍的分布失衡,以及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創造全球公共財融資平台。

人類通過Facebook平台進行社交、閱聽新聞與娛樂訊息,是消費,但也是獲得心靈上滿足的收入,用戶產生的各種虛擬空間軌跡,給了Facebook用以賺取廣告收入的場景與機會,也讓Facebook在資本市場得到相對高的估值。但用戶其實是Facebook向廣告主販賣的產品,也是用以提煉大數據進行深度學習的原料,用戶通過Facebook得到的免費服務究竟價值幾何,一直不通明。用戶在Facebook流連忘返所得到的心靈滿足,甚至還是一種上癮。事實上,用戶大數據的二手交易市場一直存在,但一般用戶很難參與,也無法掌握定價權。Facebook投資自有平台或收購有威脅的新興平台(例如WhatsApp、Instagram)來獲取用戶,相關研發成本與收購現金是花掉了,但用戶並未從參與Facebook得到金錢利益,除非在Facebook上市後購買FB股票。當然,獲利遠低於在Facebook草創期就下注的新創投資人。

如果將Facebook視為一個準主權國等級的經濟體,Libra視為其「境內」貨幣,則Facebook最有競爭力的「出口」品項,就是其通過社群圖譜與用戶行為積累的海量數據。如果Facebook能將大數據的定價權還給用戶,讓Facebook生態系內外的企業必須通過支付Libra方能合理使用數據牟利,因為Libra需要以美元或其他法幣購買方能釋出流通,一種跨境數據貿易的新型態,就成為可能。

大數據是21世紀的原油,基於先進密碼工程的區塊鏈底層,是數碼超空間中的輸油管,那麼Libra就有機會成為21世紀的數據「油元。若再引入所謂的「通證經濟」(token economics) ─ ─基於博弈論的多中心化網路中的誘因機制,讓用戶本身也是基礎建設密不可分的關鍵組成,則Facebook生態系中的用戶不僅可以作為大數據生產者,還能成為協助深度學習算法優化的大數據驗證者,這種「人機協同」的新型態,或許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新契機。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