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日常的普通聲音,卻讓她緊張、焦慮、崩潰大哭...罹患「恐音症」的英國女孩

2019-06-19 13:22

? 人氣

許多人有「恐音症」(misophonia),字面意思是「憎惡聲音」。(AP)

許多人有「恐音症」(misophonia),字面意思是「憎惡聲音」。(AP)

瑪格特・諾爾有「恐音症」(misophonia),字面意思是「憎惡聲音」。有些噪音真會讓她抓狂到崩潰,沒辦法,只能戴上耳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某人舉起一個蘋果,舉到唇邊。牙齒穿透硬硬的果皮,咔嚓......

對28歲的瑪格特來說,這個聲音簡直是無法忍受。「我真受不了,我只能走開,要不就堵上耳朵。」

「那種聲音會讓我立刻緊張、焦慮。身體彷彿在告訴我,有危險,必須離開或者保護自己。」

瑪格特有恐音症。她說,那是大腦功能失調,日常可見的普通聲音會引發強烈的感情反應,包括憤怒、恐懼、焦慮、驚慌。

有這種症狀的人,把感覺和感情連接起來的那一部分大腦—前島葉皮質—過度活躍,與其他部位的連接方式也與常人有區別。

許多聲音可能觸發患者反應,最普遍的通常和吃喝有關:嘎吱嘎吱地啃、吧唧吧唧地喝、咕嘟咕嘟地咽等等。

瑪格特的觸發聲音包括:嚼薯片、耳語、反覆按動圓珠筆、敲擊鍵盤,最最恐怖的是——折手指的喀喀聲!

她說,「這個聲音給我的反應真是身體上的,對我來說,這是最可怕的。我會從椅子上跳起來,我必須採取行動讓這種聲音立刻停止。其它的觸發聲,我的反應並不是這樣激烈。」

「這和你不喜歡某種聲音不一樣,嚴重多了,完全不一樣。我的五臟六腑都有感覺,像是極度焦慮。或者突然被吞噬、被淹沒,我六神無主,什麼也做不了。」

「如果有拿槍對準我的頭,感覺會是完全一樣的。」

英國耳鳴協會網站介紹說,觸發音一般是「可控制的人為噪音」,比如用力吸氣。

不過,如果瑪格特自己用力吸鼻子,就沒有問題。

她說,「我想停就能停,不像別人,自己不能控制,感覺威脅更大,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對方還會繼續做多久!」

瑪格特最早的童年記憶之一就是弟弟咂舌頭折磨她。

「我那時大概六七歲,總和弟弟打架。他知道咂舌會讓我難受,我說過幾次,他就覺得自己比我強大了,他比我小兩歲。如果我招惹他,如果我不聽他的,他就咂舌!」

瑪格特的父母不明白為什麼聲音會讓她抓狂,所以只是告訴她「堅強點兒」,或者「忍著吧」。

長大了,瑪格特說,弟弟現在也更懂事了,不過她還是不願意抱怨弟弟有時發出的聲音會讓她痛苦。

「昨天我和弟弟一起吃飯,吃完飯我給他一塊口香糖。他像牛一樣嚼了起來,太恐怖。但我不願意直說讓他小點聲。這樣說總會冒犯別人。」

「他們會覺得這是攻擊或者批評他們,實際上真不是。問題在我本人,但我很難請別人小點聲,因為他們可能會覺得,跟你在一起不能隨心所欲。」

瑪格特說,雖然從小到大一直有厭聲症狀,但是直到大約3年前才知道「恐音症」這個名字。

「越來越明顯,我有問題,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問題。有時候上網搜了又搜,但就是不知道該用什麼關鍵詞。」

「有一天,我很生氣,氣到流淚。因為我在看一齣非常棒的劇,但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旁邊有人大喘氣,像快要死了一樣大喘氣。我只能逃回家。搜,再搜,終於搜到了!說實話,那一刻,感覺真好。」

通過谷歌,瑪格特還發現,紐卡斯爾大學在研究恐音症。她電郵聯繫項目負責人庫馬爾(Sukhbinder Kumar)博士,向他致謝。庫馬爾回信邀請瑪格特參與。

什麼是恐音症?

恐音症又稱「選擇性聲音敏感」,指的是某種聲音、或者即將聽到某種聲音引發強烈的感情反應。最重要的三大反應包括:憤怒、噁心、焦慮。其中憤怒佔主導。

強烈的感情還伴有強烈的「戰或逃」反應,身體釋放腎上腺素和能量,做好應對威脅的準備。具體的身體反應可能是心跳加快,呼吸變淺、加速、緊張、發熱、發抖、出汗。

辦公室、特別是開放型辦公室是充滿觸發音的雷區。

家庭生活可能會受影響,伴侶共處難度加大,因為一方的呼吸聲、咀嚼聲可能都令對方大怒。

來源:英國耳鳴協會

對瑪格特來說,紐卡斯爾大學的實驗非常恐怖。她必須聽觸發音,而且不能有反應、不能閉眼。「我臉上插滿了線,到處都是。他們在研究我對聲音的反應。」

「不是我想半路逃脫,因為我已經明說了我想參與,但他們說我必須停止,因為我反應太強,影響實驗結果。」

「原計劃我要做6項實驗,最後只做了兩項。因為之後我根本無法控制,大哭。」

瑪格特之所以感覺實驗如此難以忍受,是因為她不能用通常的應對手段躲避觸發音。日常生活中她經常帶著耳塞或者耳機,杜絶噪音。

瑪格特說,「離了音樂我根本無法活。我整天戴著耳機,有時並不放音樂,只是時刻準備著,一旦有情況,耳機可以立刻救我。」

音樂就像是我的避風港。

瑪格特說,有時候,去看電影都很難。

「比如,我痛恨別人親吻的聲音,讓我噁心。每兩部電影中就有一部包括激吻場面,有些電影裡聲音不大,有些太大,我只能堵住耳朵,等這一段過去。」

但是,在她個人生活中,恐音症迄今並沒有帶來太大問題。她說,「我總是和理解我的人在一起。」

「如果我有個男朋友,我說你別折手指了,他拿我開心。那我絶對不能接受,我肯定會說bye bye。」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真的喜歡你,他會努力去喜歡你的一點一滴,包括那些他們可能不懂的。如果真喜歡一個人,應該不願意看到她難過,應該努力讓她幸福。」

瑪格特現在有男朋友,也經常和朋友一起出去,但是她說,恐音症可能會讓患者非常孤獨。

瑪格特為一家廣告公司作自由撰稿人,一人獨住,她形容,這簡直就是「夢想成真」。她說,「我經常獨處,一個人在書房寫東西,就像小烏龜。」

庫馬爾說,目前還沒有科學證實的方法治癒恐音症,但是,認知行為療法有一定療效。

庫馬爾還說,現在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患有恐音症,不過他說,一次學生調查發現,高達20%的人都有比較嚴重的恐音症症狀。

瑪格特通常並不告訴人們自己的病症,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和同情,有些人甚至說她在臆想杜撰。

瑪格特說,「我只能自己想辦法,不能總要別人改變行為。」

瑪格特希望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終會發現新療法,但是她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懂得恐音症的存在。

「如果在劇院裏我能對旁邊的人直說,抱歉,你能不弄那個聲音嗎?我有恐音症。對方會說,啊,真抱歉。比起治療方法,我更希望看到這樣的情景:

能和人直說,對方不會覺得我是怪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