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專文:發展不出兩岸論述的好人─馬英九

2016-07-16 07:10

? 人氣

馬英九總統身為兩岸團隊的總隊長,卻未能創造團隊綜效,反而因為賴幸媛的存在,增加不少內部運作的成本,殊為可惜。賴幸媛去職後,馬英九任命王郁琦接任,同樣讓外界跌破眼鏡,包括大陸在內。王郁琦對於兩岸事務並不熟稔,第一次在立法院總質詢時,就因為認不出賈慶林的照片而登上媒體。人事安排是團隊建構的核心;人事安排是組織摩擦係數的指標,係數愈低,運作愈順暢,效能也愈高。我到海基會工作之前,對於江丙坤與高孔廉兩人的關係也有一些疑慮,擔心會有矛盾,造成工作上的困擾。但我到海基會沒多久就發現,海基會的運作是秘書長制,但董事長信任秘書長,秘書長尊重董事長,兩人默契絕佳,使海基會內部運作十分順暢。可惜二○一二年的海陸人事調整,增加了組織內外部的摩擦系數,也導致後來媒體一些有關人事不和的報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郁琦記者會(蘇仲泓攝)
王郁琦出任陸委會主委,同樣是不適合的佈局。(資料照/蘇仲泓攝)

兩件事反映王郁琦任陸委會之不適

有兩件事反映出這項任命之不適。第一件事是就是海基會從秘書長制改成董事長制。海基會長期以來都是秘書長制,江丙坤與高孔廉二人默契絕佳,但王郁琦擔任陸委會主委後,海基會要從秘書長制改成董事長制,自然會造成組織內部的矛盾,最後高孔廉選擇離開,並改由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來接任秘書長。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得出來,其對組織內部權力的控制遠遠大於論述的建構,形成了一種「對內強勢,對外弱勢」的奇怪現象。

第二件事就是張顯耀洩密案的處理方式,造成了全輸的局面:(一)打擊內部團隊;(二)造成兩岸誤解(尤其是共諜說);(三)讓社會看笑話。張顯耀最後獲得不起訴處分,顯然證據並不充分。此事處理的粗糙程度,只能用匪夷所思來形容,但個人至今不解,「洩密」是何等嚴重的指控,等於是終結一個人的政治生命。事實上,要一位政務官下台不需理由,但為什麼非要如此處理不可?馬英九二○一二年的人事任命,其理由大概不外以下三個:(一)對自己的高度自信。馬英九的確對兩岸事務十分嫻熟,因此他認為陸委會主委只要能精準執行其政策即可。沈富雄甚至稱王郁琦為馬英九肚子裡的蛔蟲。(二)他管不住賴幸媛,於是想找一個能真正貫徹自己意志的人。(三)王郁琦只是整體國安布局的一環而已。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仍然未體認到兩岸論述的必要性。

陸委會是政府兩岸政策的中樞,不能只是蛔蟲的角色而已,不僅負責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溝通,也負責與民眾的溝通。這個職位至少應該具備三項條件:(一)戰略觀,才能協助總統建構論述,以發揮政策統整的功能;(二)一定的聲望,才能讓各部門在兩岸協調一致;(三)溝通的能力,尤其是與民眾溝通的能力,讓民眾了解並支持政府兩岸政策的戰略意義。只可惜,我們看不到具備這樣條件的陸委會主委。然則,兩岸交流為何仍能從二○○八年開始即大幅進展?個人認為,兩岸交流的展開,是大趨勢下的必然,但如果這個位置可以任命更適宜的人,那或許可以讓民意大翻轉不致於發生,或大幅減緩其力量。換言之,這個位置固然要處理兩岸事務,也需要處理台灣內部事務,可惜都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中評社)與其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中評社)與其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