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專文:發展不出兩岸論述的好人─馬英九

2016-07-16 07:10

? 人氣

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創造歷史性的「馬習會」,卻沒能創造說服多數國人的兩岸論述。(顏麟宇攝)

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創造歷史性的「馬習會」,卻沒能創造說服多數國人的兩岸論述。(顏麟宇攝)

朋友間提到馬總統,公認他是一位好人,但接下來就是一聲嘆息,認為他不懂政治的藝術。綜觀這八年,可以說國民黨成也馬英九,敗也馬英九。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政府成為一個失語的政府,坐擁執政資源,卻讓在野黨掌控議題的設定以及政治的節奏。馬英九為什麼沒有發展兩岸論述,有四個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避免衝突的性格。國民黨是逆水行舟,發展論述,就要有迎向巨浪的心理準備,因為論述必然帶有前瞻性與理想性,也必然會有衝突性,但馬英九似乎寧可退讓或轉彎,也不願造成太大的衝突。

(二)缺少必要性。陳水扁的貪腐,成為民進黨二○○八年大選的負擔,以二○○六年紅衫軍反貪腐的氣勢來看,民進黨已註定失敗。貪腐問題讓認同問題潛到了水面下,馬英九的重點也是在反貪腐,換言之,馬英九根本沒有必要用心思去建構國民黨的論述以及兩岸的論述。一場靠反貪腐大勝的選舉,讓國民黨這隻青蛙誤以為從此可以一帆風順了!

(三)他認為自己就是品牌。有了品牌,就不需要論述,就像NIKE不需要說明自己的鞋子是什麼材質,如何製作等等。在二○○八年選舉後沒多久,就常聽到黨內人士批評馬英九認為自己比黨還大,換句話說,他認為自己是資產,而黨是負債,因此要「黨政分離」,甚至於想拔掉地方派系。只是當品牌一旦失去顧客忠誠度之後,公司股票就會無限下跌,這正是馬英九支持度的寫照。

(四)保守思維或利益迷思。不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都陷入同樣的迷思,認為兩岸和平是人民所期待,而且只要兩岸交流能帶來各種實質的利益,就會得到人民的支持。民調確實顯示民眾支持兩岸的各項協議,但民調沒有說出民眾心理的另一面,而在利益迷思之下,他們也看不到那一面。這是系統性的錯誤,卻也是致命的錯誤。

人事佈局錯誤的第一步─賴幸媛

論述離不開人,馬英九當選之後,各界皆關心兩岸人事布局,因為它反映了執政者的思維。馬英九會任命誰來擔任陸委會主委,一直是各界關心的新聞,因為這是兩岸關係中極具象徵性的位置。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的晚報已報導賴幸媛可能接掌陸委會的消息,但大部分藍營人士都不太願意相信,等到二十八日才經證實,當天也是連戰出發到北京訪問之日,而連戰事先並不知情。換言之,馬英九既未徵詢,也未事先告知,這樣的操作手法,不僅讓連戰感到難堪,也讓大陸感到驚訝與不解。馬英九此舉,無異是在告訴大陸,連戰不會是他兩岸的溝通管道。這項任命等於是拿一桶冰水倒在大陸頭上。

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為ECFA辯護時,國民黨立委避之唯恐不及。(中評社)
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為ECFA辯護時,國民黨立委避之唯恐不及。(中評社)

據個人了解,大陸私下表達強烈不滿,如果不是黨主席吳伯雄五月二十六日訪問大陸,相當程度化解大陸疑慮,才確定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蘇起在其書中已表明他不贊同這項任命案,當消息公布時,的確引起藍營一片錯愕與不滿,而馬英九則公開說明,儘管他在總統大選拿到了七百六十五萬票,但是還有百多萬人沒有投給他,這些人很擔心他的兩岸政策,尤其憂心是否會影響到台灣人民的利益。

馬英九的任命,其背後的思維大概不外:(一)安撫綠營人士的心,同時也希望有利於未來兩岸施政的推動,這也與他不喜歡衝突的個性有關;(二)賴幸媛與國民黨過去毫無瓜葛,可避免黨內有人下指導棋;(三)馬英九自認為兩岸是自己熟悉的領域,而且親自主持兩岸小組,可以全盤掌握兩岸政策,賴幸媛沒有辦法踰矩而為。馬英九徵詢蘇起意見時,向蘇起表示:「我就知道你會反對,但我管得住她,她也同意執行我的理念。你幫我看住她就好。」 (四)與他自己一貫的思維相符合,也就是希望藍綠通吃。

然而,四月三十日聯合報的社論已看出此一任命的問題,今天回顧,仍不能不佩服論者遠見。社論指出:「任命賴幸媛,最大的弔詭是:倘若賴幸媛就任後仍『代表』綠營過去的思維,兩岸政策將如何推動?反之,倘若賴幸媛完全符合『馬蕭路線』,則主委又何必非賴幸媛不可?有一種說法是:賴幸媛是『煞車』,煞車當然應有,但賴幸媛卻可能是最壞的煞車角色;未來她的任何『煞車』動作,不論有理無理,皆將被解讀為政爭。」而「馬英九所期望的『擴大共識』究何所指?何況,尤其要緊的是,馬英九有沒有想過與對岸的『共識』?」

任命賴幸媛,馬英九自認為是好棋,卻是種下日後失敗的主因之一。兩岸本來是國民黨強項,最後卻淪為罩門,賴幸媛功不可沒。任命賴幸媛必然衍生兩個後果:(一)無心經營兩岸政策論述;(二)兩岸團隊的摩擦係數增加,無法發揮團隊合作,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前已提及,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是逆水行舟,需要論述以為指引及溝通。但賴幸媛來自於理念不同的台聯,而且一開始就被看成是煞車,又怎麼會去發展論述,又怎麼發揮溝通的力量。二○○八年底舉辦第四屆國共論壇時,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本為議題之一,這是馬英九在競選時所提出的政見,而且蕭萬長在博鰲論壇中也提到,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說「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但因為陸委會對「正常化」三個字有意見,經過一段折衝之後,最後才列入共同建議最後一項:「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類似此種經驗,難免都會影響到兩岸互信的推進。

除此之外,個人聽到的還有幾件事。在多次陸委會舉辦的兩岸協商談判訓練營中,邀請理念不同的人士來授課,有參與人員即說,這些人對談判團隊是冷嘲熱諷。陸委會都會派學者到美國去宣導溝通,但有參加的團員告訴我,他不解陸委會為何會派某些學者,因為他們根本是在批評政府的兩岸政策,而不是溝通說明。在馬英九執政的前四年,兩岸團隊的運作雖然沒有像李登輝時代的海陸大戰,但也不是一個默契十足的團隊。海陸兩會私底下互槓的場面時有所聞,尤其是資訊未能共享,常造成我方面對大陸時的尷尬,當時擔任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就經常要為這些事傷腦筋協調。甚至於,某些協商方案或講話稿,海基會人員都是到了機場才能看到,更別提把海基會排除在協商沙盤推演之外了。

馬英九總統身為兩岸團隊的總隊長,卻未能創造團隊綜效,反而因為賴幸媛的存在,增加不少內部運作的成本,殊為可惜。賴幸媛去職後,馬英九任命王郁琦接任,同樣讓外界跌破眼鏡,包括大陸在內。王郁琦對於兩岸事務並不熟稔,第一次在立法院總質詢時,就因為認不出賈慶林的照片而登上媒體。人事安排是團隊建構的核心;人事安排是組織摩擦係數的指標,係數愈低,運作愈順暢,效能也愈高。我到海基會工作之前,對於江丙坤與高孔廉兩人的關係也有一些疑慮,擔心會有矛盾,造成工作上的困擾。但我到海基會沒多久就發現,海基會的運作是秘書長制,但董事長信任秘書長,秘書長尊重董事長,兩人默契絕佳,使海基會內部運作十分順暢。可惜二○一二年的海陸人事調整,增加了組織內外部的摩擦系數,也導致後來媒體一些有關人事不和的報導。

王郁琦記者會(蘇仲泓攝)
王郁琦出任陸委會主委,同樣是不適合的佈局。(資料照/蘇仲泓攝)

兩件事反映王郁琦任陸委會之不適

有兩件事反映出這項任命之不適。第一件事是就是海基會從秘書長制改成董事長制。海基會長期以來都是秘書長制,江丙坤與高孔廉二人默契絕佳,但王郁琦擔任陸委會主委後,海基會要從秘書長制改成董事長制,自然會造成組織內部的矛盾,最後高孔廉選擇離開,並改由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來接任秘書長。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得出來,其對組織內部權力的控制遠遠大於論述的建構,形成了一種「對內強勢,對外弱勢」的奇怪現象。

第二件事就是張顯耀洩密案的處理方式,造成了全輸的局面:(一)打擊內部團隊;(二)造成兩岸誤解(尤其是共諜說);(三)讓社會看笑話。張顯耀最後獲得不起訴處分,顯然證據並不充分。此事處理的粗糙程度,只能用匪夷所思來形容,但個人至今不解,「洩密」是何等嚴重的指控,等於是終結一個人的政治生命。事實上,要一位政務官下台不需理由,但為什麼非要如此處理不可?馬英九二○一二年的人事任命,其理由大概不外以下三個:(一)對自己的高度自信。馬英九的確對兩岸事務十分嫻熟,因此他認為陸委會主委只要能精準執行其政策即可。沈富雄甚至稱王郁琦為馬英九肚子裡的蛔蟲。(二)他管不住賴幸媛,於是想找一個能真正貫徹自己意志的人。(三)王郁琦只是整體國安布局的一環而已。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仍然未體認到兩岸論述的必要性。

陸委會是政府兩岸政策的中樞,不能只是蛔蟲的角色而已,不僅負責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溝通,也負責與民眾的溝通。這個職位至少應該具備三項條件:(一)戰略觀,才能協助總統建構論述,以發揮政策統整的功能;(二)一定的聲望,才能讓各部門在兩岸協調一致;(三)溝通的能力,尤其是與民眾溝通的能力,讓民眾了解並支持政府兩岸政策的戰略意義。只可惜,我們看不到具備這樣條件的陸委會主委。然則,兩岸交流為何仍能從二○○八年開始即大幅進展?個人認為,兩岸交流的展開,是大趨勢下的必然,但如果這個位置可以任命更適宜的人,那或許可以讓民意大翻轉不致於發生,或大幅減緩其力量。換言之,這個位置固然要處理兩岸事務,也需要處理台灣內部事務,可惜都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中評社)與其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中評社)與其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