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專文:民共八字不合下的對抗性和平

2016-07-15 07:10

? 人氣

民進黨重返執政,兩岸政策佈局似仍力不從心。(民進黨全代會資料照/蔡耀徵攝)

民進黨重返執政,兩岸政策佈局似仍力不從心。(民進黨全代會資料照/蔡耀徵攝)

蔡英文總統在選前所言,會與中國大陸尋求「溝通,溝通,再溝通」,溝通的目的當然是想處理九二共識的問題,如果雙方能達成共識(九二共識或新共識),那就能延續兩岸的交流合作,是一種生產性和平。如果不能達成共識,民進黨政府也不挑釁,那可能進入停滯性和平;大陸雖不至於文攻武嚇,但既有的各種協商管道與協議溝通機制將無法運作。如果雙方無共識,也可能進入對抗性和平(hostile peace),陳水扁執政時期大概就是這種狀況,包括外交戰場上的交鋒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停滯性和平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後,雙方能達成共識,但也極有可能因為某些事件而發展為對抗性和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三種和平狀態,以對抗性和平對台灣最不利,因為台灣目前的實力已不利於進行對抗性和平,而且在這種狀態下,台灣無法專注於提升自己,改善自己。從戰略的觀點來看,維持和平的現狀,對台灣來說,其實就是爭取時間。有人期待大陸未來出現質變,如民主化或崩潰,看台灣能不能從中獲得獨立的機會,但這種寄希望於大陸的期待畢竟還是消極的,最重要的是台灣如何利用時間為自己創造更大的效益。

民進黨創造永久多數的策略,在二○一六年已可看到成效,讓蔡英文走完了執政的最後一哩路,但兩岸的最後一哩路,依舊是荊棘在前。

20160520-SMG0045-098-蔡英文總統就職-陳建仁-唱國歌-顏麟宇攝.jpg
民進黨第二次執政,兩岸關係卻依舊是罩門。(正副總統蔡英文陳健仁在就職大典領唱國歌/顏麟宇攝)

關鍵在互信

民共兩黨八字不合,如何開展對話,關鍵在互信。信任,就像一道大門,把民共之間隔開,問題是怎麼找到開門的鑰匙。或許有人認為,中共與美國共和黨也是八字不合,卻能在七○年代展開對話,並進而開展合作,為什麼民共之間就不能呢?這兩種關係,其實無法類比,但也可由此看出台灣的難處。

首先,中國大陸當時與美國有共同的敵人:蘇聯,而且彼此有一定的實力,都無法征服對方。但中共與民進黨沒有共同的戰略敵人足以促成對話與合作。

其次,雖然白邦瑞認為「不是尼克森走向中國,而是中國走向尼克森」,因為一九六九年春天時毛澤東就召集四位軍事將領陳毅、聶榮臻、徐向前和葉劍英,探討中國是否應該打美國牌。

然而,尼克森在一九六五年及一九六七年訪問法國與德國時,不論戴高樂及艾德諾都認為美國如果要在亞洲扮演角色,就必須與中共和解。尼克森選舉前一年,也就是一九六七年,在《外交》雜誌上撰文表示:「我們這個小小星球,不容十億人群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中,中國若不改變,世界不會安全。但更重要的是,尼克森為了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把台灣當成伴手禮。先是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讓給大陸,一九七二年他訪問大陸時,除了簽署上海公報之外,還表示「他願意犧牲台灣,因為一旦美中開始合作,台灣對美國就不再具有戰略重要性」。他甚至承諾在他的第二任期內會切斷和台灣的外交與軍事關係。

建構信任的四大條件

個人認為,國際關係中信任的建構,有幾個重要的條件:共同性、一致性、確定性以及突破性。從這個幾個條件來看,民進黨和中共要建立互信,真的是緣木求魚。共同性,主要是指雙方戰略利益的交集而言。民進黨的DNA與中共完全不同,一個是「一個中國」,一個是「一邊一國」,兩者之間南轅北轍,有如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國民黨與中共雖然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爭議,但基本上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雙方在二○○五年共同發布的五項願景,都將彼此共同的政治基礎列入文字,形成互信的基礎。連戰二○○五年的和平之旅,有如黑暗中的一躍,現在蔡英文總統能夠躍出這一步嗎?

事實上,雙方的戰略距離遠比想像中大。對蔡英文來說,她是在太陽花浪潮之後當選,泛綠陣營中反「九二共識」已是共識,如果她躍出這一步,或許兩岸可以改善,但自家後院立刻著火,使得她的各項內政推動反而更為困難。

就一致性而言,包括了時間前後的一致性、言行的一致性。時間前後的一致性,是指前後的行為一致,不會變來變去,這樣才有可預測性。陳水扁執政一開始,各種說法翻來覆去,何況像宋楚瑜與陳水扁會面後又翻臉的情形,的確讓中共無法信任陳水扁。至於言行的一致性,就如前面所述,陳水扁在言語上表現「穩定」,在政策上展現「區別」的不一致,也讓中共心存疑慮。

蔡英文過去參與兩國論以及否定九二共識的紀錄,也是一塊阻礙信任建立的大石,而當一致性條件較不足時,確定性與突破性就顯得更為重要。確定性,可以說是兩岸在政體不同的情況下,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確定性,是一種正式的、組織的決策,而不只是領導人的談話而已,它同時也必須是無法收回(irrevocable)的表示,就像中美之間所簽署的公報以及國共之間的新聞公報。

換句話說,陳水扁執政時,個人的表態還不足以形成確定性,它必須經過民進黨內部的組織程序所形成的政策,才能夠做為建構信任的基礎。事實上,民進黨有關台灣未來的決議,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到正常國家決議文,都與大陸的戰略利益有距離,除非有新的決議文,並且與大陸找到戰略利益的交集,才能建立確定性。

民進黨全代會,前排左起林佳龍、陳菊、蔡英文、鄭文燦(蔡耀徵攝)
民進黨全代會,前排左起林佳龍、陳菊、蔡英文、鄭文燦(資料照/蔡耀徵攝)

為什麼民進黨在二○一三年底的華山會議中出現了所謂凍結台獨黨綱的聲音?如果通過,這即是一種具有「確定性」的意思表達。蔡英文在二○一五年雖然提出有關維持現狀的說法,後來更提出「溝通、不挑釁、沒意外」的三原則,似仍不足以構成「確定性」的要件。中共在二○一五年不斷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甚至在馬習會中由習近平再一次表明這是定海神針,應該也是希望蔡英文以及民進黨有「確定性」回應的一種期待。

敵對的雙方,想要建立信任展開合作,並非易事,從中東的衝突就可以知其一二。學者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建立信任的一方,就必須採取足以讓對方改變認知的行動,而這種行動往往成本很高,或者說具有突破性。例如蘇聯的戈巴契夫在冷戰結束前所採取的一連串行動,都是西方世界當初未預料到的,具有相當的突破性,也加強了西方對蘇聯意圖的信任。尼克森出賣台灣也是一種突破性,讓大陸願意跨出信任的一步。

民共八字不合,民進黨菁英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國民黨的九二共識是順著國統會決議,一直在這個軌道上前進,但現在的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卻想換軌,可大陸是否願意接受或者是忍受換軌呢?童振源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必須遵循三項原則:「讓台灣人民滿意、美國接受與大陸忍受。」因此他建議:「第一,凍結台獨黨綱與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第二,朝野簽署『國家前途民主決定公約』與推動在總統府之下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第三,推動『憲法各表』做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兩岸共識;第四,以『民主中國』與華人認同搭建和平發展的兩岸社會橋樑。這四個建議其實就是中共所擔心的,因為所謂「中華民國決議文」即「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可以說是變相的台獨。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即是此一心態,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由此可以理解大陸為什麼難以信任蔡英文所說的,依「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來進行兩岸交流。

兩岸資深記者王銘義曾報導二○○○年九月李光耀在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再度訪台,當時,扁政府的國安會祕書長邱義仁、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等人,還曾專程前往大溪鴻禧山莊的「寰鼎別館」向李光耀請益。李光耀當時曾問蔡英文:「『民進黨政府如何看待未來十年至二十年,台灣與中國的政經關係?』蔡英文據實相告,因台灣政黨生態複雜,新政府對近期情勢演變,有時都難以掌握,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確實仍未具體思考。據蔡英文事後對筆者的轉述,李光耀對新政府國安團隊的回答,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你們負責中國政策的決策官員,怎能不去思考未來十年至二十年的兩岸關係發展?這是攸關你們台灣下一代子孫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啊!』」 這段話,說明了格局對民進黨的限制,今天聽起來,仍然是暮鼓晨鐘。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中評社)與其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中評社)與其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走兩岸鋼索》(天下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