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管中閔成了政治與司法的煉金石

2019-06-18 07:20

? 人氣

台大校長管中閔就任半年,還擺脫不了政治與司法干擾。(簡必丞攝)

台大校長管中閔就任半年,還擺脫不了政治與司法干擾。(簡必丞攝)

儘管管中閔個人可能無奈難堪甚至忿怨,毫無疑問,「管中閔案」確乎是社會矚目重大「案件」,第一,管中閔是自有大學自治以來,第一位依法定程序選出却一年被「卡」而無法就任的校長;第二,他是喧騰一年讓執政黨九合一大敗的「討厭民進黨」的重大因素之一;第三,他是就任就被監院彈劾並移送司法院公懲會的校長;第四;他還將是公懲會「公開審理」的第一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公務員懲戒法》,公懲會合議庭審理案件「均不公開」,但合議庭認為有公開之必要,或被付懲戒人聲請公開並經許可,「不在此限」,換言之,不公開為常態,公開則屬特例。自有公懲會以來,「特例」從未發生,直到管中閔被彈劾。

「曲棍球案」陳隆翔聲請公開,管案則是被公開

「管案」到底該不該公開審理?論者見仁見智,若論「社會矚目重大案件」,不必推太遠,以台大愛滋失誤器捐案為例,當年仍是台大醫師的柯文哲遭彈劾移送公懲會後,於二0一三年八月做成降兩級改敘的處分,鬧得滿城風雨,懲戒一年三個月之後,柯文哲以「政治素人」當選首都市長,此案並未公開審理;司法院強調,柯案是在公懲會組織法與公務員懲戒法修正前的案例,但在上述兩法修正,懲戒案亦改為裁判方式之後,前中研長翁啓惠因浩鼎案請辭,被彈劾移送後申誡一次,社會同樣矚目但並未公開審理,去年無罪定讞;與「管案」相關的「吳茂昆彈劾案」,吳茂昆堪謂「卡管案」中鬥到最高峰的時刻,部長任期只得四十一天,請辭後即遭彈劾,公懲會做出「記過一次」的處分,無損其「院士」光環,此案同樣並未公開審理。

對比眾多前例,「管案」被公懲會列為「指標性案件」,破天荒公開審理,很難不啓人疑竇,甚至認為別有居心。但沒有前例,不是不能創例,在「管案」之外,最近監察院也彈劾了一件「社會矚目重大案件」─得罪立委段宜康的「曲棍球案」的承審檢察官陳隆翔,並移送職務法庭,此案在陳隆翔聲請下同樣要「公開審理」,差別是陳隆翔主動要求公開,管中閔則是「被公開」,相同的是兩案主持人都是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決定公開的是合議庭,但主事者的「改革」意向當居關鍵,畢竟公務員懲戒法審理「均不公開」的原則並未改變。

任期僅短短41天的教育部長吳茂昆陷入司法調查陰霾。(柯承惠攝)
任期僅短短41天的教育部長吳茂昆被彈劾移送公懲會記過一次,並未公開審理。(柯承惠攝)

兩個「破例」公開的案件,主持人都是石木欽

石木欽在法界號稱是改革派,也極力捍衛司法威信,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高等法院院長任內,一次把三位積案法官全部考績打「丙」,這在官官相護的法界也屬「破例」。舉個例子,監察院曾經因為檢警辦案(偷竊)疏失造成冤案(被告因而自殺)彈劾兩人,一警一檢,同案却不同命,警察被彈劾移送公懲會被懲戒休職一年,身為偵查主體的檢察官則在職務法庭過關不必懲戒,當事人再不服只能自認倒楣,畢竟冤案當事人才是悲劇,但司法心證落差如此之大,如何不遭非議?(此案當然並未公開審理,不知算不算尷尬,職務法庭的審判長也是石木欽)

「公開」遂成司法改革的防腐之道,蔡英文總統召集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分組的主題就是「參與透明親近的司法」,從人民陪審(觀審)到法庭直播都列入,儘管法官協會也聲明提醒要避免造成「全民公審」的不良後果。石木欽主持的兩案,儘管一是公懲會合議庭,一是職務法庭,一是被迫公開,一是主動要求公開,唯「公開」的壓力當對兩造均然,比方說,對彈劾氣憤難平的陳隆翔直面監委,指其引用法律錯誤,逼得彈劾監委兩度修改調查報告,若彈劾無理甚或引據有誤,在職務法庭端不出手,難看的是監委而非被彈劾的檢察官。

見證知識份子在政治分裂時代的艱難

從這個角度看,就算公懲會來者不善,管中閔只能嚴陣以待,立身處世在誠正之外,不能不做好法律攻防的準備,不論過去司法院和行政院的解釋或命令曾多次通函指寫稿並不違公務員服務法,但民進黨治下的蔡政府出現太多濫用法令或濫行修立法之事,讓司法公信力出現破口,「管案」正是決堤的最關鍵的一道裂縫。

民進黨不論清算或整肅國民黨,這是政黨惡質競爭,與人民權益距離甚遠,管中閔則不然,他是一介平民、一介學者,依大學法程序當選校長,却遭到長達一年的「惡整」,連「精神賠償」都不知該找誰?即使被彈劾移送公懲會,所有台大校長遴選相關的「他字案」均未「偵結」,換言之,這個政府依舊握緊刀斧不鬆手,隨時伺機而動。

民進黨蔡政府或許看不起大學校長,或許視奪了他們口中肉的管中閔為寇讎,但是,站上合議庭的不只是管中閔個人,更是代表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校長,代表知識份子在「這個時代(民進黨主政)」的艱難處境,公懲會「公審」的不是管中閔,而是司法的良心。不想再蹚政治混水的管中閔,無可避免的要在二0一八、二0二0兩次大選充當成敗觸媒,這段「歷史」或「公案」勢必成為評價民進黨的教案,不必留待日後評說。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