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現場/新新聞直擊六四》解放軍真的會打過來嗎?

2019-06-17 15:00

? 人氣

評估一國軍隊,除武器裝備外,更重要的是民心之向背。(資料照,方仰忠攝)

評估一國軍隊,除武器裝備外,更重要的是民心之向背。(資料照,方仰忠攝)

天安門慘案之後,台海兩岸關係似乎緊張起來,不少入擔心中共會藉武力犯台來平息內部緊張,重新整合內部。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完整的30年前六四現場報導,請見 歷史現場/直擊六四》看見歷史的傷口 專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中共派遣大軍血洗天安門廣場後,緊接著又調動軍警在大陸各地搜捕學運領袖,整個中國大陸目前正瀰漫著「紅色恐怖」氣氛。針對這場社會動亂,參謀總長郝柏村特別表示,「台灣應特別注意中共為了轉移目標而向外挑釁犯台」,同時郝柏村也下令三軍立即戒備。

20190616 upload-新新聞0119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10-2)-郝總長特別表示:「台灣應特別注意中共為了轉移目標而向外挑釁犯台。」(新新聞資料照)
郝柏村特別表示:「台灣應特別注意中共為了轉移目標而向外挑釁犯台。」(資料照,新新聞)

武力犯台仍有可能

中共是否可能利用這場内部動亂,為了轉移社會不滿的情緒,而悍然在台海製造戰端呢?直到目前為止,由於中共始終未宣布放棄武力犯台的政策,因此不能排除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性。

客觀比較台海雙方軍隊的武器裝備的話,不可否認的是,國軍確實是不如共軍,不過,不論是打什麼戰爭,正規戰爭也好,革命戰爭也好,硬體配備固然重要,可是軟體建設更不可忽略。什麼是軟體建設呢?那就是民心士氣的問題。換句話說,打任何一場戰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能否獲得民心士氣的支持。

以越戰為例,自一九六四年越戰危機升高後,美國開始大舉增兵越南,全面介入越戰,在越戰高峰時,美軍在越南的總兵力達五十六萬之多。越戰前後一共打了十年,戰費高達一千六百億美金。結果,美軍最後不僅師老無功,而且被迫自越不光榮撤軍,這是美國自建國以來第一次遭到的敗仗,另外有一次則是不勝利的戰爭,那就是韓戰,而這兩次戰爭均在亞洲。

20190616 upload-新新聞0119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10-4)-當時美國這樣連蘇聯都畏懼三分的國家,竟會栽在一個二、三流國家手裡。(新新聞資料照)
當時美國這樣連蘇聯都畏懼三分的國家,竟會栽在一個二、三流國家手裡。示意圖。(資料照,新新聞)

當年,美國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超級強權,連蘇聯也得讓個三分,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以美國舉世無匹的國力,出動了那麼多的軍隊,使用了最現代化的武器,除了未動用核子武器以外,任何剛出爐的新型武器均派上用場,沒有想到最後竟然栽在一個二、三流國家的手上。對於美國人而言,這簡直是難以面對的事實。

武器並非成敗關鍵

美國為何輸掉了越戰?顯然不是武器裝備的問題,關鍵主要仍是民心士氣的問題。換句話說,美國子弟千里迢迢地越過半個地球,遠征異國,在這個陌生的地域中,參戰的美軍始終在心理上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戰到最後的結果,不僅美軍師老兵疲,士無鬥志,而且舉國上下更是普遍衍生著反戰、厭戰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已註定了兵敗的命運。

同樣地,在抗戰勝利後,國共内戰期間,以國軍的美式裝備而言,共軍根本是望塵莫及,結果國軍卻兵敗如山倒,最後導致大陸的失守。當年國軍兵敗的主因,仍然是民心士氣的問題。

1945年9月,在中國重慶,毛澤東與蔣中正舉杯歡慶抗日戰爭勝利。(維基百科)
1945年9月,毛澤東與蔣中正在中國重慶舉杯歡慶抗日戰爭勝利。(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反觀八年抗戰,當蘆溝橋事變後,以當時國軍的武器裝備而言,根本就不是日本皇軍的對手,結果中國卻赢得了最後的勝利,關鍵就在於民心士氣的向背。抗戰爆發後,蔣介石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而激發了民族主義的愛國情緒,舉國上下為了保家衛土 ,而與入侵日軍展開了浴血生死戰,最後終於戰勝了日本。這個實例再度證明,決定戰爭成敗的條件並不是武器裝備優劣的問題。

民心士氣問題所在

坦白地說,以中共目前所擁有的軍事實力,若不惜任何犧牲代價,而硬要攻打台灣的話,台灣能否屹立不搖,恐怕是令人感到懷疑的。不過,今天中共若要出兵攻台的話,所涉及的問題層面,不止限於兵力及武器裝備的問題,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大陸的民心士氣是否支持中共的問題。

20190616 upload-新新聞0119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10-3)-中共若要攻打台灣所涉及的問題,不止限於兵力及武器裝備問題。(新新聞資料照)
中共若要攻打台灣所涉及的問題,不止限於兵力及武器裝備問題。(資料照,新新聞)

綜觀中共統治大陸後至今,除了在五〇年代時期曾在台海挑起兩次軍事衝突危機外,迄今均未再大啟戰端。這兩次台海危機,一次是在一九五四至五五年期間,在這次危機期間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一江山島的淪陷及大陳島的撤退;另一次就是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

必須指出的是,從一九四九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即試圖在短期内出兵解放台灣,不料韓戰的爆發,接著中共大舉派兵參戰,而使中共無暇南顧。韓戰停火後不久,中共隨即在台海製造了第一次軍事危機,然卻無功而退。到了一九五八年,毛澤東瘋狂地在大陸推動「三面紅旗」運動的同時,除了發動全民大躍進外,又再掀起了全軍大躍進,冀圖一舉解決台灣問題,以根除心腹大患,因此,毛澤東決定對金門、馬祖發動砲戰。

民族主義挑釁大纛

基本上,這兩次台海軍事危機的背景均與大陸内部的動亂無關。在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當時中共在大陸的聲望相當高,民心士氣的向背對中共是有利的,到了第二次台海危機期間,雖然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打擊了五十萬知識分子精英,可是民心士氣對中共仍然是支持的,而且當時的「三面紅旗」運動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換句話說,在這兩次台海危機期間,中共提出的戰爭目標主要是打擊「美蔣」勢力,顯然仍是一種民族主義情緒的訴求。更何況,五〇年代期間,台海雙方的差距極為有限,所以中共主動挑起的戰端,並未遭到來自内部的阻力。

除了這兩次台海危機以外,由五〇年代到八〇年代期間,中共歷次對外的戰爭莫不打著民族主義的旗幟,如一九五〇至五三年的韓戰、一九六二年中共與印度在喜馬拉雅山的邊境衝突戰爭、一九六九年中共與蘇聯間的珍寶島衝突及一九七九年中共對越南發動的自衛還擊戰等,即是幾個最著名的實例。

在這幾次對外戰爭中,唯一與社會内部動亂有關的就是珍寶島之役,此役可說是中共主動挑起的邊境衝突事件。珍寶島之役的背景與「文革」有關,當時全中國大陸在「文革」戰火捲襲下,整個局勢動盪不安,而毛澤東、林彪為了召開「九大」,不惜在珍寶島製造邊境衝突事件,此一衝突事件幾乎升高到核子戰爭的邊緣,當時蘇聯國防部長葛列契柯(A.A. Grechko)在政治局召開的緊急會議中力主對中共發動核子戰爭,趁機一舉拔除中共的「核子牙」。

毛澤東(右)和林彪(左)(AP)
站在毛澤東(右)、林彪(左)的立場,本來就不準備和蘇聯大打一場。(資料照,美聯社)

可是站在毛澤東、林彪的立場,本來就不準備和蘇聯大打一場,毛、林主要是想利用珍寶島事件,以對外的戰爭來轉移社會内部的不滿,以便產生對抗「蘇修」的民族主義情緒,促使分裂的社會再度整合起來,然後在全民亢奮的「反蘇」、「反修」的高潮中,順利召開「九大」。

師出無名侵台不易

那麼,今天中共在面臨北京大屠殺所產生的嚴重社會危機,中共是否可能重施故伎,再度在台海挑起戰爭呢?關於這個問題,主要的關鍵仍在於訴求目標能否激起社會共鳴。換句話說,中共能否提出一個名正言順的戰爭目標,而獲得民心士氣的廣泛支持,以便師出有名。由兩次台海危機到歷次對外戰爭中可以明顯發現,中共一直是以民族主義作為訴求目標。因此,除非中共在民族主義這個問題上能找出發動戰爭的理由,否則中共很難對台動用武力。問題是,台灣並未像福克蘭島一樣,是在帝國主義勢力的佔領下,中共也無法東施效颦,效法阿根廷軍方,以收復故土為名,而打一場民族主義的戰爭。

更何況,台海兩岸在分離四十年後,雙方的差距愈來愈大,任何人都知道台灣比大陸繁榮,也比大陸民主。再加上隨著近年來探親政策的開放,大陸的軍民對於台灣已沒有任何「階級仇恨」,代之而起的是一種羨慕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很難提出一個能夠激起民心士氣支持,並能產生敵愾同仇情緒的戰爭目標,而出動兵力大舉進犯,這才是中共始終不敢貿然犯台的癥結所在。

反應過度大可不必

有鑑於此,台灣似乎大可不必反應過度,而產生一種莫名的恐共心理,甚至導致了保守勢力的惡性膨脹,反而不利於台灣的民主化。最後必須強調的是,在今後台海競爭中,台灣只有在政治上更民主、經濟上更繁榮、社會上更開放,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鞏固台灣安全的唯一保障。

(*本文原刊於《新新聞》119期,作者:施嘉雲)

20190617 upload-新新聞0119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新新聞119期封面,1989年6月19日出版。(新新聞)
《新新聞》第119期,1989年6月19日出版。(取自《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