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找內線求明牌嗎?擺脫「從眾心態」,從股海脫穎而出!

2019-06-13 11:00

? 人氣

股市開市,投資人紛紛至證券公司看盤。(顏麟宇攝)

股市開市,投資人紛紛至證券公司看盤。(顏麟宇攝)

唯有遠離人群的雜音,投資才能有不一樣的思考。

我在投資的前兩年就輸掉百分之五十的本金(大學三、四年級的時候),直至領悟到一個真理後,我不僅在兩年之內把過去的虧損打平,也開始藉由投資獲得不錯的報酬。「生活投資學」是這段時間最重要的選股原則,但更深層的內涵其實是遠離人群並開始「第二層思考」,這個觀念是我閱讀完霍華.馬克斯( Howard Marks)所著的《投資最重要的事》(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後的領悟,進而發現贏家之所以卓越的最大關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擺脫「從眾心態」,這正是通往投資成功的必經之路。

要獲利,首先避免隨波逐流

我發現,成功的投資者都懂得一項原則——擺脫「從眾心態」,這正是通往投資成功的必經之路。試想,如果你和多數人的想法相近,該如何繳出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單?況且如果多數主流的想法是對的,那麼為何市場上虧損的人總是占相對多數?因此,成功的投資必須先建立在自己獨特的見解上,才有機會達成。

當時我對於擺脫「從眾心態」的方法如下:

一、停止收看有線電視上的股票與財經節目。

二、不購買任何股票投資相關的雜誌。

三、不相信任何人所說的「內線」與「明牌」。

坦白說,當時我並不是很清楚該如何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我明白如果不做出改變,依舊堅持造成虧損的投資方式,一定無法反敗為勝。因此,我決定將手上虧損的股票換成基本面較好的公司(拿回資金),接著嘗試在不仰賴媒體報導的情況下尋找投資標的(不隨波逐流),最終才發現「生活投資學」這個有趣又有效的投資方法。

在這個誤打誤撞的過程中,我買進了較少人關切的公司。由於人氣也是影響股價的原因之一,因此買進的價格就會比較貼近個股的價值,自然能增加投資的勝算。值得一提的是,我更運用了「能力圈」、「非效率市場」與「經營者思維」等第二層思考,才讓我得以獲利(後續章節會針對這幾個觀點做進一步討論)。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從擺脫從眾思考的心態開始,當你與多數投資人想的一樣,這屬於「第一層思考」,自然無法在股海中脫穎而出。

巴菲特把旅鼠效應譬喻為「投資市場的盲從現象」,意指投資人經常追隨主流的決定,而不多加考慮合理性。

遠離人群,才能提高決策正確性

當投資人使用了錯誤的投資方式,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是深陷散戶虧損的命運。那麼問題出在哪呢?正所謂「戰術上的成功,彌補不了戰略上的失敗」,一個不具有第二層思考的投資人往往把時間花在打聽消息與明牌上,這樣的訊息通常是經過好幾手才到達投資人手上,倘若自己沒有擬定投資戰略,這樣的戰術一定會落得徒勞無功的下場。

更糟的是,一味地追逐市場訊息,非常容易陷入「旅鼠效應」(Lemmings effect)的謬誤。旅鼠是種居住在北極凍原的可愛嚙齒類小動物,在迪士尼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動物紀錄片《白色荒野》(White Wilderness)中,拍攝到旅鼠集體跳海自殺的奇異現象,片中描述當旅鼠的數量超過環境上限時,缺乏糧食的生存壓力便逼迫牠們瘋狂尋找新棲息地,甚至產生集體跳海自殺的現象。

巴菲特把旅鼠效應譬喻為「投資市場的盲從現象」,意指投資人經常追隨主流的決定,而不多加考慮合理性。他更提到多數基金經理人寧願選擇墨守成規的失敗,也不願意走自己的路,因為非常規的決策如果導致失敗,將會使他們失去飯碗;相反地,旅鼠般的自殺行為不只能保住飯碗,投資人給予的手續費依舊源源不絕。而盲從市場導致失敗的散戶也不會覺得自己需要改變,就像集體自殺的旅鼠一樣自然。所以,身為讀者的你是想當旅鼠群中的一員,還是勇於走自己的路?

蓋伊.斯皮爾(Guy Spier)是美國著名的避險基金海藍寶資本管理公司(Aquamarine Fund)創辦人,他不僅以基金創立以來累積超過四○○%的投報率聞名,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二○○七年以六十五萬美元標下「與巴菲特的午餐」,以求當面請教股神。在他自己的著作《華爾街之狼從良計: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旅程》(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My Transformative Quest for Wealth,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中,有一段特別提到要建構自己理想的投資環境,這是他從巴菲特身上觀察到的成功祕訣。不說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巴菲特其實並不是在金融重鎮華爾街工作,而是在相對偏僻許多的家鄉奧馬哈進行投資決策。觀察到此點後,身為一號巴菲特粉絲的斯皮爾因此體悟到,唯有遠離紐約的塵囂,才能擁有穩定的心緒來提高決策的正確性,於是立刻就將營運中心從紐約搬到瑞士。顯然他認為,比起紐約豐富的金融情報,能讓他心情平靜的瑞士才是成為卓越投資人的最佳選擇。唯有遠離人群,才有機會獲得比市場更好的成績。

身為散戶,不能一味跟風

對散戶而言,或許不用為了投資而改變住處,但切記要做出買賣決定前,一定要遠離人群的雜音,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近年紅遍台股半邊天的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0050.TW)為例,市場上的論述不外乎是:一、分散投資風險(台灣50是由五十檔台灣市值最大的公司組成);二、具有汰弱換強的篩選機制;三、買了不會倒。但投資人在買進之前,是否知道台灣50光是台積電一檔股票就占了約三二.三一%的權重,五十檔成分股中有高達十四檔是金融壽險股,半導體與金融類別就占了五三.七三%的成分股(統計至二○一八年六月),如果只看個股組成,把台灣50稱為半導體金融精選ETF也不為過!

根據這樣的組成可以發現,近年台灣50的高漲主要來自台積電的貢獻,也就是說,單買後者反而可以獲得更高報酬,而且當後者表現不好時,ETF本身也會受到極大影響。試想當一檔個股能影響ETF走勢時,市場上公認的分散投資風險還存在嗎?而在汰弱換強的部分,由於台灣產業太小,容易使特定股本龐大的產業進入指數成分股(例如金融業),而失去分散產業風險的訴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二○一七年,台灣50把年獲利將近一個股本的「儒鴻」(1476)換成EPS只有其五分之一的「台灣高鐵」(2633),就是因為鐵路建設資本密集的特性,讓盈餘較差但股本大很多的台灣高鐵取代儒鴻成為成分股。如果投資人選擇此檔ETF長期投資,是否清楚了解並接受這樣的機制?此處不是在討論台灣50的優劣,而是提醒身為散戶的我們在投資前要擺脫從眾思考,親自對投資標的下工夫分析。當你獨立思考後,自然能針對投資標的做出適合長期投資或價差操作的判斷,且能明白商品的風險與未來性。

噢,對了,後來發現旅鼠根本不會自殺,牠們還是游泳高手呢!電影中的情節只是攝影師為了劇情需要而製造集體自殺的假象。所以準備好隨時思考,不再盲從了嗎?

 

作者/許凱迪

本文摘自《生活投資學:領股息、賺價差,最適合散戶的投資系統》

《生活投資學:領股息、賺價差,最適合散戶的投資系統》
《生活投資學:領股息、賺價差,最適合散戶的投資系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