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現場/新新聞直擊六四》「北京兵變」將是「武漢兵變」的翻版?

2019-06-17 08:30

? 人氣

解放軍要出發前,一位軍官對著部隊訓話。(資料照,美聯社)

解放軍要出發前,一位軍官對著部隊訓話。(資料照,美聯社)

這次北京大屠殺會不會引發全面性內戰的危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與二十二年前的「武漢兵變」相比較,軍方對兩次學運的態度是迥然不同的,而鄧小平在兩次事件中均佔有關鍵地位。

●完整的30年前六四現場報導,請見 歷史現場/直擊六四》看見歷史的傷口 專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中共二十七軍強行開進北京城,血洗天安門後,北京軍區戰雲密布,各方大軍集結在北京城外,同情學運的三十八軍已與二十七軍發生武裝衝突,全面内戰已瀕於爆發的邊缘,幾乎可說是一觸即發。

20190613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5-6)-解放軍正要圍攻國外大使館。(美聯社)
解放軍正要圍攻國外大使館。(資料照,美聯社)

北京屠殺內戰危機

事實上,自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以來,這次北京大屠殺已是第二次全面内戰的危機,上一次是在二十二年以前,那時候正是「文革」最混亂的時期,結果爆發了「武漢兵變」,當時全中國大陸出現全面内戰的局面,那麼目前北京軍區是否可能重蹈當年武漢軍區的覆轍呢?

一九六六年「文革」戰火爆發後,毛澤東挑起的紅衛兵運動,即以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席捲全中國大陸,毛根本無法控制整個運動的演變與發展,結果導致軍隊捲入「文革」的紛爭中。

當初,紅衛兵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地方黨政機構不論是當權派或者是造反派,均利用紅衛兵作為打擊政敵的工具,而當地駐軍不論是支持哪一派,勢必激起另一派的不滿,而造成紅衛兵衝擊軍隊的事件。所以,毛澤東在一九六七年一月間下令林彪通令全軍介入「文革」,「支持左派」,這就是共軍執行「三支兩軍」任務的背景。

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及林彪(右)(AP)
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及林彪(右)。(資料照,美聯社)

支左之前鬥爭激化

在毛澤東下令軍隊「支左」前,軍内的派系鬥爭也已開始激化。早在一月間的一次軍委擴大會議上,幾位老帥即針對林彪在軍中搞「大民主」的手法,而與林彪發生針鋒相對的衝突。接著在二月十三日及十六日這兩天,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政治局碰頭會上,整個衝突趨於白熱化。

當時在周恩來主持的會議上,譚震林聯合了四位老帥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再加上李先念、李富春、余秋里等人,大罵「文革」,而與「中央文革小組」的陳伯達、康生、謝富治、張春橋等人發生了尖銳的鬥爭。其中爭執的問題之一就是軍隊問題,在會上,葉劍英質問張春橋:「能不要軍隊嗎?」而徐向前更是怒責說:「軍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支柱。這樣把軍隊亂下去,還要不要支柱呢?……我們搞了一輩子軍隊,人民的軍隊難道就叫你們幾個毁掉嗎?」

可是,毛澤東獲悉這批老帥大鬧懷仁堂後勃然大怒,在二月十九日晚,嚴厲批判了這批老幹部。當時,毛澤東揚言說:「誰反對中央文革,我就反對誰。你們可以叫王明來,叫張國燾來,我和林彪帶著葉群到南方去,把江青給你們留下,把中央文革的同志給你們留下,江青你們可以殺頭,康生你們可以充軍,都可以。」這就是所謂的「二月逆流」事件。

文化大革命(文革)禍首之一的江青後來受審(美聯社)
文化大革命禍首之一的江青後來受審。(資料照,美聯社)

軍區立場左右為難

事後,這批老幹部曾遭「中央文革小組」多次的批鬥,結果譚震林遭到整肅,被打成「黑幹將」,其餘的老幹部則在周恩來力保下渡過政治難關。此後,政治局停止活動,「中央文革小組」不只取代了政治局,而且也取代了中央書記處。

問題是,從「支左」命令下達以來,地方軍區的立場也左右為難,到底哪一派是「左派」呢?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革命造反派」呢?尤其是當時中共高層派系鬥爭正日趨激烈化,地方軍區若貿然支持哪一派或鎮壓哪一派均可能肇致嚴重的後遺症,輕者丢官失職,重者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舉例來說,當時青海省軍區副司令趙永夫武裝鎮壓當地所謂的「革命群眾」而遭整肅,被打成「一個混進黨内軍内的反革命分子」。「趙永夫事件」對地方將領而言,無疑是一個活生生的經驗與教訓。

雖然在「支左」命令中曾授權軍方在「反革命分子」、「反革命組織」動武時,「軍隊應當堅決反擊」。但是,「趙永夫事件」令地方軍區不敢再輕易動用武力,來鎮壓紅衛兵的盲動,來穩定混亂的局勢,以恢復社會秩序。有鑑於此,地方軍區改弦更張採取權宜之計,組織由本身操縱的紅衛兵,來對抗其他紅衛兵組織。這就形成「武漢兵變」的近因。

武漢兵變終於爆發

因為,地方軍區所支持的紅衛兵組織,往往與「中共文革小組」在各地區所支持的造反派,處在相互敵對的立場,這也就成為問題的癥結,到底哪一派才是真正的「造反派」呢?這種現象實不難了解,站在地方軍區軍政首長的立場,為了保權保位,並避免本身成為造反派揪鬥的對象,惟有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來自保。結果,各地派系鬥爭反而加劇,並升高為流血式的大規模武鬥,兩派均動用輕重武器,企圖徹底鎮壓敵對派系,局勢乃更加惡化,最後終於爆發了「武漢兵變」。

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紅衛兵(美聯社)
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資料照,美聯社)

此一期間,江青趁機搧風點火,公然號召紅衛兵說:「成都、武漢是問題比較嚴重的地方,可以衝一衝。」結果,在武漢軍區内,由「中共文革小組」支持的造反派紅衛兵即喊出要揪鬥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的口號,並公然綁架武漢軍區政委鍾漢華。當時,陳再道怒不可遏,下令武漢軍區政治部發通知,「誰要喊打倒陳、鍾就抓起來」。此外,陳再道並扶植由幹部子弟組成的「百萬雄師」,壓制造反派紅衛兵,如「三鋼」、「三新」、「三聯」,陳並且下令發槍給「百萬雄師」,結果,武漢地區的武鬥乃告白熱化。六月十日左右,中共中央指示武漢軍區制止武鬥,並批評「百萬雄師」,下令「百萬雄師」撤兵。

周恩來親自調解武鬥

七月十四日,「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紅旗》雜誌副總編輯)、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長謝富治及空軍政委余立金等人,以中央代表團的名義前往武漢視察,當時周恩來已親自到武漢調解武鬥。而王力、謝富治等人一到武漢後,即「毫無保留地支持革命派」。十五日,王力、謝富治並且參加了造反派舉行的武裝遊行,而與「百萬雄師」產生流血衝突。

與此同時,周恩來在武漢軍區召開了師級以上的幹部會議,支持陳再道的軍事幹部在會上,向周恩來反應的意見,主要就是肯定「百萬雄師」是「革命造反派」,是「好的」。換句話說,武漢軍區在執行「支左」任務方面並沒有犯錯誤的,是正確的。

十八日晚上,周恩來為了避免升高衝突,對武漢軍區做了重要指示,並「囑咐大家不要馬上出大字報」。必須指出的是,站在周恩來的立場,不可能支持由「中央文革小組」所支持的造反派,顯然周對武漢軍區的重要指示,主要是維護陳再道及鍾漢華。然而陳再道、鍾漢華、牛懷龍(「八二〇一」獨立師師長)及蔡炳臣(「八二〇一」獨立師政委)等人,為了反擊王力、謝富治干涉軍區事務,立即在當天把周恩來的指示,用大字報在大街上公布出來,導致軍區形勢更加緊張。

文革時期的紅衛兵大字報。(維基百科)
文革時期的紅衛兵大字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接著在十九日,王力,謝富治以欽差大臣的身分,召開了武漢軍區部長級和師長級以上的幹部會議,在會上王力代表「中央文革小組」宣布了四項指示,結果變成武漢兵變的導火線。

四項指示引燃兵變

這四項指示如下:

一、武漢部隊「支左」犯了方向路線錯誤。

二、武漢「百萬雄師」是保守組織。

三、「三鋼」、「三新」、「三聯」是堅定的「革命左派」。

四、「毛澤東思想戰鬥隊武漢地區工人總部」的案一定要翻。(按:陳再道下令強制解散,並逮捕其頭子,見陳再道的「自我撿査」。)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革)(美聯社)
中國文化大革命。(資料照,美聯社)

王力在會上宣布這四項指示後,當場「會議的氣氛緊張起來了」,蔡炳臣立刻中途退出會場,馬上迅速回到「八二〇一」部隊,連夜召開軍人大會,「煽動廣大戰力對謝副總理、王力同志的不滿。於是,八二〇一騒動了……」接著,「百萬雄師」的紅衛兵也成群結隊趕到「八二〇一」部隊助陣,「八二〇一」部隊則高叫著「百萬雄師戰友們,還等什麼!造反去啊!」一刹那之間,兩股勢力匯合在一起,「扛機槍的扛機槍」,「上刺刀的上刺刀」,全副武裝坐上了軍用大卡車,並且出動了裝甲車及戰車,殺氣騰騰地向王力、謝富治的住所衝去。沿路,「打倒王力!」「打倒謝富治!」「王力從中央文革滾出來!」「王力的表態不能代表中央文革!」之類的口號不絕於車,「武漢兵變」正式拉開序幕。

群眾大會公審王力

第二天,也就是七月二十日凌晨二點鐘,八二〇一部隊與「百萬雄師」在王力、謝富治的住所,殺傷了守衛人員,绑架了王力,軟禁了謝富治。接著在清晨,陳再道下令「八二〇一」部隊的指戰員,「刺刀上槍,子彈上膛,手提皮帶,全副武裝上街」。據估計,當時一共出動了四百多輛卡車,三十多輛消防車,數十輛摩托車和裝甲車,舉行全市武裝大遊行。

在遊行中,「八二〇一」部隊都掛出了「毛澤東思想百萬雄師八二〇一部隊」,並且都配戴「百萬雄師」的袖章。在路上,不斷高喊:「絞死王力,打倒謝富治」的口號。當天下午,並且在新華路體育場召開群眾大會,公審王力。整個武漢地區,也掀起了激烈的戰火,兩派勢力展開了熱戰。

20190613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5-5)-解放軍在1949年贏得戰爭在北京遊行。(新新聞資料室)
解放軍在1949年贏得戰爭在北京遊行。(資料照,新新聞資料室)

「武漢兵變」爆發後,中共中央下令「八一九九」部隊、東海艦隊及空軍的獨立空降師分兵包圍了武漢,而陳再道則下令修築工事,準備頑抗到底。這就是當時轟動海内外的「武漢兵變」。最令人感到觸目驚心的是,在此一事件之後,湖北省受到兵變波及而被打死、打傷、打殘的人數高達十八萬餘人,這也是「文革」期間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這個緊要關頭,周恩來親自出馬飛往武漢,消弭了兵變擴大的危機,王力、謝富治才獲得釋放飛返北京。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兵變」爆發的當天,《人民日報》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揪軍内一小撮走資派」的口號,後來直到王力、謝富治獲釋後,八月一日出版的《紅旗》雜誌,在社論中重新提出了「揪軍内一小撮走資派」的口號。接著,「中央文革小組」又在全中國大陸各地設置「揪軍内一小撮聯絡站」。與此同時,江青又提出了「文攻武衛」的口號,鼓動各地造反派紅衛兵衝擊地方軍區。此後,全中國大陸各地的武鬥,均告急劇升級,而形成全面内戰的局面。

藉口兵變排除異己

據羅賓遜(Thomas Robinson)的研究,「對於毛澤東而言,『武漢兵變』事件顯示,地方軍區不僅支持了錯誤的政治成分,並且對於中共中央構成了徹底的軍事挑戰,毛絕不允許這類事件再度發生,因為『武漢兵變』式的事件如果再度重演的話,對『文革』而言,將是一種嚴重的挫敗。更重要的是,將使全國陷於軍閥全面割據的危險中,並導致危解。為了避免這種結果,軍隊本身應清除那些反抗中央或者是可能反抗中央的人。因此,自七月下旬以來,也就出現了『揪軍内一小撮』的號召。此外,『武漢兵變』也给予『中央文革小組』一個最好的藉口,剛好可以趁機剷除軍中的異己。」

文革消耗中國一代年青人。(美聯社資料照)
中國文化大革命。(資料照,美聯社)

問題是,自「文革」爆發以來,各地造反派紅衛兵衝擊軍事機關時,林彪集團的人馬亦遭波及,例如林彪的死黨──「四大金剛」,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後升任總參謀長)、空軍司令員吳法憲、總後勤部長邱會作及海軍第一政委李作鵬,均曾遭批鬥。正如萊斯(Edward E.Rice)所說:「『揪軍内一小撮』運動不僅威脅到軍隊的全面統一性,而且也使效忠林彪的核心軍人處於危險中。」

因此站在林彪的立場,羅賓遜認為,林彪顯然並不支持「中央文革小組」的作法,因為「中央文革小組」準備利用「武漢兵變」事件,將對武漢軍區司令部的整肅面擴大到全軍。八月九日,林彪在北京召開的軍中高級幹部會議上所發表的講話中,隻字不提「掀軍一小撮」的口號,並指示地方軍區為了避免犯錯誤,「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請示報告」。問題是,地方軍區事先必須請示中央,其自主權無形之中遭到削減,加上又在「絕不能以是否衝軍區劃分左派右派」的掣肘下,當造反派衝擊軍隊時,地方軍區根本束手無策。更何況,「揪軍内一小撮」的口號,已在大陸各地掀起造反派衝擊軍事機關、搶奪軍用武器的浪潮,整個局勢顯得格外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激起實力將領的不滿也是必然的。

利用事件整肅全軍

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期間,毛澤東離開了北京神秘出避華北、中南和華東地區,前後達兩個多月,毛這次南巡時,北京發生了紅衛兵掀鬥周恩來的事件。當時毛澤東、林彪均不在北京,對周恩來而言,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危險的時刻」。那時候,周在人民大會堂的辦公室内,有兩天兩夜的時間,遭到五十萬名極左派紅衛兵的圍困。

筆者認為,毛澤東南逃期間,紅衛兵在北京揪鬥周恩來未果,而促成了毛、周間的暫時妥協,並於九月五日通令全軍,授權共軍可以「進行自衛反擊」,這就是著名的「九五命令」。

的確,在當時的情況下,毛澤東似乎別無選擇。毛澤東南逃期間,地方軍區軍政首長的報告及毛本人親自視察的印象,毛亦知局勢的嚴重性,若再縱容「中央文革小組」支持的造反派紅衛兵衝擊各地軍隊,難保「武漢兵變」式的事件不會再重演。此外,極左派紅衛兵圍擾周恩來,也促使由中央到地方的實力軍人產生敵愾同仇的心理,而倒向周恩來,並且支持周恩來。毛澤東在權衡利害後,決定與周恩來暫時妥協,也就是向軍方讓步。

20190613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5-4)-1960年毛澤東(中)、周恩來、和鄧小平三巨頭如影隨形。(新新聞資料室)
1960年毛澤東(中)、周恩來、和鄧小平三巨頭如影隨形。(資料照,新新聞資料室)

毛澤東結束南巡之行後返回北京不久,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學習毛主席視察華北、中南和華東地區時的重要指示的通知」,在這份通知中毛指示說:「紅衛兵能掛帥嗎?今天上台,明天就會被打倒,正因為是他們政治上不成熟。……紅衛兵不行,沒有經過鍛練,這樣大的事情信不過他們。」毛的這一講話等於將這批「革走資派的命有功」的「革命小將」一下子打入冷宮,而淪為兔死狗烹的下場。

此外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否定了……「揪軍内一小撮」的口號,毛說:「不要把我們軍隊搞亂了,解放軍内部有問題可以一個省一個省的來談判。不要把黨内一小撮走資派和軍内一小撮走資派並提,只提黨内一小撮,把解放軍搞好。」由「九、五命令」到取消「揪軍内一小撮」的行動,毛澤東不僅暫時穩住了槍桿子,安撫了實力軍人的不滿情緒,而且也緩和了全面内戰的危機。

軍方勢力全面膨脹

「九、五命令」頒布後,地方軍區等於獲得授權,可以武力鎮壓造反派紅衛兵的盲動,軍方乃趁機鎮壓敵對派系,強制解散紅衛兵組織,大批大批紅衛兵均遭到下放農村的命運,當紅衛兵運動煙煙消雲散之際,軍方也成為由地方到中央最具實力的當權派。自軍方執行「三支兩軍」任務以來,全中國大陸此後也進入到軍事管制時期。

無可置疑地,「武漢兵變」可以說是「文革」的轉捩點,導致了軍方勢力在大陸的抬頭,結果軍方的角色全面擴張膨脹,而形成一權獨大的強勢地位,最後終於演成「林彪事件」。雖然中共軍内一向山頭林立、派系複雜,但是自「文革」以來,軍方無疑已形成一種特殊的壓力團體,而具有左右大局的影響力。不論是當權者或者是奪權者,均必須拉攏軍方,以便掌握槍桿子,而立於不敗之地。

同樣的,目前在北京這場世紀大屠殺中,軍方仍然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當初鄧小平飛往武漢調兵遣將,也就是打算利用軍隊介入社會危機。問題是,「文革」期間的學運與目前北京的學運在性質上已大相迥異,更重要的是,這次由北京蔓延到全中國大陸的學運,基本上是激起了社會的共鳴,獲得了社會的支持。反之,「文革」期間的學運,不僅未激起社會的共鳴,反而引起了社會的反感。所以在這兩次學運中,軍方的反應也迥然不同。

20190613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5-3)-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將因這次事件不知使中國倒退多少年。(新新聞資料室)
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將因這次事件不知使中國倒退多少年。(資料照,新新聞資料室)

關鍵小平行蹤成謎

比較「武漢兵變」與「北京兵變」的話,可以發現「武漢兵變」後的全面内戰,主要是派系策動下的一團混戰。最離譜的是不論是哪一派都打著擁護毛澤東的旗幟,可以說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内戰,到最後是軍方漁翁得利。

那麼,「北京兵變」是否擴大為全面内戰呢?這個問題的關鍵在鄧小平,因為鄧小平是目前中共的頭號強人,也唯有鄧小平才壓得住軍隊。以鄧小平的政治經驗來看,當年他是「四、五天安門事件」的當事人,他因此一事件而倒,亦因此一事件而告東山再起,鄧小平豈會不了解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而且直到目前為止,鄧小平是否曾下令軍隊開進北京城,血洗天安門,仍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尤其是鄧小平一直行蹤詭異,生死不明。

換句話說,鄧小平如果仍然能夠視事的話,鄧小平是否能像當年毛澤東一樣,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毅然宣布引退,並嚴懲血腥鎮壓的劊子手,或許尚有一絲平息天怒人怨的機會,而緩和全面内戰的危機。反之如果鄧小平奄奄一息,甚至已經病歿的話,那麼全面内戰的可能性則甚高。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那麼楊尚昆等人甚可能以挾天子令諸候的方式,號令三軍,才會產生這場人神共憤的大屠殺事件。

20190613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5-2)-楊尚昆(右)是北京大屠殺的關鍵人物。(新新聞資料室)
楊尚昆(右)是北京大屠殺的關鍵人物。(資料照,新新聞資料室)

毫無疑問地,楊尚昆是這次北京大屠殺的關鍵人物。楊目前官拜國家主席,並擔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與鄧小平的關係非比尋常,兩個人不僅是四川同鄉,同時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也有同窗之誼。不過,楊本身並非是學軍事出身,不過在「兩萬五千里長征」時,楊曾擔任紅三軍團政委,這是楊最重要的軍事資歷。鄧小平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上中央軍委主席後不久,找來楊尚昆擔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後來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楊升任常務副主席又兼秘書長原職。由於楊負責軍委實務長達八年,因此在中央軍委内擁有不可輕視的勢力,楊的弟弟楊白冰現任共軍總政治部主任,楊的女婿遲浩田則任總參謀長,至於楊的兒子楊少軍則是二十七軍的軍長。

失卻民心楚歌四起

非常明顯的是,以楊尚昆為首的這批「楊家將」已是軍委的主流勢力,可是與當年的林彪比起來的話,聲勢恐怕仍差一大截。當年林彪權傾一朝時,完全控制了軍委辦事組,不僅架空了軍委常委,而且取代了軍委常委,在軍委辦事組中的成員,包括林手下的四大金剛及他的老婆葉群,由總參謀長黃永勝及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分任正、副組長,成員包括了總後勤部長邱會作、海軍第一政委李作鵬,及林彪的老婆葉群,至於林彪則任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兼國防部長。以林彪這種陣容,到最後仍然落於死於非命的下場,更何況是與軍方淵源並不是十分深厚的楊尚昆呢?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明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見面。(AP)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明仁(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左)見面。(資料照,美聯社)

雖然,楊尚昆在這次中共高層的派系鬥爭中已暫時赢得上風,不過就楊尚昆的處境而言,卻是四面楚歌。一批以徐向前、聶榮臻為首的老帥、老將,由於不齒楊尚昆的作為,而痛斥楊為「軍賊」。更嚴重的是,全中國大陸的老百姓對於屠殺手無寸鐵民眾、學生的二十七軍,早已恨之入骨,在心理上以倒向北京軍區的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及二十八軍,顯然在北京軍區内,楊尚昆已是勢單力孤,在短期内,即使楊尚昆暫時獲得了權力鬥爭的勝利,也可能在未來爆發的全面内戰中,而遭到敗亡的命運。就長期而言,楊尚昆則已失掉了民心,被歷史否定也是必然的。

(*本文原刊於《新新聞》118期,作者:齊茂吉)

20190617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新新聞118期封面,1989年6月12日出版。(新新聞)
《新新聞》第118期,1989年6月12日出版。(取自《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