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民粹選舉風潮下,如何建立過渡性中央銀行運作機制?

2019-06-13 07:10

? 人氣

可惜的是,現今世界各國絕大多數央行的貨幣政策,都對財政部的財政政策開始產生顯著的經濟外部性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今世界各國絕大多數央行的貨幣政策,都對財政部的財政政策開始產生顯著的經濟外部性影響。(作者吳俊毅提供)
現今世界各國絕大多數央行的貨幣政策,都對財政部的財政政策開始產生顯著的經濟外部性影響。(作者吳俊毅提供)

自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後,歐美與日本為首的國家,展開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把政策利率調降至零或負,甚至有些央行更大膽實驗「新形態的量化寬鬆政策」;大約11年過去了,已經開始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可以無限擴大,或者可以稱之為國家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此現象在美國、法國、義大利與日本尤其特別的明顯。

進一步來說,世界上許多央行,尤其是歐、美、日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發生11年後的今天,由於通膨未產生明顯的壓力(這些國家的通膨,多數時期都低於其央行所設定的目標之下),所以還是繼續可以維持低利率與確保市場流動性充足;這造成許多國家政府更大膽與積極推出更多的財政政策(減稅、擴大無用的公共投資、補貼等等),所以在過去11年間,以歐、美、日為首的各國公共債務比是呈現上升的趨勢,並且居高不下;不過高債務比,並未為這些國家帶來更高的倒債風險,主要原因是低利率環境大幅提高這些國家政府償付公共債的能力,也因此許多國家像是美國、法國、義大利與日本財政政策變為更寬鬆,甚至有失去財政自律的疑慮。美國更是因為有著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背後基礎可以這個簡單的公式表述:信心=f(超級軍力,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二戰後國際金融體系主導者),更肆無忌憚從事擴張財政政策,讓全世界與美國聯準會幫美國聯邦政府買單。

貨幣政策事實上對財經行政部門已經產生經濟外部性(externality)影響,由於這兩種政策工具之間界線的模糊化,或許在根本上已經被打破了。雖然此作法已經違反主流經濟理論的倡議 (筆者也長期主張央行是必須擁有一個獨立的地位),也許應該開始思考的是,央行的貨幣政策與財政部的財政政策,兩者間是否需要建立一些協調的機制!?

新台幣 一千元 1000元 鈔票(取自tw19831113@pixabay/CC0)
作者認為,貨幣政策事實上對財經行政部門已經產生經濟外部性(externality)影響,由於這兩種政策工具之間界線的模糊化,或許在根本上已經被打破了,也許應該開始思考的是,央行的貨幣政策與財政部的財政政策,兩者間是否需要建立一些協調的機制!?(取自tw19831113@pixabay/CC0)

當今世上有許多債台高築的國家,更是有恃無恐的繼續大幅舉債,也正是因為上面所述,此兩種政策工具的界線,已經不復存在了,其中是因為貨幣政策已經差不多用盡了(零或負利率) 。更重要的關鍵,是主政當權者看到低利率水平是可以在很長遠的未來期間內維持(至少在自己幾年的任內),況且只要手中握有行政權,就絲毫不怕央行裡的那些所謂專業財經官僚會違背手中握有權力的執政者意圖,在未經請示前,任意與專業地調升利率,所以財政部也才會認為沒有必要在推出財政政策前,需要先事前去跟央行溝通或協調。經濟學界所倡議的理論與過去許多國家所堅持的央行獨立性,在許多國家裡,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政客們已經毫不避諱地,把那隻看不見的黑手伸入央行運作體系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