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民粹選舉風潮下,如何建立過渡性中央銀行運作機制?

2019-06-13 07:10

? 人氣

這更讓筆者最近不斷的重新思考主流的經濟理論與主張,在現今非常態的混亂環境與世界發展的動態局勢裡,要如何去運用、修正、調整或做適當的妥協,讓複雜抽象的經濟理論能更能貼近現實與應用,郭董事長或許是刻意也或是無心的批評,卻也因此讓筆者可藉由此篇文章提出些許的實務看法。在經濟學的學術領域中,有許多關於中央銀行獨立運作必要性的討論,其中一個比較顯著的共識,就是為避免政客謀求自身的政治利益,而濫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而影響國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機率上升,以及穩定貨幣價值,更能減少金融經濟體系的動盪;而給予央行獨立運作地位,所衍生出的好處,至少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的15年期間,從許多學術文獻與數據顯示,是有被充分的體現出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央銀行獨立運作架構(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在什麼情況下央行的獨立運作,不會對整體經濟福祉造成負面影響?

兩種政策工具在使用前,雖然央行與財政部之間是不存在任何的協調機制,但這不會造成一個國家整體福祉的損失,也就是說:來自財政部的財政政策,不會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經濟外部性(externality)影響,反之亦然(見下圖)。

來自財政部的財政政策,不會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經濟外部性(externality)影響,反之亦然。(作者吳俊毅提供)
來自財政部的財政政策,不會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經濟外部性(externality)影響,反之亦然。(作者吳俊毅提供)

央行不受政治因素干擾的獨立地位,主要的意涵在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中間有一道無形的牆將彼此隔開,所以當央行或財政部在行使各自的職權時,所推出的政策,在彼此之間是不會產生雙向性的相互經濟外部性影響。所謂具有獨立性的央行運作是,央行的貨幣政策與來自財政部的財政政策,兩者間是無任何協調機制。

具體來說,央行依據經濟現況(經濟活動表現、失業率、通膨等),在獨立地實施貨幣政策前,不會與財政部進行任何的討論與聯繫。但要確保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此兩者之間,不會因為不存在的協調機制,導致整體國家、經濟與國民的福祉削減,其關鍵在於經濟外部性效應不存在於兩種政策工具裡。簡單來說就是:貨幣政策實行後,不會對財政部整體安定性產生任何的衝擊或影響;反過來說,財政政策單獨推出後,也不會對央行整體體系的穩定有任何的影響。

建立在這基礎上,根據總體經濟理論與大量的實證結果,長遠來看,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多或少、利率低或高)最終只會影響物價漲跌或通貨膨脹,不會對實體經濟活動產生任何顯著的影響。也因此全球主要的央行在制定或實施貨幣政策前,必先判斷事前所設定的通膨目標,是否接近或遠離公布的實際通膨數據,然後運用手上的貨幣政策工具 (例如:調整短期利率、供給貨幣量等等)達成這個目標。這套貨幣政策的架構稱之為通貨膨脹目標制(inflation targeting),是自上世紀1990年代,世界上許多的央行開始採行的運作模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