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民主罹患了嚴重的思考怠惰症

2019-06-13 06:10

? 人氣

作者指出,,個社會有著日益高張的仇恨值跟「亡國感」,看著政治人物搞笑跟醜化的新聞覺得十分舒壓,會使用臉書或BBS罵人就自認公民參與的我們,如果沒有靜下心來,去想想整個社會現象的結構跟脈絡,嘗試去理解不同族群、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們痛苦之來源,並堅定支持一個多元包容的討論場域,那都是正在毒殺台灣的民主成果。(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個社會有著日益高張的仇恨值跟「亡國感」,看著政治人物搞笑跟醜化的新聞覺得十分舒壓,會使用臉書或BBS罵人就自認公民參與的我們,如果沒有靜下心來,去想想整個社會現象的結構跟脈絡,嘗試去理解不同族群、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們痛苦之來源,並堅定支持一個多元包容的討論場域,那都是正在毒殺台灣的民主成果。(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論是甫發生的香港六九「反送中」遊行,或是「六四事件」40週年,中華民國作為華人世界第一個民主政體,似乎一直都有一份為民主發聲的道德義務,幸好我們的朝野領袖大多不怯於發表觀點。甚至其中格局宏闊者還提到,台灣要作為中國大陸民主化的燈塔,如果政治領袖確實有這樣的自詡跟志向,無庸置疑令人感佩。但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平時不怎麼樣的政治人物,只要在敏感時刻,在修辭上運用一些令中國大陸當局感到困窘的民主語彙,似乎頭頂上就洋溢著高尚、博愛、民主、理性的光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華民國確實是開華人民主之先河,但已經站穩了華人民主典範的位置嗎?民主政治和開明專制孰優孰劣的辯論,有一個最核心的基本問題需要解決,民主制度假設民眾具有「理性思辨」,會將選票投給「可信任的人」,並透過「憲政與法治」,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架構出「信賴與授權」的相對關係。雖然民主政權在「短跑」競賽中,不一定比開明專制政權更有效率,但在「長跑」的狀態下,民眾的「理性思辨」與投票行為,可以制約住掌權者犯下滔天大錯的風險。

構築民主政治整座理論大廈的地基就是人民的「理性思辨」,而「憲政與法治」就是鋼筋結構,然而,台灣民主政治的可怕之處,在於許多人自認理性思辨而沾沾自喜,放任法治鬆動而毫不自覺。以下匡列出幾個例子,針對我們自身的理性程度提出叩問,讀者不妨逐題自問,我們真的理性嗎?

當有人揮舞著民調報告,用閃爍著智慧光輝的口吻指出,韓粉的組成結構是低學歷中高齡婦女,其他候選人的支持結構是年輕人與知識選民,我們聽完的反應是突然安心不少?幸好我們是比較高尚的一群?還是產生一陣悲憫跟疑惑,是不是我們這些鍵盤政治家這幾年佔據了社會公共論述的場域,忘了主動替某群人保有一個發聲的空間?

20190608-韓粉8日出席花蓮「決戰2020,贏回台灣」造勢活動。(顏麟宇攝)
作者表示,有民調報告指出,韓粉的組成結構是低學歷中高齡婦女,其他候選人的支持結構則是年輕人與知識選民,看到這個結果,我們或許該反思「是不是我們這些鍵盤政治家這幾年佔據了社會公共論述的場域,忘了主動替某群人保有一個發聲的空間?」。(資料照,示意圖,顏麟宇攝)

所謂的「低學歷中高齡婦女」,不正是在講許多人的奶奶跟母親?他們中高齡,代表他們經歷過真正的威權統治跟日治時代,看過奪命的戰爭砲火跟槍響,體會過真正的絕望跟悲情,我們自問何堪比擬?所謂「低學歷」,只不過是那個年代,謀生尚且不易,況乎讀書?而她們那一代人做女工換來的外匯收入,恰好被政府拿去蓋她們從未踏入的大學校園,所以有了後來高知識的我們。而今天,難道她們的內心有訴求,竟不配參與台灣的公共事務討論?

許多年輕人擔心自己的聲音不夠大,掌權者聽不進去,然而事實上,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年輕人的聲音很大,大到壓過了好幾個世代的人,大到享有所有陣營政治人物給予的優惠禮遇,大到忘記主動且善意的替其他世代留一個發聲管道,使他們的怨念集結乃至爆發,震動了台灣的政局。綜上,提出第一個叩問,如果我們是一群內心帶著優越感的年輕知識選民,不願意對其他世代的人釋出公共討論的善意,甚至去霸凌其他世代的議政空間,那我們自詡的民主,跟崇尚菁英決策,忽略凡人訴求的開明專制有何不同?

第二個場景來談法治,上週二是六四40週年,在一堆人在為對岸的命運感到哀悼跟悲鳴,並自稱要幫助中國大陸民主化之時,台北市議會上演著另一齣大家根本不在意的民主法治小劇場,市議員徐巧芯在市政總質詢對柯文哲市長提問,為什麼建管處會因為某些議員的壓力無法好好拆違建?柯市長不怒反喜,興奮的說,他早就想要公開透明了!人氣當紅的市長跟年輕議員,兩人看來對政治的開放透明有共同訴求而惺惺相惜。我們看到的反應是「柯P幹得好!」、「巧芯巧芯得第一」,還是發自內心的感到毛骨悚然?原來在我們華人典範中華民國台北市裡面,竟長期存有這樣的弊端?柯文哲推倒了藍綠的高牆,卻還沒有清出法治的坦途。我絲毫無意指責柯文哲,因為我想到更毛骨悚然的另一件事情,難道其他縣市沒有這些弊端嗎?難道其他縣市不用討論怎麼處理這些弊端嗎?多少暗流跟地下秩序影響著這個社會,而我們毫不自覺?

接著談談這幾個月非常活躍的陳水扁前總統,如果我們的司法體系因為人權與醫療訴求,而同意陳水扁前總統擁有保外就醫的權益,我們應該要感到自豪,人生之為人,就應該擁有人權保障,司法會追究犯罪的刑期,但不會把一個「人」降格成為隨意圈禁的「動物」,這個國家在行使司法強制性手段時,是有所節制的,這頓時令人安心不少。

20190312-前總統陳水扁在臉書「新勇哥物語」上傳《阿扁踹共》影片。(取自YonGe Chen臉書)
作者指出,若我們的司法體系因為人權與醫療訴求,而同意前總統陳水扁擁有保外就醫的權益,我們應該要感到自豪,但看到某些政治人物向選民承諾,掌權後將免除陳水扁一切的刑責,我們若停止思考與憤怒、將問題歸為政治操作等因素,那有問題的恐怕是自己。(取自YonGe Chen臉書)

但是看到某些政治人物向選民承諾,掌權後將免除陳水扁前總統一切的刑責,請問我們乍聽之下的反應是什麼?「不重要」、「就是個拉攏獨派的手段」、「政治操作」、「他初選又不一定會贏」......如果我們心中浮現了這些答案之後,就停止了思考跟憤怒,那有問題的恐怕是我們自己。

中華民國憲政奉行的五權分立裡面,「立法」、「司法」、「監察」是在講如何建構和維持法治環境,「行政」是在使用法律賦予的權力,「考試」是在選拔行使法律賦予之行政權的人。不論誰想要拼經濟或是發大財,都要先理解法治就是憲政的真正命脈,是一切保障的基礎。而有些想要依循中華民國憲法競逐最高職位者,認為可以大筆一揮就使人入罪或除罪,不需要對整件事的脈絡給個交代,那我們的法治跟電視劇裡面縣太爺可以把人開刀問斬有什麼不一樣?偉哉!中華民國的法治精神!

綜上,提出第二個叩問,「憲政與法治」是民主大廈的鋼筋,維繫著這座大廈的負重能力跟可靠性,一直都有人想把鋼筋彎曲或折斷,而我們的人民不但沒意識到危險,即使發現了,也不憤怒,還想要站在高聳危樓裡面,瀟灑的指點中國大陸向我們學習民主法治。請問這個現象正常嗎?

即使我們對民主跟法治保持高度的惕勵跟警覺,都還是不免有巨大的認知誤區。何況隨著選舉,整個社會有著日益高張的仇恨值跟「亡國感」?看著政治人物搞笑跟醜化的新聞覺得十分舒壓,會使用臉書或BBS罵人就自認公民參與的我們,如果沒有靜下心來,去想想整個社會現象的結構跟脈絡,嘗試去理解不同族群、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們痛苦之來源,並堅定支持一個多元包容的討論場域,那都是正在毒殺台灣的民主成果。

讓「理性判斷」之公民社會尚未長大就夭折的,就是我們已經罹患的嚴重思考怠惰症。行文至此,想起耶穌說的,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可以拿石頭扔她。我想想自認有罪,這篇文章就是我向自己扔的石頭,我錯了。

*作者為公共事務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