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金馬獎紀錄片導演周浩談「中國式拆遷」: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政府與城市?

2016-07-04 07:23

? 人氣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今年夏天以「焦點中國」為主題,舉辦全新一季「思沙龍」講座,每場講座都會先播放獨立導演製作的一部紀錄片,映畢再舉行座談會。首場活動在7月2日於華山園區舉辦,由《風傳媒》總主筆夏珍擔任主持人,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主講,並在對談活動前先播放他的得獎紀錄片《大同》(The Chinese Mayo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周浩以《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為講題,探討山西省大同市5年都更計畫的得失,都市煥然一新的代價是50萬的人口遷徙及30億美元(約新台幣972億元)的龐大債務,究竟是「破壞性建設」還是「建設性破壞」。

鏡頭如解剖刀 剖開血肉的現實

周浩是貴州人,先後在《貴州日報》、《新華社》、《南方周末》擔任攝影記者多年,2001年轉行紀錄片製作,作品百餘次入選各個國際電影節並多次獲獎,更以《棉花》與《大同》兩部紀錄片先後奪下2014年及2015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成為華人影史首位蟬聯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

多年的記者經驗訓練出周浩的敏銳洞察力,有人稱他是記者型導演。他鏡頭下的中國荒誕又真實,外界評價他的鏡頭就像深入中國社會的解剖刀,剖開血肉的現實,帶觀眾一窺複雜且難以輕易評斷的變動中國。

紀錄片《大同》裡,拆遷中的大同市。
紀錄片《大同》裡,拆遷中的大同市。(電影公司提供)

鐵腕改革惹兩極評價 荒謬矛盾的真實現況

山西省大同市是擁有豐富歷史古蹟的千年古都,近年面臨嚴重污染與基礎建設老舊的問題,為了重現大同市過往的繁華榮景,並打造這座城市的未來,大同市長耿彥波大刀闊斧地進行都市更新,在5年內拆遷10萬戶,希望拆掉舊房子,騰出空間修築古城牆、古宅、博物館等,重建這座文化古城。

紀錄片《大同》裡的大同市。
紀錄片《大同》裡的大同市。(電影公司提供)

都更期間,大同市面臨50萬居民(佔大同總人口數的3成)需要重新安置,並欠下30億美元的巨債。耿彥波得到的評價兩極,支持者認為耿彥波為人民做實事,反對者認為他手段激進,不合法律程序,甚至將他譬喻為秦始皇。周浩跟拍耿彥波整整1年,紀錄了耿彥波處理等在住處大門口的民眾陳情、參加會議的強勢作風、在工地檢查工程進度的嚴格、看透「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的無奈、自認不為政績而一心做實事的抱負、起早摸黑工作的勤奮、被妻子責怪不要命工作的疲倦、突然被調離大同而留下壯志未酬的淚水。無論是抗議拆遷的年輕母親、廣場的一群老人、市長住處的陳情民眾,觀眾都無法以非黑即白的標準去簡單評述每個片中人物,周浩用冷靜克制的鏡頭,攝入種種矛盾,誘發觀眾思考,並交由各人解讀。

紀錄片《大同》裡的拆遷畫面。
紀錄片《大同》裡的拆遷畫面。(電影公司提供)

透過紀錄片讓對立的各方溝通

大同市長耿彥波。
大同市長耿彥波。(電影公司提供)

周浩在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國度,導演仍有一定的空間拍片。他認為紀錄片是一種媒介、人和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透過故事的分享,讓人與人之間融合與溝通。他說自己拍這部片之前,以英籍華裔女導演書華的一系列紀錄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為藍本,這系列紀錄片受到英國廣播公司(BBC)、中共當局、達賴喇嘛的認可,這系列作品是很棒的破冰作品,讓對立的各方對話,他認為這是紀錄片最好的貢獻,這也是他拍攝《大同》的原因,並藉此讓大家瞭解中國的現況。

紀錄片《大同》裡,一位老人坐看被拆成廢墟的城市。
紀錄片《大同》裡,一位老人坐看被拆成廢墟的城市。(電影公司提供)

不做評斷 不給結論 政治與藝術的雙重智慧

觀眾問周浩如何評價耿彥波市長?周浩表示他從來不去評判耿彥波是不是好市長,也不去評斷中共的任免體制問題,這是一部充滿矛盾的影片,他說自己看不懂誰對誰錯,但他將所有的問題都交待出來了。做為記錄者,他努力呈現中國目前荒誕又真實的狀態,但他個人沒有結論,至於耿彥波的功過就交由後人評斷。

夏珍女士補充說,這部片在西方引起廣大迴響,但西方的討論不全然聚焦於耿彥波是不是好市長,而是在於要用什麼概念去做城市建設。

紀錄片《大同》的導演周浩。
紀錄片《大同》的導演周浩。(電影公司提供)

混沌的拍片哲學 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有觀眾問周浩為何不拍柴靜《穹頂之下》那種批判性強的紀錄片呢?周浩說,柴靜的作品是不是記錄片不重要,只要她能有效表達想表達的訊息,而且觀眾也能接收到她想傳達的訊息,那就夠了。周浩認為劇情片與記錄片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用影像說故事,每個導演都有自己說故事的表達方式,他說自己更喜歡相對哲學的表達方式,認為也許那會更接近事物的本質狀態。他提起「混沌」一詞,認為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每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述說同一件事,他說比較喜歡自己的表達方式,但也會尊重別人的表達方式。

思沙龍「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講者周浩(右),主持人夏珍(甘岱民攝)
思沙龍「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講者周浩(右),主持人夏珍(甘岱民攝)

拍攝不同人物帶來的喜悅 讓他繼續走導演這條路

觀眾提及中國與台灣都接受這部紀錄片,周浩如何磨練出這種政治智慧?周浩說10年的攝影記者經驗讓他知道怎麼跟拍攝主角相處,他說這種能力是被大環境磨出來的。他說對導演而言,拍到不同的人物與他們的生活令人高興、很愉悅, 他藉此一次又一次挑戰自我,並從中尋找一些智慧,這也是支撐他繼續拍下去的原因。

思沙龍「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講者周浩(甘岱民攝)
思沙龍「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講者周浩(甘岱民攝)

我們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政府?需要什麼樣的城市?

周浩說耿彥波做的事情是全世界官員都想去做、卻因為種種無法去做的事,東南大學的一群古建築專家(東南大學有中國一流的建築系)曾告訴周浩,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耿彥波,都有願望和衝動去改變這個世界,這部片充滿著矛盾,或許這部片就在探討我們到底需要怎麼樣的政府?人類社會需要怎麼樣的城市?這部影片丟出問題讓觀眾思考,但周浩說這沒有一個結論。

思沙龍「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講者周浩(甘岱民攝)
思沙龍「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講者周浩(甘岱民攝)

周浩說人們不要簡單地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部影片只呈現事件的一個側面。他鼓勵年輕人關注這個世界和社會,在任何社會裡,人們只要用心觀察,一定能找出全世界的共通點、一個在全球語境下的話題,應該擴大自己的視野,用心切入社會,一定會發現全世界的人共同關心的話題。

第2場活動在7月16日於華山園區舉辦,由資深媒體人陳浩擔任主持人,獨立電影導演賈樟柯為主講人,播放作品《天注定》(A Touch Of Sin,本片為限制級,未滿十八歲者不得觀賞),探討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經濟向前衝、政治向內縮,這種悖論的力量到底怎麼走?在人民生活中造成何種面貌?片中4名主角分別來自不同省份與背景,他們的故事呈現了真實的中國,高速成長的經濟背後,帶來的究竟是繁華或浩劫?

後續活動也將陸續於空總舉辦,詳請可上龍應台基金會粉絲團查詢。

報名網址:http://www.civictaipei.org/registration.php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