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宏以《我愛憂美的睡眠》砌造「夢境詩學」:WAVES選摘(2)

2019-06-28 05:10

? 人氣

詩人陳威宏。(陳威宏提供)

詩人陳威宏。(陳威宏提供)

詩,一種最輕薄短小的創作形式,往往挽留的是一瞬。或因如此,國內詩人大部分採非主題性創作方式,到達定數量後結集出版,一本又一本累積個人作品,除了研究之外,較少致力於建構個人創作詩學者。2017年優秀青年詩人獎得主陳威宏則不然:從2015年第一本詩集《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到2018年聖誕節出版的《我愛憂美的睡眠》,夢與睡眠,儼然是陳威宏詩中的關鍵弦音。延繞「夢境」這個主題核心,他蘸著夜汁寫詩,把一整團夜深的棉麻線拉得黑亮而緊緻,比實質的夜更迷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詩人陳威宏所耽溺的,實為形而上的夜。

以安靜的凝視敲響混沌

瑞典諾貝爾詩人特朗斯特羅默說:「詩與夢是手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以此觀照,在陳威宏的兩本詩集中可見佳妙演繹,屬於他個人的「夢境詩學」已具粲然形廓,「陳威宏式」夢的小宇宙宛然成形。在學術範疇外,以詩創作的方式建構個人詩學,在國內並不多見,方值青年階段的陳威宏可謂罕見,尤其在新生代詩人群中更見特殊。他並不否認多數詩人所主張的,「詩所挽留的是一瞬」,但別有主張:

 「我本來也以為構成詩的實質是『瞬間』,但愈寫愈覺得,當我藉由創作編織特別的時空,漸漸形成完整的主題,某種平行時空就會真正存在。當讀者閱讀我的詩,如果也隨之進入那個情境,也就再次體現了我所創作的時空。」

陳威宏語氣堅定,但態度謙虛,溫和專注,如散文作家李時雍對他的形容,「內斂、真摯、又全心一志」。所謂詩如其人,學者陳政彥在陳威宏第二本詩集《我愛憂美的睡眠》推薦序中寫:「想來詩人或許早已體會到自己詩性想像的屬性,不是熾烈張揚,也不屬於自由奔放。只是那麼執著地長久思念著,流淌成一片自成一體的文字流域……」同篇文中,陳政彥以巴舍拉的詩學體系切入,把陳威宏的劃分在「水」的範疇。《我愛憂美的睡眠》最大特色無疑是大量的夜夢、睡眠意象語境,另一特色則是雨霧漫漶,如雨史、水鹿、耽溺的海等如水抒情。

《我愛憂美的睡眠》國家圖書館發表會: 第一排左起:劉曉頤夫婦、林煥彰、陳威宏、林玫伶(國語實小校長)、李瑞騰。(劉曉頤提供)
《我愛憂美的睡眠》國家圖書館發表會: 第一排左起:劉曉頤夫婦、林煥彰、陳威宏、林玫伶(國語實小校長)、李瑞騰。(劉曉頤提供)

執著地,長久思念著,全心一志。陳威宏頂著偶像派外表,也有藝術家本能的嗜美耽戀,且不諱言自戀,然而,作風迥然而異:除了一場被出版社和讀者驅動的新書新書發表會,宛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鮮少現身於藝文場合,總是安靜低調,把照顧家庭和教書工作之餘的時間都灌注在詩創作上。或因如此,他的詩藝進步速度明顯,綿密深長的內在情懷與文字質感總是安安靜靜地泛光。「現代詩教皇」羅智成不久前於新北市文學獎決審會議上表示,現在他注重詩之「文質彬彬」與閱讀樂趣,這兩項要素都體現在陳威宏的詩中。

外表看不出來,他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擔任國小教師已十年,對於工作和家庭責任都豪不怠忽,一手包辦全家的早餐、晚餐,做家事,每天固定九點為孩子說故事。在教書與家庭、撫育稚子的窄仄空間裡,年輕單純如他已歷經生死疲勞,但堅持以詩抵抗日常的拮据,捕捉縫隙之光,那縷美好的光束,因處境的艱難而彷彿搖曳危脆,令友人心疼,但因創作意志與信念堅定,即使書寫黑暗與軟弱,錘鍊的詩藝內蘊著一種無堅不摧的希望。

僅能利用天光未明的一天伊始前寫詩,帶著疲勞,在不那麼精準的時分,以精準的詩語言,切割甚至凌剮自己,是以,「滿湧雙手皆是詩歌的血」(見《我愛憂美的睡眠》P22)。好友詩人劉曉頤在這本詩集的推薦序中寫:「天光未明——他亮了。他的詩亮了。以最安靜的凝視,敲響混沌。他不是信徒,可是,他的詩,如聖靈翩行於黑暗的淵面。要有光,就有了光。」

當他寫著黑暗,荒涼的廢墟,就在褶曲的平行時空中閃閃發亮。「愈來愈希望,以詩記錄下那些那忽視的微小。」他說。

拉緊夜深的黑線

或許因為雙親有良好的職業而注重教養,陳威宏言談舉措溫暖而透著質感。除了寫詩、教書,他還擅長美術與編輯,從師大附中時期就投入校刊編輯,16歲開始寫詩,一路念完研究所,服役後教書,結婚生子,生涯穩健,而創作涓滴長流。第一本詩集中有許多作品,是在讀書及當兵前後創作完成的,起初斷續投稿給當時秋水詩刊的主編涂靜怡,不料一封封接獲主編親筆來信鼓勵,甚至分享生活點滴,他感念表示:

「那個階段對每個男孩來說,應該都是人生的多重岔路。收到涂主編的親筆信,特別覺得溫暖,書信往返的過程中,讓我覺得自己被認可為一個詩人。那時候我在筆記本上許下願望,希望可以順利寫完論文、當兵、結婚、在國語實小任教、出書。買車、買房子、生一男一女,如今都完成。人生一切都很順遂。我感受到吸引力法則的魅力。只要我們能向宇宙許願,願望肯定都能實現。」

無論出版第一本詩集之前還是現在,近十年來,他持續以Zine方式自編自印作品,還寫了更多風格類型的詩,但八成都在出版《夢遊幻境》時捨棄未收錄。「Zing是以時間區分,一學期一本或一年一本。但出版詩集時,我希望主題、風格是統一的,這對讀者來說,算是一種基本的要求。」他並表示,即使已出版兩本詩集,之後仍會繼續以Zine方式自編自印作品,作為每個時期的紀念。他的研究所老師李瑞騰相當予以肯定,在《我愛憂美的睡眠》第一篇推薦序中開頭就寫:「看他不停地寫詩,每隔一段時間就自編自印小詩冊,那麼低調,且日愈精進,總為他高興……他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意義是:我『詩』故我在。」

詩人陳威宏和他的新詩集。(陳威宏提供)
詩人陳威宏和他的新詩集。(陳威宏提供)

我「詩」故我在,陳威宏艱苦之下不無掙扎,「然而,掙扎之後,透過記錄詩的瞬間,我終得知自己真實的活過。」他說。總在天光未明時寫詩,介於夢境∕睡眠與白晝之間的隘口,或許猶帶疲倦,卻是最宜於擴張月光牧場的微醺之清醒狀態,甚至能招喚神靈。冶煉為詩,憂美中時見俏皮的想像,例如「作為雨的誠實優雅∕我伸展身體坦蕩而透明」(見《我愛憂美的睡眠》P32)。而其詩藝相當嚴謹和精準,內斂見飽和,時而活潑浪漫,時而神祕奧義,彷能參悟語言核仁中最深長的那一絲古老的迴響,拉緊夜深的黑線。

 

以煉金師為喻,陳威宏如深諳煉金奧祕的班雅明,凝視遊街者的美學,進而進入夜中夢遊。他的神祕主義亦如班雅明——班雅明偏向戀物和懷舊,陳威宏則偏向輪迴之說與夢的暗示。曾經,他因為生活與創作的窄迫而陷入厭世感的一段時間後,同為創作者的同事好友主動問他,是否前段時間感到厭世?原來,在他以為無人知曉的時候,朋友夢見了。

「這又給了我啟發。試想,靈魂在睡著的狀況下思考、掙扎,不自知地發出求救訊號,而朋友在夢中接收到了。在此,夢是通道。人在瞬間想法裡到達極限,便跳脫原本時空限制。」他深思道。從此,他更傾向從心靈療癒著手,而又坦然面對自己與書寫,無論悲苦晴雨。再回溯出版第一本詩集《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他體悟:

「讓你覺得苦痛的東西,不會一直都讓你苦痛,它會經由一次次的體驗昇華變換。《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像是有意識地留下美好的東西,我希望自己只記得這些美好,理想的美好,愛情的美好,度蜜月的美好。當時,我想著,也許一輩子就這麼一本詩集也沒有關係。」

「不用再擔心我了」

《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中充滿美好的記憶花草枝葉,陳威宏是有意識地要打造一個不存在的花園,鍾聚他在所經歷和想望的美好,以結集出版的方式正式確認,包括學習痕跡、戀愛花火、蜜月的粉紅泡泡——同時儀式性地揮別美夢,好好面對生活下階段各種難題。初為人父階段,他曾因蠟燭多方燃燒而不適應,雖然家庭支持他的創作,自我責任感卻使他難以放過自己,「如果我動筆寫作,誰來泡奶、換尿布?」

不願把責任都推卸給妻子,他寧可犧牲寫詩,但屬於詩人與生俱來的創作焦慮不時發作。內斂如他並不張揚,兀自進入自己的惡夢。他分析目前出版過的兩本詩集:

「《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是美夢,訴說理想的美好;《我愛憂美的睡眠》則誠實面對惡夢,藉由創作,低聲向現實發出求救訊號。」

美夢與惡夢,花園與廢墟,兩本詩集一正一反。持續創作的他已有第三本詩集初胚:依照正、反、合的順序,接下將進入「合」的文學辯證,題材將以回顧古今中外「夢境文學」為主。夢,陳威宏創作核心。他認為,透過夢境,不但能更高程度地掌握自己,更能進入意識與靈魂之間的神祕甬道,帶來無形的救贖。

詩人陳威宏。(陳威宏提供)
詩人陳威宏。(陳威宏提供)

《我愛憂美的睡眠》甫出版即備受好評,迷迷糊糊地把發表會訂在通常應會冷場的補班日,結果來賓大滿場,簽書大排長龍……這是低調的他未預料到的。他真正欣慰的是自己在這本詩集中的進步,無論題材、表現手法與出版後的心境,「我明確感覺到自己在這本詩集中所呈現的是嶄新的面貌,而不僅只是『把新詩集做為下一首詩』。其間的進步舒緩了我的創作焦慮,真正發現:我擁有一輩子可寫作。」

「希望老師及朋友們不必再擔心我,那不再是憂,而已是美。我們曾以為那是相同的苦痛,但不會是相同的。它會昇華、轉化,給予啟發,不過轉一個彎,為的是給我們力量。」他在發表會後公開表示。

關於寫詩與生活的關係,他引喻釋迦摩尼說過一個比喻:「兩個人要去某個地方,其中一人忍耐辛苦,拄著拐杖,緩緩前行;另一個人覺得勞累,在大石頭上休息,因而做夢產生錯覺,石頭飛行,誤以為已抵達終點。」以此誡醒自己,此生絕不會是在純粹寫詩中悟道,不該是任憑空想來滿足自己,而是在認真生活、體驗中實踐神的愛。詩是一種昇華後、美的表達。

既「憂」且「美」,終究他滿懷熱愛。之於陳威宏,黑暗廢墟的夜光核裡,幽微中孵育著即將春暖花開的天國花園。時間運用依然窄迫,多方疲勞,還不時迷糊地犯天兵症,但他專注精誠近乎敬虔,走在有青鳥的灰石路上,昂首闊步,背影透著微光。

陳威宏簡介

1983年生,臺北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教師。王菲的粉絲。曾獲附中青年火鳳凰文學獎、市師文學獎、中央大學金筆獎、台電網路文學獎、「雨落桂花,細讀琦君」徵文首獎、海峽兩岸漂母杯文學獎。2017年出版詩集《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2018年6月甫獲中華民國新詩學會「2017優秀青年詩人獎」。

WAVES生活潮藝文誌 2019春季號
WAVES生活潮藝文誌 2019春季號

*本文選自WAVES生活潮藝文誌 2019春季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