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求索洪荒之力的行者塞尚

2019-06-15 06:20

? 人氣

像是本能地找尋解答,塞尚在三十幾歲時,開始每天與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一起畫畫。他顯然下定決心轉變畫法。他學習後者將眼睛所見客觀地描繪下來,對顏色深刻地分析,也養成與後者一樣的紀律。兩人的畫,在頭些時候幾乎沒有差別。然後,當塞尚逐漸找到方法,將自己追求的力量,與對大自然的客觀觀察之間,達成一種平衡時,他的畫就與畢沙羅不同了(如下圖兩位畫家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77年兩位藝術家並肩寫生的畫作。左為畢沙羅(藏於奧塞美術館),右為塞尚(Jay Pack夫婦收藏)。(取自維基百科)
1877年兩位藝術家並肩寫生的畫作。左為畢沙羅(藏於奧塞美術館),右為塞尚(Jay Pack夫婦收藏)。

形成客觀觀察的紀律後,為了準確理解並傳達自己的感動,塞尚持續不懈的實驗、找尋解決方法。像個農夫一般辛勤工作,緩慢但持續不停地,才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創作方法。

塞尚的創作方法之一,是每幅畫只專注表達一個重點,其餘都為了完整這個重點而生。這種作法在他許多後期畫作尤其明顯。比如比較下方兩幅畫。左邊這幅《蘋果與報春花的近物畫》,近物擺設比右邊那幅《蘋果與梨子的近物畫》複雜。左邊的重點是物與物之間、或說由色彩構成得型體與型體之間的張力。因此這幅畫的白色桌巾以不尋常的方式皺褶,讓擺於其上的水果之間產生複雜的推力與拉力,仿佛下一刻所有水果就將滾落地上。

但是在另一方面,這幅畫對個別蘋果的描繪,卻較右邊那幅畫簡化。右幅畫中,近物的擺設方式簡單,除了兩種造型類似的水果,並沒有太多造型相異的物件,但如果靠近一點兒觀看(見局部放大圖),就能發現塞尚仔細描繪了那些凹槽、過熟而產生的黑點,仿佛每一顆蘋果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這是因為右幅更重要的是每一顆水果本身的模樣,或者說是這種個體獨特性展現的關於宇宙的一點真理。而兩幅畫作的背景也被模糊處理,尤其右幅最右邊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產生一種統合感,聚焦在主題上。

左為塞尚《蘋果與報春花的近物畫》(1890)右為塞尚《蘋果與梨子的近物畫》(1891-92)。皆藏於大都會博物館。(取自維基百科)
左為塞尚《蘋果與報春花的近物畫》(1890)右為塞尚《蘋果與梨子的近物畫》(1891-92)。皆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塞尚《蘋果與梨子的近物畫》的局部放大細節。(取自維基百科)
塞尚《蘋果與梨子的近物畫》的局部放大細節。

塞尚另一較隱晦的創作方法,則是靈活轉變觀看方式。今天我們見到塞尚成品,可以輕鬆對其評論。但是藝術家在找到表現的解決方法之前,總是經過許多苦工。比較塞尚早期與後期的水彩畫作,可以推測他在解析出要表達的重點,並實驗表達方法的過程中,必然發展出這種靈活轉變觀看方式的能力。

看到所有細節是一種觀看方式;察覺到自己觀看細節的過程也是一種觀看方式。瞥眼一見是一種觀看方式;察覺到什麼造成自己一瞥眼就被吸引也是一種觀看方式。像個訓練有素的藝術家觀看是一種方式;變換成一般人自然地觀看也是一種觀看方式。

下圖左幅塞尚早期的水彩畫,可以看出房子是房子、樹是樹、以及陽光的質地。這是藝術家看到了大自然某程度的細節,並將其描繪下來。然而到了後期,塞尚已不再只記錄那樣淺層次的細節。他看事物的層次變多,也變精準了。於是他能解析出如下圖右幅水彩畫顯現的那種層次,記錄使眼前畫面有力量的關鍵要素。透過水彩協助得出的思考,再進一步於油畫中完整呈現。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