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專文:民進黨完全執政的三大陷阱

2016-07-04 07:0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出訪(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總統出訪(蔡英文臉書)

今年的「5.20」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巔峰時刻,也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這不僅是因為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首任民選女總統,更因為民進黨取得「全面執政權」,形成對國民黨的絕對政治優勢。選舉的全面勝利與民主鞏固的價值觀驕傲,可能對不少台灣人會形成一種特別的政治誘惑:可否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實現「台獨夢」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模糊處理兩岸關係定位,更準確地說是積極開展抗衡性而非平衡性外交,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提升經濟自主,放任島內去中國化系列取向,這些行為固然是其兌現競選承諾及研判形勢的產物,卻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蒙上濃重的陰影,而一系列內外挑戰也將紛至沓來。根據民主政治的選舉信任週期,如果蔡英文政府不能在一定時期內解套困局和兌現新政,有可能逐步喪失目前的政治優勢。民進黨的執政出路在於從選舉民主的激情中冷卻、理性下來,重估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質,建設性恢復兩岸政治互信及經貿協作。

文化台獨與「李明輝警告」

台獨是民進黨的建黨綱領,在全面執政背景下自然成為最大的政治誘惑,也構成極大的政治陷阱。台獨面臨顯著的政治阻力,這種阻力不僅直接來自於日益強大的大陸及其統一法制,還來自中美的大國均勢格局。美國在民進黨的台獨夢中並非真正天使般形象,在反對大陸和平或武力統一台灣的同時,亦反對民進黨的激進台獨。台灣是中美關係及東亞國際法秩序的一個戰略均衡點,統一或台獨均是這一均衡點的結構性偏移,勢必損及中美關係的總體互信和穩定。所謂中美有效管控大國關係風險,在邏輯上就包含了對激進台獨的共同遏制責任。

但對於暫時不觸及法理台獨的「文化台獨」,大陸雖然百般批判卻無處著力,美國則基於民主價值觀以及放任民進黨制衡大陸的隱密心理而不願干涉太深。中美有遏制「急獨」的責任卻沒有應對「緩獨」的良方,而「去中國化」則成為台灣新時期的一種文化正確和政治正確。因此,在就職演說後的短期內,兩岸關係已經冷若冰霜,而蔡英文政府極力重構周邊關係及謀求經濟自主性以抗衡大陸的多重壓力,島內施政取向與民間輿情則相互配合開展包括廢除「微調課綱」等在內的「文化台獨」運動。在政治台獨無法一步到位的條件下,文化台獨似乎成為理性選擇。然而,文化台獨是沒有代價的嗎?

近期,台灣著名的儒家學者李明輝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嚴正的文化警告:台灣的去中國化在文化上是錯誤的,有可能導致台灣式文革,使台灣喪失中國傳統文化優勢。這可稱為「李明輝警告」,是台灣知識分子的良知體現,是對民粹加持民主的文化激進主義的有力批判。台灣之所以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甚至大陸知識分子垂青,不僅僅是實現民主轉型與鞏固,還因實現儒家傳統文化與自由主義的價值和解與政治共存,體現出一種優良的「保守改良主義」轉型風格。

如今,民進黨政府廢除「微調課綱」,放任文化台獨,消解中國認同與歷史記憶,酷似大陸曾經的文革,一種過度自負下的文化激進主義。近代以來的人類革命區分為政治革命、社會革命與文化革命,一般認為以政治民主為中心的英美式政治革命是節制的、保守的、改良的革命;但以社會與文化為中心的法俄式革命則是激進、暴烈、虛妄和代價高昂的革命。何去何從,在判斷上並不困難。李明輝就是中華民國法統內高度認同傳統文化和憲政民主價值的儒家學者,其文化擔當和守護意識強烈,因而能夠敏銳地察覺到文化台獨沉重的文化代價。

台灣民主的良性轉型、經濟的優質發展,以及社會風俗禮儀的良好保存,與李明輝式的中道溫和及政治文化立場有著內在關聯。李明輝先生是獨立學者,面對大陸新儒家尤其是「政治儒學」興起,對台港新儒家之學術與政治傳統的結構性挑戰,曾挺身而出捍衛台灣學統和道路。儘管李明輝先生對大陸新儒家、政治及轉型複雜性的認識有所偏頗缺失,但其文化政治立場卻是台灣成功的奧秘和民主價值觀的真正土壤。如今,與李明輝同類型的良知學者及其所代表的中道溫和立場日益邊緣化,讓台灣在民主的驕傲、民粹的躁動與地緣政治變遷的誤判中越走越遠。

李明輝警告表明,文化台獨及其近期表現已突破台灣自身文化及憲制的基礎層面,而擴大成一種自我挖根式的文化自傷,其長遠的文化與政治代價並非目前鼓譟文化台獨的政客及青年人可以想像和承受。進一步,當台灣民主逐步喪失涵育它的文化保守土壤而日益裸露出激進、暴躁和盲目的虛妄之根時,現時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優勢,甚至「小確幸」恐怕就將成為海中浮冰。認真對待李明輝警告,是政治家、文化學者及普通民眾的共同責任,其長遠意義在於維護優質民主的保守文化土壤與價值觀整合性優勢,為自身及兩岸和平發展願景保持一種可觀和可欲的政治文化存在。

「新南向」衝撞「一帶一路」

蔡英文就職演說與施政規劃的一個重點是經濟自主性的建構。所謂經濟自主性,在兩岸關係的特定發展階段是有特別含義的,即台灣經濟相對於大陸市場的依賴性,被控制和降低到一個可預測和可調節的範圍之內,不使經濟關聯和利益互持對政治決策產生結構性影響。民進黨面對大陸快速經濟崛起、台商大量投資內地及兩岸經貿來往日益深化的局面,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政治恐慌,將大陸經濟輸出理解為一種政治性的統戰策略,害怕兩岸之間因過強的經濟關聯而導致政治被嚴重套牢。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儘管是年輕世代參政首秀,但背後有民進黨菁英層的指導和助力,這一點無法否認。民進黨與青年力量共享著一種面對大陸的政治恐懼感和解套欲望。這種恐懼在精神分析上屬於一種存在意識,進而表現出在政治上封閉交流渠道及在文化上排斥中國因素。

準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19日於立院參加台灣與韓國、緬甸、柬埔寨、印尼國會議 員友好協會成立大會。(王德為攝)
準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19日於立院參加台灣與韓國、緬甸、柬埔寨、印尼國會議 員友好協會成立大會。(王德為攝)

但是,民主政體也需要過日子,也需要經濟戰略,否則企業家和老百姓也會怨聲載道,甚至用腳投票。因此,蔡英文政府在調低兩岸關係經濟預期的同時提出了新南向政策,即投資與經貿合作重點轉向東南亞國家以獲取經濟增長新空間。

不過,新南向的經濟戰略可能面臨嚴峻挑戰,其中最大挑戰是與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撞車。從區域經濟規劃來看,新南向戰略在經濟地域上被大陸的一帶一路完全覆蓋,但台灣又不願意搭乘大陸的經濟快車,一切都需要政府和企業「白手起家」,成本十分高昂。更關鍵的是,不搭車也就罷了,跟隨政府南向發展的台企將面臨大陸企業的激烈競爭。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經濟綜合實力,特別是政府對海外市場的佈局與影響能力,很難在與大陸的直接競爭中勝出。

「5.20」之後,蔡英文設立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基本沒有開會、提出具體規劃及與各部門和企業對接,顯示出這一戰略的實施困難。在大陸官方與資本共同推進的「一帶一路」進程中,新南向戰略的經濟自主性建構目標很可能落空。新南向戰略不是來自於審慎的區域經濟規劃,而是來自於擺脫大陸經濟整合壓力的政治意志,而出發點恰恰違背基本的經濟理性,勢必給台商和台資造成負擔與壓力。從經濟理性上看,台商與台資很難為了政治利益而放棄大陸市場,更難放棄搭「一帶一路」便車的機遇。冷對大陸市場和虛提新南向戰略,是政治利益優先經濟的決策,其弊端和困境勢必日益顯現,蔡英文政府屆時將不得不根據企業及民意做出調整。

當然,蔡英文政府提升經濟自主性固然獨力難支,但存在另一種並行且稍顯隱密的替代戰略,即借助美國重返亞太及主導的TPP,獲得新的國際經濟體系身份和增長空間。這與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有關。為抗衡中國,美國不僅需要軍事上重返亞太,經濟上需要提供新的願景和體系,這正是TPP的產生背景。如果說WTO是經濟上的聯合國,TPP就相當於經濟上的北約。TPP確實對中國主導和重構區域經濟新秩序構成挑戰,是美國遏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新南向主要是政治打氣,那麼積極加入一個新的「經濟高端俱樂部」TPP則是蔡英文政府一種選擇。只是選擇存在兩大不確定性:其一,TPP的經濟增長潛力及台灣可獲得份額與可持續性到底有多強,還不清楚,主要取決於美國經濟自身的增長空間及新規則的公平性與激勵效果;其二,TPP與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一帶一路等區域經濟體系的關係還不明晰和成熟,若兩者發生激烈的貿易戰,已經登上美國經濟戰車的台灣則處於兩大經貿體系的摩擦邊緣,其取捨進退勢必十分糾結。

無論是獨自的南向經濟夢,還是加入美國的TPP夢,都是蔡英文政府對兩岸經濟關係的替代性選擇。然而,這種替代可能無法完全實現,可能遭遇台商與台資的經濟抵制,抑或打亂經濟的轉型進程和方向感,甚至損害民眾的經濟福祉和生活理想。被大陸經濟套牢是一種想像,新南向和加入TPP也是一種想像,但與經濟及利益的關聯是客觀而現實。台灣民主若保持多元活力和理性,最終應當對蔡英文政府的決策調整有所制約和引導。

失衡的政黨政治

在全面執政權的條件下,除了司法獨立,民進黨控制立法院多數和行政權系統,這固然保障民進黨執政意志在立法與行政上的順利推行,但是缺乏有效的權力制衡而可能出現托克維爾(Tocqueville)所言「多數人暴政」。

台灣儘管實行多黨制民主,但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和國民黨快速衰落之下,政黨政治已經失衡。在立法院,國民黨喪失對民進黨的制衡與否決能力,而黨內的政治團結和紀律狀況在短時間內難有改善。洪秀柱臨危受命,能力有限,國民黨內又歷來派系林立,若非經歷特別的黨務改革,很難形成強勢凝聚力和戰鬥力。行政系統在蔡英文的總統負責制之下,民進黨有效填充各主要職位,嚴格把控行政權。蔡英文的「轉型正義」工程,有可能對國民黨在政治上「一劍封喉」,促其進一步弱化、分化和瓦解。

民進黨至少在政治團結、社會動員與民生論述上相對優越於國民黨。但這種優勢並非能一勞永逸地保有。在全面執政背景下,政治、社會的「分裂」態勢日益明顯,這種分裂複雜呈現於藍綠、統獨、世代之間。因此,民進黨將逐步遭遇到立法院的惡意杯葛、統派的社會運動與抗爭、經濟下行壓力之下的公眾問責以及在兩岸關係冷卻期的內外挑戰。

台灣的問題是,它的民主及政黨政治未能凝聚起一種必要的精英共識,未能形成一種訴諸理性和商談的公共政治文化。國民黨的反對黨角色及行動一定會高度模仿民進黨的既往做法,更不用說還有一個不聽調度的時代力量,都會讓台灣繼續陷入分裂政治而內耗不已。這種內耗儘管為民主政治所理解和容納,但其強度與形式應是可控和有限的,現狀似乎已經超限。近期的美豬事件、沖之鳥礁事件、微調課綱廢止事件已展現出既往的對抗傳統與風格。

總之,文化台獨的虛妄化、新南向的虛空化和政黨政治的失衡化,構成對蔡英文政府執政初期的主要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並尋求合理出路,還需要觀察,或者尚待民進黨繼續完成這份「未完成的答卷」。

我們審慎樂觀地期待良知學者、理性政治家、溫和的民眾能夠善用台灣的傳統文化資源、憲政民主體制與公共理性文化,有效制約民進黨政府尋求替代和漸獨的權力欲、社會空間裏虛妄對待歷史文化、自我挖根式的文化激進主義衝動,建構一種本於兩岸關係、面向亞太及全球中道政治文化形態,繼續保有及擴展「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優勢。

*作者為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台灣法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8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