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破解5G經濟學難題,台灣還有機會迎頭趕上

2019-06-05 16:50

? 人氣

先進的5G技術,不見得能讓電信營運商有更好的獲利。(美聯社)

先進的5G技術,不見得能讓電信營運商有更好的獲利。(美聯社)

五月三十日,台灣正在盛大舉行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的同時,英國電信商EE在倫敦、愛丁堡、伯明罕等六大城市同時開啟了5G的商用服務,帶領英國正式進入了5G時代。然而EE一方面宣布「暫不銷售」華為5G手機,一方面卻被攝影記者在發表會上拍攝到華為的設備,引起不少議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為專利數量不一定與實力成正比

在此同時,傳出又一家大廠──全球最大晶片設計工具供應商新思科技(Synopsys)停止提供華為軟體更新。根據日本《朝日新聞》二十九日的報導,在美國開始限制華為、中興設備進口之後,華為手機在日本的市占率也快速地從原來的一五.三%降到五.○%。而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則在接受訪問時反擊說:「5G技術,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華為的5G專利數量是世界第一。

種種報導,不禁讓人困惑,華為現況到底是強是弱?

其實專利的數量和實力雖然有關,卻不一定成正比。一個專利效用多大,在於它是不是「封鎖性專利」(blocking patent),意指要做成某件事情就不得不使用的專利;或是不是「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意指要符合某項標準時就不得不使用的專利。否則雖有很多專利,別人卻不一定要用,專利再多也只是裝飾門面。

華為相對於5G有多少封鎖性專利和標準必要專利呢?有兩個方法可以知道:一個是一一檢視它所有專利的技術內容,但是更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從結果判斷──如果華為真的有很多封鎖性專利和標準必要專利,那麼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只要停止專利授權,美國的5G推展豈不全面停擺?

實際上情形恐怕相反。根據中國《新浪財經頭條》的評估,未來中國每銷售一支5G手機,仍須向美國高通(Qualcomm)公司支付十三美元,比4G時代更高。

產品方面的邏輯也很類似:如果華為產品的技術真的領先全球數年,其他國家不使用華為產品,5G服務的推展就必須延後。那麼在貿易戰中,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中國威脅不賣華為的5G產品,而不是抗議美國對華為的禁令。

NCC原態度消極,陳其邁扭轉方向

華為的產品自然有其競爭力,但主要應該是在於價格而不是技術優勢。從發生的事實來判斷,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很明顯了。

然而,對台灣而言,更大的問題恐怕是自己的5G發展。台灣的5G政策真的可以用一波三折形容:最早的政策是產官學積極合作要爭取「第一波領先地位」;到了去年九月,在國內電信業者集體的抗議之下,國家通訊委員會(NCC)「從善如流」地暫緩5G釋照時程,不再爭取領先。

業者的理由主要是4G的投資尚未回收,難以再對5G投資;而NCC則改稱台灣「畢竟不是標準的制定者」,做「聰明的追隨者」就好,令許多關注台灣科技產業的人訝然。直到今年四月接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在臉書上發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行政院正加快腳步,希望能夠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完成5G的建置」,才又看到政策轉回積極面。

在這些轉折中,不禁令人懷疑,5G到底能不能帶來經濟利益?如果可以,為什麼國內電信業者不熱中?如果不能,為什麼國外電信業者積極投入?

要揭開這個謎題,就必須正視5G經濟學裡一個最重要的矛盾:5G真的可以大幅提高國家競爭力,產生巨大的GDP,但是對電信業者本身卻不見得有好處。這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而是全球的通則。

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消費者使用的數據量也不斷增加,但是每單位數據量必須支付給電信公司的費用卻同時大幅降低。兩個因素綜合起來,電信公司可以從每個消費者賺到的流量使用費不但沒有增加,反而略微減少。

解決業者投資5G賺不到錢的困難

根據統計,從二○一二年到一六年美洲與亞洲電信公司的「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下降為原來的八五%,在歐洲則甚至下降到六五%。

研究報告顯示,從4G進入5G時,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速度將比從3G進入4G時略慢。亦即電信公司愈是投資新世代技術,從消費者賺到的錢反而愈少,無怪乎國內業者不急著推展5G。

5G時代來臨,華為角色備受關注(AP)
華為的專利鮮少「封鎖性專利」及「標準必要專利」,在技術戰中難以提供優勢。(AP)

5G領先國家如何克服上述阻力?如果我們觀察5G領先國家,會發現它們有幾個共同的特色:第一是認知5G的經濟力主要來自產業應用,而不是消費應用,因此會同時伴隨著大力發展智慧工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應用;第二點更重要,在第一時間認知到基礎建設的投資者(電信產業)與未來的受益者(其他產業)不同的矛盾,因此必須創造讓電信業者有意願投資的條件。

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主要有:補助、國有化或法規強制等幾種。著名顧問公司德勤(Deloitte)在一八年的研究報告《5G:領先十年的機會》(5G: The chance to lead for a decade)中特別指出,這些都不是有效率的方法。它對美國的建議是建立「輕法規」(light-touch regulation),一方面減低電信業在做5G建置時的阻礙,一方面讓電信業有機會和垂直應用產業談出新型態的合約,以便「替使用者把利潤有效率地歸屬到基礎建設的投資者」。

美日歐走輕法規道路

美國政府一度考慮由國家建置5G網絡,以解決這個投資矛盾問題,但最後從善如流採取了輕法規的政策方向。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阿吉特.白(Ajit Pai)更多次在國內外的場合強調輕法規對於美國推動5G的關鍵性。

當然輕法規不等於無法規,如何活化與鼓勵投資,但同時又適切地維持公平性與透明性,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絕對比什麼都限制的「重法規」更加困難。但對任何有競爭企圖心的國家,這就是執政者和立法者的重大責任。

綜觀幾個5G領先國家,中國無疑可以走國有化和法規強制的道路;南韓則因電信公司往往屬於大集團(如SKT與鮮京集團),5G總體利潤歸屬只是左右口袋的問題,也簡化了經濟利益分配的問題。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則大體走自由化經濟的輕法規道路。

台灣在5G的競爭中要走哪一條路?如何走得穩?接下來將考驗政府、產業和全體人民的智慧。

但第一步,我們必須先正視5G經濟學裡最基本的投資矛盾問題,也必須認知推動5G(或其他任何科技產業)不只是建示範場域、設補助條例就可以,如此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競爭力。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我們終於看到了正向的發展,立法院也終於在五月三十一日晚間完成《電信管理法》三讀程序。台灣回到競技場,接下來的挑戰才要開始。

基地台建置是下一個關鍵

頻譜一旦競標釋放後,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人人都要5G的方便,但是都希望基地台「別在我家後院」,地方政府也必定會有各種雜音與意見。如何讓基地台建置順暢、各種建置成本合理,是最大的挑戰。

另外也會有垂直產業與電信業在頻譜與網路的權責如何劃分、商業模式與合約如何建立等等問題。這些將與各項子法的起草與審核,同為接下來半年台灣重大的準備工作與挑戰。這些問題在美、韓、日、英等國也都已經遇過,並非沒有前例可考。只要我們的執政、立法與產業各部門能夠認清問題、精準掌握方向,並非沒有希望彌補回蹉跎掉的半年多時間。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