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開大門「迎台商」,不能只看表象

2019-06-08 06:3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商回流,對台灣而言當然是機遇,但政府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權衡角色,而不是純粹當作選舉工具、胡亂畫大餅。(多維提供)

作者認為,台商回流,對台灣而言當然是機遇,但政府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權衡角色,而不是純粹當作選舉工具、胡亂畫大餅。(多維提供)

世界台灣商會總會長李芳信日前帶著幾位20多年前替台灣開疆闢土的「要角」返台開記者會,提及「台商二三代已與台灣失去感情連結」,希望能把運籌海外的資金投回台灣協助拉抬經濟。政府此時更藉著中美貿易戰熱度,決心「開大門」,火速修法,計劃將原本對回流資金課徵的20%稅率,調降到第一年匯回的稅率為8%,如有實質投資,還會退回半數,等於稅率僅約4%到5%。給出利多,吸引更多台商回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錢回台灣,願景當然令人開心,就像韓國瑜在高雄喊出「發大財」讓外界充滿期待,但這些資金趁勢回流,對台灣產業和就業是否真有幫助,抑或是「趁火」要求降稅,規避稅率洗錢,再流出投資別處,更須高度關注。

政府力捧台商  挨批「選舉考量」

「我們不斷幫台灣調整經濟體質,終於迎來了投資大爆發。外商加碼投資,台商競相回流,還有前瞻特別預算的投資帶動了內需成長。」總統蔡英文在就職三週年談話上,大力宣傳經濟成果,自認長期抗拒中國大陸誘惑,守住台灣價值,讓台商在中美貿易戰夾殺下,願意回到台灣實質投資,更讓政府樂得形容是「歷史性的難得機遇」。其實,機遇不只這麼一次。

回顧2010年,受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馬政府時期提出「鮭魚返鄉專案」,但沒有限制投資方式。當時許多台商透過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方式,讓資金流回,本預期可讓台灣紓解壓力,可惜這些資金沒有注入實質投資,反而助長金錢遊戲,拖垮經濟,讓高物價和低薪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

【知識點:台灣存託憑證】又稱「第二上市」,指該企業已經在國外上市,另外在台灣申請上市,以存託憑證掛牌方式募資。

當年,頂新集團展開五鬼搬運法,利用鮭魚返鄉的回流資金買進台北金融大樓(101大樓)的37%股權,隨後又質押101的股票,將取得資金匯往海外存放,再以「美元定存單」作為帝寶等豪宅貸款的副擔保。實際上,頂新來來去去就只有一筆錢,騙走台灣人民信任,事後遭到檢察官揭露。

2012年,馬政府祭出「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藉由放寬雇用外勞比例至40%,藉此吸引台商返鄉,等於每雇用100名本勞即可聘雇40名外勞,讓外勞人數從2012年的44.5萬人,攀升到如今超過70萬人,造成勞動市場失衡,不僅未帶動台灣就業市場和平均薪資,反而拉低了薪資水準。這些都是令台灣經濟難以翻身的悲劇。

金融海嘯、金融危機、股票下跌(取自pixabay)
作者指出,回顧2010年,受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馬政府時期提出「鮭魚返鄉專案」,本預期可讓台灣紓解壓力,可惜這些資金沒有注入實質投資,反而助長金錢遊戲。(示意圖,取自pixabay)

如今,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引發台商回流,起因雖異,但政府同樣對回流台灣資金「開大門」擁抱並大肆宣傳,要求立法院將《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列為優先審理法條,將原先20%課稅,降低到第一年匯回的稅率8%。

蔡政府怕重蹈覆轍,限制台商資金回流要有實質投資,尤其鼓勵台商將資金投向國家產業創新計劃中的「5+2產業」,包含「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遏止當年頂新的槓桿煉金術重演。但馬政府當年失敗的外勞政策,還是讓外界擔憂,是否會加大勞動市場失衡。儘管勞動部長許銘春回應「40%已經是天花板,不會再增加」,但法規是人訂的,且選舉將至,民眾仍會擔憂政府為了拚政績而重蹈覆轍。

「拚經濟」一直是20年來的台灣最大難題。蔡政府上任已三年,要拉抬台灣經濟,為何不早點動起來?反而在面臨明年總統大選之際才加速修法,還配合經濟部線上社群,對年輕人強力宣傳「政績」。民眾這些疑慮,政府都該與社會妥善溝通。

「拚經濟」下的政治陰影

「時機」當然確實是吸引台商回流的關鍵,外界認為中美貿易戰夾殺下,「台灣製造」能強勢重返國際,預估台商將有兆元資金回台,經濟部更承諾截至今年年底,會有新台幣1,000億元投資到位。

擬返鄉的台商宣稱「我們是回來台灣花錢的」,但政院降稅到8%,他們不滿足,要求稅率降到5%。資金流對台灣稅收確實有幫助,可改善國債、將海外資金轉投資到實體產業,將產業升級的「台灣製造」直接出口美國,取代過去三角貿易的「中國製造」,但箇中利弊,政府應全盤考慮。

「台商回流當然跟大選有關,現在幾個法案都急著通過,都是考量在選舉前給出利多。」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強調,台商回流的資金,須回歸到實體經濟上,才能產生幫助。同時,還不能缺電、缺勞工與土地,但現在許多回流台商如雨後春筍般搶先「獵地」,給了外界期待,但最後會不會真的建廠,則充滿變數,需要再觀察。

20180509-「臺歐盟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前瞻」論壇,台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蘇宏達發言。(陳韡誌攝)
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認為,中美貿易戰張力十足,但台商不一定要回台灣,企業本來就會根據產業需求及利潤實際面,「選擇離開中國大陸市場」,有些則是計劃前往東南亞新興市場。(資料照,陳韡誌攝)

而商人「在商言商」,一切都還是以「利潤報酬」為優先考量,近日,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編製發佈的《2019台灣併購白皮書》也提及,在中美貿易戰夾殺下,促使台灣企業重新思考全球佈局以分散風險,也就是說,「返家」不是台商唯一選項,只是「利益考量」。官商聯手及政治權衡之下,總是人民被當成犧牲品。

蘇宏達也認為,中美貿易戰張力十足,但台商不一定要回台灣,企業本來就會根據產業需求及利潤實際面,「選擇離開中國大陸市場」,有些則是計劃前往東南亞新興市場。台商在企業分散風險考量下,產品附加價值較高、不那麼仰賴勞動密集的廠商,本來就會選擇回到台灣。政治人物為了選舉,甚至將中美貿易戰形容成「台灣最好的時機」,這是明顯的誤導。

台商回流,對台灣而言當然是機遇,但政府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權衡角色,而不是純粹當作選舉工具、胡亂畫大餅。如何避免資金用來炒房或是投資到一些高汙染產業,還要避免外勞及薪資議題惡化,這些都是需要同時審慎評估的。

拚經濟,絕非「中美貿易戰了,台商快回台灣吧!」這樣的表象。能源議題、人才外流、未來的產業規劃,都需要政府打造出一套久遠方案。要救經濟,就需改變過去20年選舉政治下所習慣的「口號拚經濟,腦袋算選票」,真正把人民的期待放到心上,把握住經濟發展的本質。

多維觀點042期。(多維觀點提供)
多維觀點043期。(多維觀點提供)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43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