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花多少錢買名牌咖啡杯?戰勝風險加入股海勝利組!

2019-05-31 16:30

? 人氣

儘管如此,私人合資仍不是市場主流。大多數投資人不是資金太少,沒有資格參與,就是像那些超大型的退休基金一樣,每個投資人只能分到微不足道的比例。何況大基金還得擔心,萬一這些反傳統的投資嘗到敗績,就要面臨決策悔意的牽制。總而言之,大投資客嘗試離經叛道的量化觀念時,最好小心別擋了彼此的財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投資組合仍有風險

這對管理有何影響?非理性行為是否增加了投資的風險?要回答這問題,必須從歷史的角度考慮。

資本市場總是變化多端,因為所有的交易無非是賭一個未來,而未來總是充滿了意外。買股票,沒有到期日,風險永遠存在。投資人把資產變現唯一的方法就是互相出售股份:每個人都受制於其他人的預期與購買力。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債券,只不過後者會在未來某個指定日期,以現金的方式歸還本金給投資人。

這樣的環境是非理性行為的溫床:不確定感令人害怕。如果一齣戲裡的非理性演員,無論人數或財富都壓倒理性演員,資產的價格就會長時間跟平衡點脫節──這段時間往往長得足以耗盡絕大多數理性投資人的耐心。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市場遠比所有人都理性、逼得康納曼和特沃斯基非得另覓飯碗時,就具有更大的波動性。

大肆強調分散投資,不僅持股要分散,而且整個投資組合要包括股票、債券、現金。分散投資也迫使投資人探索新領域,設法培養適當的管理技巧。

不過,把投資風險個別考量,並且把風險與報酬等量齊觀,還是相當新的觀念。馬科維茨直到一九五二年才提出最基本的觀念,這段時間說來似乎不短,但就市場史而言,確實是初來乍到。而一九五○年代初正值大多頭市場,馬科維茨著重選擇投資組合的風險,幾乎沒人注意。這理念一直到一九六○年代,才在學術界引起興趣,直到一九七四年以後,才逐漸有實務工作者採納。

此一延後的反應與股市波動性的變化有關。從一九二六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間發生過股市大崩盤、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股票市場每年總報酬率(收入加資產價值的變動)的標準差高達三七%,而平均報酬率僅七%。玩股票的風險確實高得驚人!

一九四○年代末和一九五○年代的投資人,對這些數據記憶猶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投機熱和無限樂觀的心態恢復得很慢,儘管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從一九四五年的不到二百,增加至一九六六年的一千。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六九年,每年雖有超過一二%的可觀報酬,一九六一年也曾爆發短暫的投機熱潮,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標準差僅是一九二六年到一九四五年的三分之一。

這就是金融界投資人在一九七○年代的記憶。在這樣一個市場裡,誰會擔心風險?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要擔心。從一九六九年底到一九七五年底,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報酬只有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六九年的一半,但每年標準差卻增加將近一倍,成為二二%。這期間,二十四季中有十二季,投資人買股票還不如買國庫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