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澎孝觀點:中華民國被「旅行」在「兩個中國」的旅程上

2019-05-28 06:40

? 人氣

台灣關係法40周年友誼慶祝酒會,總統蔡英文致詞。(甘岱民攝)

台灣關係法40周年友誼慶祝酒會,總統蔡英文致詞。(甘岱民攝)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蔡政府(25)日喜滋滋地宣布,台美已達成共識,「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CCNAA)即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外交部的推特寫道:「真的好愛這個名字!」並視為是美台關係的一大突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美台關係的這項進展,與其說是我國外交部的功勞,還不如說是美國國務院重新檢討「一中政策」,透過國會所推動的一系列「友台法案」下,一項水到渠成的進展。說白了,這就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一系列將中華民國「華獨」化的一個旅程碑。至於它的法源依據,則要追溯到去年三月川普總統簽署生效的《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台灣旅行法》or《與台灣交往法》

不論從英文或中譯文來看,這個法看似規範無關緊要的「旅行」問題,但是卻另有玄機在其條文中。且讓我們回顧該法的主要條文內容:

一是允許美國所有層級官員,包括「內閣級」官員訪台,並會見台灣「同級官員」;

二是允許台灣「高級別」官員進入美國,並予以適當禮遇。且允其會見美國的「對等官員」;

三是鼓勵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台灣在美設立的其它機構開展活動。包括有美國國會議員和聯邦、州、地方政府各級官員及台灣任何高級別官員參加的活動。

當我們深入這部被翻譯為《台灣旅行法》的內容,就可發現,該法可不是規範「旅行」的「導遊手冊」:而是一部旨在解凍美台斷交四十年以來,一直低調進行的「非官方關係」,進而高調提升為「對等交往」的「準官方關係」。

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William Anthony Stanton),日前出席《台灣關係法》40週年研討會主講中即指出:《台灣旅行法》內文其實「隱諱地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因此,北京方面將該法翻譯成《與台灣交往法》;似乎更能說明該法案的內容旨趣。

《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準外交關係

事實上,如果把《台灣旅行法》和前不久美國眾議院所通過的《台灣保證法》結合起來看,就可發現:美國不但在實質上將其對台關係,提升為一種對等的「準外交的關係」。甚至於,還將對台關係,提升為實質上的「準軍事同盟關係」。換言之:中華民國正「旅行」在「兩個中國」的道路上;被動成為美國挑戰北京「一中原則」的「槍手」

由於茲事體大,因此,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本月九日特別在頭版刊出題為〈中國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的「評論員」文章;指稱:中國人民反對台獨分裂,「現在美方一些勢力企圖利用台灣問題干涉和牽制中國,這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冒險;挑動台海敏感神經」;嚴正「敦促」美方「尊重國與國交往的底線」,阻止國會審議有關法案。

「兩個中國」中共始作俑者

其實,「兩個中國」問題由來已久,從1931年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起,到抗戰期間汪精衛在日本人扶植下,在1940年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完全僭用中華民國「國名」、「國旗」、「國歌」和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並獲得以日本、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的承認。一直運作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國共內戰末期,國府在遼審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接連失利後,代總統李宗仁一度央請蘇聯和美國出面,欲與中共協商劃長江而治的南北兩個中國的和談建議。史達林一度還要求中共不要過江而未果;南京陷落後,蘇聯駐華大使館更一路跟隨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廣州。顯示出史達林並不樂見中共統一全中國。

由於有這一段「兩個中國」倡議的陰影,因此,當一九四九年四月,共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一千餘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並於四月二十三日佔領國府首都南京後,躊躇滿志的毛澤東,特別賦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首,以抒壯懷。

宜將剩勇追窮寇

毛詩中有一名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警惕中共要以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劃鴻溝為界,結果反被劉邦毀約追擊,兵敗自刎的歷史為誡,千萬不可手軟,一定要徹底追殺殲滅「窮寇」,以永絕後患。

隨後,毛澤東並與朱德聯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要「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全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2018年,北韓政府歸還一部分韓戰美軍遺骸(AP)
韓戰讓中華民國獲得在台灣立足生根的機會。圖為2018年,北韓政府歸還一部分韓戰美軍遺骸(AP)

然而,歷史往往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頓挫與轉折。首先,所向披靡的解放軍,在1949年10月「解放金門」一役中,兵敗古寧頭。緊接著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戰,更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隨著10月19日中共「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越過鴨綠江參戰後,中共的兵力轉移,以及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並宣佈「台海中立化」後,共軍從此錯過了渡海「追窮寇」的黃金時間。而讓中華民國獲得了在台灣立足生根的機會。

共同防禦條約閹割中華民國

蔣介石為了延續中華民國的國祚,1954年10月,與美國交涉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問題時,中華民國政府曾強烈主張,條約範圍應包括全中國大陸在內。但是美國政府認可的卻只有台灣島及澎湖。雙方各執己見,以致於交涉過程費時將近兩個月。直到12月1日才在蔣介石讓步下達成協議,把該條約適用的領域範圍,界定為:「所謂領土及領域,中華民國是指台灣及澎湖諸島。」換言之,中華民國從此被閹割定格在「台灣及澎湖諸島」上。形成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中國」隔海分治的局面。

起先蔣介石以中華民國為中國的正統自居,全力封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生存空間。直到聯合國大會於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第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依據該決議,取得原由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擁有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從此,該決議案成為北京主張「一個中國」原則的最主要根據。而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從此也快速遭到壓縮,至如今,僅剩17個小國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地位。

為避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繼續流失,美國國務院不惜由幕後走向台前,直接對若干太平洋島國及中南美洲國家施加壓力,力圖維持中華民國的既有邦交國,甚至還遊說若干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改變其立場。

另一方面,美國眾議院剛通過的《2019台灣保證法》,除了肯定台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部分」vital part 之外,該法案還明確表達「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及其他適當的國際組織」的態度。並支持台灣以會員身分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及其他「非以國家為必要參與條件」的「國際組織」。在在顯示,美國致力於維護中華民國國格的努力,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劍及履及的現在進行式。

否定「一中各表」,以杜「兩個中國」

其實,北京早已心知肚明美國暗搞「兩個中國」的意圖,因此,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就特別重新對「九二共識」定調為「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並把「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對接起來,意在排除國民黨多年來所主張的「一中各表」。

緊接著在二月24日,國台辦前副主任王在希進一步詮釋習近平的講話說:過去我們講的九二共識,是雙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九二共識」這個名詞比較抽象,多年來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解釋為「一中各表」,這就扭曲了「九二共識」本來意義。因為所謂的「一中各表」,嚴格意義上已經「偏離了一個中國原則」。其實就是要杜絕利用「一中各表」,發展出「一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邊是中華民國」的「兩國論」。

1972年2月27日,中美兩國政府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2月28日發表,又稱《中美上海公報》,簡稱《上海公報》。(取自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
1972年2月27日,中美兩國政府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2月28日發表,又稱《中美上海公報》,簡稱《上海公報》。(取自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

事實上,「一中各表」的濫觴,肇始於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時,美中聯合發表的「上海公報」。 1971年10月20日到25日,季辛吉第二次訪問北京期間,同周恩來舉行了10次、大約共25個小時磋商後,雙方得出的「一中各表」共識:

「中方反對『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與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1979年元月一日生效的「美中建交公報」上,美國對於所謂的「一中」問題,進一步表述為:

「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cogniz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knowledges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在在說明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並不等同中國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ciple)而是各有其對「一中」的表述。尤其在川普當選總統後,更公開揚言,除非和中國能在其他事情,包括貿易問題上談成協議,否則「不需受到一個中國政策約束(be bound by a one China policy)」。引發了美國政壇上一片挑戰中共「一中原則」的浪潮。

例如: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就赤裸裸地說,「美中三公報是冷戰的遺跡」。1972年的上海公報的問題,它並無事實上的基礎。因為它主張「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這也許對於毛澤東與蔣介石是正確的;卻沒有人問過台灣人民或中國人民的意見。

至於1979年第二個公報,司徒文說,「問題在沒有獲得雙方的同意」。公報的語句是「美國政府認知,中國的立場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公報上的英文是用「認知」,而中文卻用「承認」,但是,這兩個是不一樣的。這就像「九二共識」一樣,一方說是「一中原則」,另一方說是「一中各表」一樣。

被動推上「兩個中國」旅程的中華民國

雖然,台灣是被動的被美國推上了「兩個中國」的旅程,但是,看在中共眼裏,「主動、被動,都是動」,這就是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中共一直擔心「一中原則」會受到挑戰的主要「心病」所在。這也就是中共近年來不再接受國民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提法;而要強制限縮「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就是「一國兩制」的癥結所在。

因為「兩個中國」,並不觸及中共非常忌諱的「法理台獨」,但是卻可能比真正的「台獨建國」,會使兩岸關係更趨複雜、更難以處理。如果容許「一中各表」的話,就會讓「兩個中國」開了一扇邊門,難免出現像郭台銘這樣不善政治語言的「素人」,脫口表出:「一中原則下,一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是中華民國」這類很「寫實」但卻讓中共無法接受的說法。

在中國歷史上,雖也曾出現過類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的局面,但是,蜀漢維持了43年,孫吳維持了58年,明鄭更僅維持了21年,唯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了七十年,仍然屹立不搖。這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的異數,在世界歷史上,也屬僅見。

在當前美中角方興未艾,且將長期化之際,中華民國被推上「兩個中國」的旅程,只能說是「吉凶未卜」、「禍福難料」。

但是,在北京緊縮「一中」定義下,未來兩岸關係迴旋的空間也必將受到壓縮,如何趨吉避凶,2020不論哪個黨執政或什麼人當選,「一中」問題必然是難以應付的考題,更需要兩岸加強協商、互信,才能繼續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

*作者為前國大代表,印度風關係企業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