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將衰敗 在「務虛陷阱」中

2016-06-15 06:50

? 人氣

台灣多元卻缺乏共識,影響國家與經濟發展。圖為今年520時反核者在陳抗區抗議。(林惟崧攝)

台灣多元卻缺乏共識,影響國家與經濟發展。圖為今年520時反核者在陳抗區抗議。(林惟崧攝)

臺灣經濟是否正在急轉淪落到衰敗國家之路,國內外都在高度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奇蹟經濟」春秋鼎盛過後的三十年時間,臺灣從一個堅實穩健步入強國富民的寡元威權社會,急遽板塊碎裂、結構扭變失序,爆發了強烈典範移轉,朝向一個追求絕對均等平權「高度理想性」多元化務虛夢幻的「福利社會」邁進。今天顯見於國際社會的是,臺灣既往社會穩健實力與經濟機動活力的光華鋒芒,都已漸漸褪色銷聲,國內衰萎收縮,對外疲憊乏力,已然透露嚴肅的國家衰敗危機。

美式民主國家的頹壞

一個過度追求「多元化」的社會(plurality society),或者一個高舉「多元化」作為唯一最高願景目標的社會(pluralizationist society),在歷史長河演進驗證中,都顯示其結果必會肇致整體國家發展成長的績效表現,不是「越差」就是「最差」。而今天的臺灣社會情境,似乎也正陷溺在這樣子的歷史泥淖之中,也正在為無限上綱「一字平等的多元化」自由民主願景,而漸進頹退沉淪,卻全然無以自拔。

記得早在1970年,國際間最具學術權威的美國經濟學報(Journal of Economics)在其建國200年紀念特刊中,所曾發布過一個針對80個全世界代表性經濟國家社會200年間經濟發展歷程經驗的研究報告(longitudinal study),綜結了百人權威學者的解讀、歸納,所具體取得十數點推論發現,排名在最前列的一條結論竟是:「越是專權獨裁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表現績效越好;而越是自由民主開放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表現績效,則越差,或最差。」

寡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構成強勢對外力量

歷史上一般專權獨裁國家社會,通常傾向是屬於一個「寡元化社會(oligopolistic cultural society)」或「單元化社會(monopolistic cultural society)」;而民主開放國家社會,則通常指的就是像今天講求美式民主的追求「多元化文明社會」。

在專權獨裁國家社會,一般價值觀(value concept)與意識形態(ideology)比較能夠取得較高度的「一致性」(mono-value consensus or a common ideology)。

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對一個國家社會、機構組織,乃至民間企業的發展成長影響,都同樣非常深遠巨大。在一個一致性高的社會或組織,菁英文化及菁英政治,通常比較容易架構成形,也比較能夠自然幻化成為足以帶動整個社會向前進步、向上提升的動能與力量,也較能夠幻化成為更高更大的「業際競爭力」或者是「國際競爭力」,而成為各該國家社會或機構組織的最強而有力的總合對外攻勢力量(offensive power)。兩蔣治理之下的臺灣,正是如此。

分歧社會必致平庸國家化

在全球重要跨國調查研究中,幾乎所有先進國家社會發展成長歷程經驗都顯示,缺乏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一致性,或者越是分歧多樣價值觀與意識型態的國家社會,總都會因為整個社會所結構性存在的「力多必分」現象,而嚴重削弱了整體實力、能力、活力與競爭力,其結果都祇能造作得出一個國際社會上頂多的「平庸國家」、「平庸社會」、「平庸文化」及「平庸經濟」,根本欠缺特色精神與特色體力。

沒有一致性,或沒有一個顯性主流一致性的平庸社會,其所有構造成員所具備的「真實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之權值份額」,很容易會給「有限度的民粹」輕易就完全破毀了,或者其「真實代表性」樣態,根本得不到其所應得的尊重。

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原本就是應該人人皆有一致等值的「代表性」與「代表權」或者等值的「政治決定權」的。

民主政治社會講求多數決定、人人等值、少數必須服從多數,多數儘量尊重少數。但是,在最近三十年的臺灣社會,卻因為加入了「多元化」及「多樣性」的特別優先條件,而使得所謂的美式自由民主政治體制的理想運作法則,完全被湮沒與扭曲。今天臺灣式特有的「自由民主政治體制」,是在「公平正義」(Equity or Fairness)的合乎天道之理性價值,竟完全被假性公平正義的「一體平等」(Equality or Sameness)所瓜代與篡奪之下,而極端化大量攙進了高份額「左傾社會主義」理念,使得自由民主政治體制必然的「人人等值」原則,被「族群族群等值」「社群社群等值」的「一體平等」準則所「超級凌越」,甚至為了刻意加碼保護「沒有物競天擇競爭力的族群或社群」、保護「弱勢與偏窮」,而無限上綱了「弱勢至上」「偏窮優先」「劫富濟貧第一」以及「排富至上」「打強優先」「反商反金」「消滅菁英」「排除優秀」,就在這種刻意凸顯對「弱勢至上」的尊重,竟然根本破毀了民主政治「多數決定」原則,甚至給了社會的少數或極少數擁有「絕對否決權」,徹底崩壞了一個國家社會的「一致實體性」。

從國際發展歷史驗證中,可以清晰看得到,多數偽自由民主政治社會,使用討好政策買票當選執政的政府領袖,幾乎全都一樣,為了討好極端義和團式激越抗爭的少數,安撫各種各類零散多元「不平等感」及「無感」的所謂「弱勢族群們」,就輕率地讓整體國家發展淪陷到寧可犧牲沉默守分大多數的典型「務虛陷阱」(Hollowing Trap或即所謂「空心陷阱」)之中。

過去八年的臺灣已經是,跨國觀察家也肯定預計,未來八年的臺灣,也必然繼續會是。這當然是,相當令人倍感悲觀有加的臺灣前景展望。

「獨尊青年新世代主張治國」的莫大負向作用

這種「公平正義追求」竟被根本違逆天道理性價值的「一體平等強調」所篡代之問題現象,實乃始於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的鼓吹推動與具體政務化的扭變所致,背後真正的動能推手,其實是當時對馬英九威逼恫嚇的反對黨及激越民粹。今天,蔡英文新政府正式掌政,當然更加在「轉型正義」的大纛之下,將「一體平等強調」深化落實到各個廣泛施政層面,尤其是「獨尊青年新世代主張作為治國綱領」的主政原則,對於臺灣的「平庸國家化」勢必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

在最近政治學者廖達琪教授的實證研究發現,新政府所通盤獨尊依從的所謂「青年新世代」就是接受臺獨課綱教育成長而來的18-29歲新世代青年,而這一族群的兩大特徵,尤其值得正視:一是超過75%的「青年新世代」都是極端臺灣民族主義支持者;二是,都是高度傾向極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意識型態治國主張者。這種主義主張是否具有國家社會之「絕大多數代表性」,其實是存在極大可爭議性的,用「絕對少數代表性」的理念拿來作為全面治國施政綱領,勢必肇致國政運作的嚴重失衡;對臺灣前景展望,尤其更會帶來莫大負向作用。

正在施行令人難過的「絕對窮國政策」

當國家掌政者懍於高蹈激越叫囂抗爭之代表性不足的少數者,竟徹底退縮了或削減了「自我權能責任」,且直讓真正社會多數與主流者反而全面喪失其應該本有的「代表權力」或「決策權力」,當然必致臺灣社會陷於另類的動盪與不安全。特別是今天臺灣社會獨異存在國會的「政黨私下密室協商制」及類似「紐西蘭獨尊少數毛利人」的顛倒法治社會秩序與紀律現象,都是最能肇致國家社會不進步,無法升級發展,乃至必然衰敗頹退的結構性窘局。

青年新世代之有傾向極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意識型態,實乃出於:「苟不狂熱左派共產主義枉少年」是乃千年至理,事實上這些青年新世代一旦成長成熟,無有不即大幅度正常化右轉者,這也幾乎是歷史定則。但今天的問題是,當家主政者竟然棄大多數遷就較少數地「獨尊青年新世代主張移為治國綱領」,導致整個國家社會發展,一味偏頗於左傾治國,才是我人必須正視的超級大麻煩。

絕不可有祇要分餅卻根本鄙棄造餅的新國政

今天臺灣社會民粹與當家主政者,應該必不可以忘卻的是,蘇聯70年及中共60年的慘痛經驗,由這兩個國家之例,可以充分表明,今天臺灣正一頭熱栽下去的「共產主義治國之路」,最後必將臺灣未來引向弱窮貧困國家的方向發展,終至國家解體;面向未來,恐怕臺灣還是得重大堅決右轉自由市場經濟主義發展的新路向發展,才是臺灣國策抉擇的正確方針。

另外一個新政府「獨尊青年新世代主張移為治國綱領」的危險是,在對內力推「獨尊分餅機制、鄙棄造餅機制」的經濟振興政策,對外改以「新南向政策」取代既往西向兼全向的促進全球化政策,基本上都完全是屬於「務虛陷阱」的國政典型。特別是其主政主張,包括「轉型正義」在內的「五大改革創新治國方針」所見,祇能看得到,完全漠視或摧毀「國家造餅機制(生產)」而一面倒獨尊「傾斜分餅機制(福利)」的國政策略;這一國政抉擇之確立結果,勢必然要脆弱化國家經濟實力與活力,終致國力衰敗,以致社會再也無餅可分,也無力得以實現福利承諾,更將因此虛弱了國家對外吸引力與競爭力,是一種「絕對窮國政策」,而根本不是絕大多數國民對於臺灣未來願景,所衷心祈冀的「民富國強政策」。

*作者為 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