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大道投資與及時金融

2016-06-16 06:50

? 人氣

夾層融資有吸引力,是因為似股實債,債權人拿回本金的期限也許是五到七年,通常於最後到期日一次償還。夾層債權本金每年得依某個事先約定的擬制利率增長,以確保債權投資人的年均回報率可達到9%到15%,甚至更高。每年收取的利息不僅限於現金,而可以是Payment In-Kind(PIK),其中包含目標企業的認股權證或是其他分潤機制,讓夾層融資的提供方能優先於普通股股東分配利益。若PIK的內容是認股權證,夾層投資人(即債權人)通常在目標企業上市或被收購前可將權證轉換為TopCo股權,也就是未來上市或出售主體的普通股,讓夾層投資人能與私募股權投資人一起出場獲利了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夾層融資結構曾經在歐美市場受歡迎,但在過去十年逐漸式微,在亞洲市場的使用也不如歐美市場廣泛,其中有很多歷史、文化、法規與市場習慣的原因。對企業經營者與財務投資人而言,金融工具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不是目的。融資結構要與市場狀況匹配,方能解決問題。對新創投資而言,融資是問題,但夾層金融不一定是最佳的答案。量化寬鬆造成熱錢氾濫,有點賣相的企業無論大小都有辦法融到錢,許多連銀行債都借不出來的公司,往往碰上對味的土豪,直接用普通股就結案了,完全不用搞這些「財技」。夾層金融工具又高度客製化,次級市場成交量低,相關合約複雜,很難證券化,若要由經營狀況日益艱困的主流金融機構來承做這類融資案,光風險資本計提就可能壓縮帳面回報率,誘因更低。

在超額儲蓄的亞洲,利用看上去似乎有高利息的夾層金融模式來鼓勵投資新創,想法有趣,實務上卻會因為商業銀行以短支長的業務特性,導致夾層金融釋放與回收資本的期限錯配,且可能造成激勵機制與道德風險錯配。金融業不論是混業或分業經營,對金融資本而言都只是限制條件,監管單位需要深思的是想利用限制條件約束或鼓勵哪些行為,方能有利推動政策目標。如果目標是矯正許多號稱創投的法人只想輕鬆賺、穩穩賺的心態,夾層金融服務不見得是治標治本的方法。在政經前景不明、法規升級緩慢的環境中,金融工程可以是高明的政策補貼,但若能更貼近市場的需求,或許更能真正解決問題,開創新局。

如果融資結構被放到區塊鏈上數位化,可以將這些收購融資結構視為投資人與融資方合意採取某地法律框架為準據法之後,依合約與商業習慣所成立的自治體,本質上與大道這類存在於區塊鏈上的DAO組織並無根本不同。以前述示意圖為例,TopCo、MidCo、BondCo、NewCo甚至Target都可以用智能合約規範建構;經營團隊、投資人與其他利益攸關者其實都可以看成是該區塊鏈上的「程式」。區塊鏈、智能合約與投資/融資協議與相關準據法,構成了一個「運算環境」,不論債權、股權或夾層資本,只要同意該運算環境的交易協定,都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DAO化,從而增加潛在參與者的廣度與深度,因為DAO可以在區塊鏈上永續存在,完全有可能利用程式設定為不論景氣好壞均會持續投資,從而提供新創最及時的協助,降低新創事業因為投資人情緒、偏見與對外在環境的誤判而胎死腹中或夭折的機率。這種透過互聯網迅速部署的「及時資本」(just-in-time capital),將創造一個嶄新的全球數位金融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