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川普短線炒作中共長期抗戰,台灣不知為何而戰

2019-05-20 06:20

? 人氣

2019年3月,中美貿易戰,北京、華府第八輪談判,左起:劉鶴、萊特海澤、馬努欽(AP)

2019年3月,中美貿易戰,北京、華府第八輪談判,左起:劉鶴、萊特海澤、馬努欽(AP)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一日數變,主要原因還是基於選舉的考量。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經濟學者James Pethokoukis最近指出,川普及其支持者聲稱,關稅戰對美利大於弊;但經濟學家認為,此將削弱美國GDP及人民生活品質。而中美一場貿易戰下來,川普的支持者難以倖免。BBC指出,幾個當年讓川普成功當選以農業為主的州,已經在中美貿易戰中受創,如果到大選時這問題還沒解決,就會是川普的大麻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影響最大的應是全球經濟復甦,因為美中貿易係全球供應鏈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雙方的貿易摩擦加劇,對全球貿易及世界經濟的影響,難以估計。其中,中國大陸因屬亞洲區域貿易中樞,美中貿易摩擦,勢將在地區產生外溢效應,尤其是對東亞經濟體的影響。如果美中雙方的經濟同時放緩,會把才出現趨穩跡象的全球經濟,再次拖下水;而全球經濟放緩,反過來也不利美中雙方的經濟。

相對於川普的短線炒作,中共看似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公開聲稱:「不想打、不願打、但絕不怕打。」北京當然了解,貿易戰對習近平經濟維穩政策造成的衝擊。中共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日前坦承,貿易戰會讓中國大陸的GDP掉一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最新出版的一期,重新刊登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6年1月的一次講話。習在談話中坦言,中共雖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等,但中共經濟「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與發達國家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中國外交部官網)

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Shirk),早先曾以「脆弱的強權」形容中國的崛起。她並引述柯林頓1999年4月,影射中共說的一句話:「握緊拳頭,其實是無力的一種表現。」中共已非當年吳下阿蒙,面對中國大陸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習雖有自知之明,當下還無力和美國對抗,但也没有在世人面前,公開示弱的餘地。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其專著中預言,中美繞不開「修昔底德陷阱」,雙方終必一戰。然而,為何而戰?是因為國家利益的衝突?還是因為政治制度之爭?最近美國政府內部有人暗示,美中之間的大國競爭,是兩個文明之間的衝突。幸好,主張這種觀點的人還是少數。否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中美這兩個大國的龍虎之鬥,陷入一場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筆下的文明衝突,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在美國國內,許多人憂慮中國崛起,不是因為中共的船堅砲利;而是認為,習近平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是意圖改造世界的藍圖,將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挑戰。習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被解讀成中共意圖在沿線國家推展「銳實力」(sharp power)。

習近平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中共關於亞洲文明發展的基本立場,提出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四點主張,希望為解決亞洲問題,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讓世人重視亞洲文明,在世界文明扮演的角色。不能讓亞洲文明因為西方的偏見,而長期遭到邊緣化。

美國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最近以「巧競爭:40年後,美國對中國戰略」為題舉行聽證。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亞洲項目主任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認為,「巧競爭」指的是「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競爭」、「我們的頭腦中有目標」,這也意味著「我們了解我們的競爭對象,知道他們的優勢和弱點」,以及「我們了解自己有多少資源,需要哪些資源,以及如何有效調配這些資源」。

易明認為,就美中關係而言,美國做得還不夠。雖然,美國國會和政府現在對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挑戰,以及可能的挑戰,都有比較明確的了解;但是美國目前做的都是在「防禦」,而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競爭戰略;同時,美國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而戰。

既然美國視中共為對手,易明提出「巧競爭」的出發點,就是認為美國須要「制定一個積極的主動的願景」。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美國政府的責任就是為這個戰略,擬定可以操作的戰術,並做好資源分配的工作。

美國大選常常是以內政,做為各方交戰的主軸,但最近已有專家指出,參選人必須提出外交政策,以扭轉美國衰落之觀感。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彰顯美國經濟模式失靈以後,中共即趁勢將其詮釋為美國國力式微,導致美國冷戰以來的全球獨霸地位搖搖欲墜。美國的盟邦也被迫採取避險作為,使美中的全球影響力,朝對美國不利的方向發展。

其實,台灣長期以來也有「不知為何而戰」的問題。台灣處在中美兩大之間,更需要找到自己所處的制高點,擬定一套生存與發展的長期戰略。台灣目前也進入選戰熱季,我們所見所聞,卻是一些為爭取選票,而進行的短線操作,只是為了提供選民的一些小確幸而已;沒有見到任何有意角逐大位者,為台灣的整體發展,指出一個長治久安的大方向。

在民主國家,選舉除了選賢與能,還可發揮政治社會化的功能。今年是攸關台灣生存發展的重要時刻,期待在政黨初選和隨後總統大選的政見辯論中,民眾能見到角逐大位者端出牛肉。台灣也需要有「巧競爭」的能力。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為:美以「巧競爭」,因應中美長期對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