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安葬的,全都是來不及見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香港流產胎墓園「永愛園」與那些傷心媽媽的故事

2019-05-13 15:00

? 人氣

香港NeoMind臨床心理治療師崔仲君(Nastassia Tsuei)告訴BBC中文,在華人的婚姻諮詢或個別心理諮詢中,許多女性因為社會文化的原因,有早期的墮胎或者小產經歷,心理傷痛或罪惡感沒有處理,無法向先生啟齒或尋求心理諮詢,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譬如抑鬱或使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受到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崔仲君觀察到,對小產媽媽來說,從滿懷期待到失望落空,失落感很嚴重。而且,華人文化也常要求小產媽媽」往前看。她說,許多中年婦女在提到十多年前失去胎中嬰兒時的經歷仍會淚流滿面。

從事生殖心理健康輔導及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凱欣博士(Dr. Celia Chan)表示,早前她在香港推出了」流產哀傷情緒支援「專業培訓課程,為上百位醫護及輔導人員提供相關培訓,目的是增加前線人員對流產哀傷情緒支援的知識和技巧。

梁太留著女兒的腳印。
梁太留著女兒的腳印。

陳凱欣說,這幾年來醫護人員也增加了相關知識和技巧,但她認為醫療行政及支援人員還需要對經歷流產的夫婦有多些認識,例如如何在準媽媽面前稱呼已離世的嬰兒、如何協助夫婦處理嬰孩的遺體等。

她說,曾經有些經歷流產的夫婦,當年因為太過突然及傷心,沒有為離世的嬰孩拍照或留下手印或腳印做紀念,但有些醫護人員仍貼心地先幫忙建立檔案,之後確實有些夫婦再回醫院詢問及尋回嬰孩的資料。

陳凱欣觀察到,政府和社會對流產婦女的哀傷輔導著力不深,但近年來情況有所轉變,有流產經歷的一些婦女成立互助小組,彼此扶持,並向政府提出建議,而政府亦意識到有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支持有此經歷的婦女及家庭。

兩位媽媽說,「對我們來說『永愛園』是一小步,我們十分感恩。但政府以及醫療單位其實還有好多可以做的,譬如政府應該投入心理諮詢資源,或者在相關專業知識上訓練醫護人員及醫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