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北京資訊戰裂解台灣:讓你覺得中國好棒棒、愛台灣沒前途

2019-05-10 15:00

? 人氣

關西機場假新聞事件,讓台灣社會付出慘痛代價。(美聯社)

關西機場假新聞事件,讓台灣社會付出慘痛代價。(美聯社)

當中國對台統戰結合虛假、誤導資訊,甚至提升至資訊戰、混合戰層級,台灣社會和政府都要及早因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安局五月二日就「中國假訊息心戰之因應對策」向立院報告指出,中共正複製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島模式,散播爭議訊息,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中共文攻台灣已升級資訊戰

國安局系統性整理中國手法,以實際新聞案例舉證,中共透過官媒、社群媒體、自媒體,針對台灣相關新聞、重大熱議事件加工、扭曲認知,也有直接作假再透過社群媒體、公開論壇回傳台灣,影響、分化民眾認知。

國安局還指出:「中共直接對在台陸媒或同路媒體提供特定報導內容及方向。」不過並未言明是哪家媒體。

中國產製內容也不僅限於扭曲、作假才能對台產生影響力,這也讓台灣社會愈難抵禦。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陳至潔五月四日於臉書發文指出,他的團隊於二○一八年十一月至今年三月,排除內容農場與地方性帳號後,收集中國四十七個影響力較大的時政類微信公眾號,並就其中四二六○篇涉及台灣議題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包括主題建模與情緒分析。

陳至潔團隊得出結論,中共涉台宣傳策略由「白色宣傳」(white propaganda)與「負面宣傳」組成,官方媒體負責前者,商業愛國媒體擔綱後者。「兩者合力造成台灣快要完蛋、沒前途的傳媒氛圍,而且大部分不是基於假新聞。」內容經台灣親北京媒體轉載,或被社群媒體轉發、LINE群組不斷流傳,形成內銷轉出口。

陳至潔因此呼籲民眾,別再看來路不明的網路報導,「有心人就是利用親友之間的互信與認同感執行認知戰。」

上述研究結果證明中共文攻台灣已升級至整合各種形式內容的資訊戰。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向《新新聞》指出,除了假、誤導資訊,中國資訊戰還可能包括網路攻擊、電磁頻譜戰、心理認知(認知領域)和情報作戰等,而且可能跟外交戰、金融戰及貿易戰綜合並進,發動「混合戰」。

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數位化

未來中國是否可能加大對台資訊戰攻擊?大趨勢看來很有可能,因中國已有這樣的政策方針及能量。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指出,中共對台持續加強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數位化」,利用社交、通訊軟體等網路科技,針對不同族群偏好傳播真假難分的訊息。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就試驗過這套方式,解放軍出版社還曾在一四年出版《制腦權:全球媒體時代的戰爭法則與國家安全戰略》一書加以討論。

一七年趨勢科技前瞻威脅研究(FTR)團隊的研究報告《假新聞製造機:鼓吹者如何利用網際網路來操縱大眾》也陳述,中國民間市場以操作輿論、在社群媒體引發口碑效應為目的,提供置入性、假新聞的產業鏈已相當成熟,包括專業寫手團隊以篇計費,並以人工、機器人帳號操作;無論是增加讚數、粉絲數、留言帶風向都有相應服務。

沈伯洋指出,根據美國參議院委託調查,為干預美國大選,俄羅斯放長線釣大魚,發動創設支持黑人民權運動的社群媒體帳號,透過幾年的運作不斷積累人氣,動輒超過百萬美國人訂閱;逼近選戰時,再發布不利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訊息,成功影響選情。俄羅斯也會打入封閉網路群組,製作「早安德州、德州夕陽好美」等長輩圖,打好影響投票意向的基礎。

20190502-國安局副局長陳文凡(中)、國防部政治作戰局長黃開森(右)、刑事警察局長黃明昭(左)2日於外交國防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國安局副局長陳文凡(中)向國會報告,中共正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顏麟宇攝)

村里民、宮廟口疑已被滲透

台灣方面,沈伯洋說,去年發生關西機場接駁車假新聞事件,已勾勒出從中國自製新聞,傳到台灣媒體、政論節目的傳播鏈條。沈伯洋表示,村里民、宮廟口也疑被滲透,常有耳傳「統一後發大財,退休金可以台幣、人民幣一兌一」。他說,如此不實資訊,透過LINE傳遞後更變本加厲。

沈伯洋及團隊成員正搜集中國對台資訊戰的事證,希望盡快完整揭露組織架構、運作模型等。他說,中國實際操作可能由軍方發動或委託產業鏈產製,也可能是台灣親中勢力自發。

沈伯洋提醒,大選又將到來,相關資訊戰可能促使國內對立加溫,特別是同志、世代、轉型正義等議題,「因高度分歧,可見縫插針裂解台灣,削弱對民主價值的信任。資訊戰目的就是製造混亂、對立,而非捧特定候選人。」

至於統獨議題,沈伯洋觀察,因恐激化台獨意識,中國操作尚屬保守,頂多以宣揚中國的正面形象為主。但中國透過多種管道資助特定候選人的可能性確實值得追查,未來也可能醜化台派的形象。

去年九合一大選前,反同謠言夾雜在相關公投案的投票指南中,包括公部門及民間組織網站不斷澄清。沈伯洋認為,雖這跟台灣反同方操作較相關,但類似情況若政府只能被動因應,疲於澄清假消息,恐陷入闢謠迴圈,甚至讓假訊息愈炒愈熱,畢竟中國很可能不計成本地打資訊戰,「盡量不要落入敵方設定的戰場,而且即使假資訊得到澄清,無形中加深的刻板印象也不易去除。」

應跨部會、跨專業整合因應

因此他建議政府應盡速修法比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混合威脅應對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untering Hybrid Threats),建立有效的戰略整合、指揮機制。

《聯合報》日前報導,軍方官員透露,國防部與參謀本部已垂直整合政戰局、情報、資訊、保防等十餘個部內單位成立「資訊作戰小組」。但沈伯洋認為應跨部會、跨專業整合,「比如說外交戰、選舉等重要節點,若判斷對方可能發動資訊戰攻勢,我方就乾脆先發動,直接斷掉源頭會比疲於因應來得更快。」

台灣受假訊息攻擊世界第一

國安局5月2日對立院的報告引述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指出,我國受外國假訊息攻擊程度世界第一。

這項研究是瑞典哥德堡大學主持的V-Dem計畫,全名是Varieties of Democracy。據臉書粉專「菜市場政治學」介紹,V-Dem是針對政治體制與民主運作各面向的大型政治學跨國調查計畫,有全球近兩百個國家的資料。

這項計畫由匿名的各國學者與非政府組織工作者針對各變項評分,指標分數介於0到4之間,0分代表問題嚴重、4分代表沒有問題。其中一個調查變項是各國「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的程度,台灣獲0.26分,遠低於第二名拉脫維亞0.52分。

參與V-Dem合作的成功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奕婷告訴《新新聞》,據資料顯示,上述變項有8名國內外學者專家參與評分,無從得知人數比例。她解釋,由於各國學術自由程度不同,匿名才能確保學者做答意願及避免自我審查。

王奕婷表示,雖然V-Dem無法得知學者評分依據的文獻資料,但評分已加權平衡,去掉較極端評分後,台灣仍獲低分,可見國內外學者對台灣受中國影響的判斷與擔憂相當一致。

王奕婷也指出,同份調查的其他變項顯示,台灣在媒體偏見方面自2008年以後開始下滑,分數約3出頭;外國政府傳播假資訊2010年之後跌破1分、網路媒體分歧則一直在1分左右徘徊。(張家豪)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家豪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