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百年滄桑─紅藍綠交錯擠壓的「中華民國派」

2019-05-12 07:10

? 人氣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長期施行戒嚴統治,在日治時期屢仆屢起的臺灣本土力量(不分左、右翼),均受到嚴格彈壓,而告一蹶不振。直到197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與教育普及,日益茁壯的中間階級對政治革新與個人權利日益渴求。原本因政府鎮壓而在1960年代熄滅的「五四」自由民主之火,此時由於殷海光學生—作家李敖,以及包括費希平等在內的外省籍知識份子的努力,結合本土中間階層維權意識的覺醒,重新在臺灣熊熊燃起。1986年9月28日,「黨外」勢力在圓山飯店宣佈成立「民主進步黨」,宣告臺灣多黨政治時代的來臨。可以說,「五四運動」雖非啟發臺灣反對運動的唯一思想來源,但絕對是其中一股重要催生力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隨著民進黨逐漸走上「臺獨」路線,原本同情、支持該黨的外省籍知識份子(如費希平等)及主張兩岸統合的本省籍從政黨員(如朱高正等)先後退黨,民進黨與「五四傳統」的連結逐漸不被提起,成了該黨內部「不能說的秘密」。

日治時期台灣作家,張我軍。(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表示,日治時期最受到「五四」影響的台灣知識份子為作家張我軍,他提倡用白話文寫作、關注社會現實,被作家龍瑛宗譽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取自維基百科)

三、 結語:「中華民國派」對「五四運動」應有的認識與態度:

回首一百年前,如驚雷般在中國大地竄起的「五四運動」,有如一場「時代地震」,對廣義「中國」的對外關係、政治體制、文化傳統及文學藝術等層面,發動了深刻、久遠的反思與再造,其「餘震」迄今未歇,仍時時在兩岸三地、乃至整個華人世界顫動。

今天在兩岸的三大政黨,都已不再需要背負「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科學興國」的理念更為三個政黨所共享,但「五四運動」開給全體中華民族的歷史考卷,迄今遠遠沒有答完。

首先,兩岸對雙方政治關係的終局欠缺共識,兩造兵戎相見的陰影仍未消散;而臺灣內部在統獨及民族認同議題上,仍深陷對抗與糾纏。再者,兩岸三黨雖均標舉「民主」,但中國大陸主張的是由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代表的「人民民主專政」,全然不同於國民黨及民進黨主張的普選制與多黨政治。

對支持「中華民國」的朋友們而言,既要在「民族」戰線上對抗主張建立「臺灣民族國家」的民進黨,又得在「民主」戰線上抗衡施行極權統治的中國共產黨,還必須面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喪失中心思想、沒有國族認同又不堅定信仰民主的「機會主義派」,處境可謂多艱。但如果吾人失去理念,就無法產生信仰,進而形成力量,那麼我們自身、乃至整個民族的前途,就必須由他者決定。

筆者始終認為,一個中華民族、政治民主、經濟均富的共和國,是中華民國全體國民及海內外支持者的奮鬥目標,更是「這個國家」身處兩岸渾濁局勢、所不可取代的理想價值所在(詳前作「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不只是理念上的追求,更是立足臺灣的我們,基於國際政治現實、面對臺灣民主選舉,所必須堅定捍衛的政策立場與選舉分眾戰略。

筆者曾在「隆中對與榻上策」一文中,簡要闡述藍營面對「美中戰略競爭」的大局,以及白、綠勢力在國內的夾擊,理應基於「民主和平論」,堅定與世界自由民主陣營站在一起,在印太地區提倡民主自由價值的整體戰略觀。未來,筆者會以另篇更詳盡的論述,向大家闡述「中華民國派」面對2020年所應具備的區域戰略。

人間難見兩個百年。「五四運動」在百年前的發仭,起始於中華民族面對西方世界的空前挑戰,在無比艱難的環境下,為自己所開出的「愛國、民主、科學」三合一解方。歷經百年的血淚實踐,今日的兩岸在部分領域上回應了先人的期待,但橫亙在吾人面前的挑戰仍然艱鉅,「愛國、民主、科學」仍是我們必須費盡畢生精力去回答的重要命題。

謹以本篇短文,獻給在過去百年間,為民族圖存犧牲奉獻的前者,以及未來百年間,立志獻身同一事業的來者。願五四精神永存,再造共和中華。

*作者為職業外交人員,本文原刊《新共和通訊》,授權轉載。(原標題為:百年滄桑:談中華民國派與「藍綠紅」的「五四精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