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禁「法」縱「文」─美國如何看待臺獨

2019-05-11 07:00

? 人氣

或許中國遲遲不敢對台灣動武,就是因為美國介入的關係。(資料照,美聯社)

或許中國遲遲不敢對台灣動武,就是因為美國介入的關係。(資料照,美聯社)

影響臺灣最巨的國際因素毫無疑問是美國,很簡單,是美國保護著臺灣,正如韓國瑜「二十字真言」開宗明義所說的:「國防靠美國」。如果沒有美國,韓國瑜另一個重要宣示「兩個不要懷疑」中的「不要懷疑臺灣人民捍衛民主的決心」就會淪為空話,臺灣最好的結局大概是「識時務」,在中共武力威逼下乖乖接受「一國兩制」,變成郭台銘主張的「國防靠和平」,否則會更慘:經歷一場軍力對比懸殊的血腥臺海戰爭後,中共佔領臺灣,貫徹「一國一制」,實施「留島不留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對臺灣如此重要,臺灣各界,尤其是泛藍和中間人士,卻對美國充滿誤解,從整體的「美國觀」── 譬如「美國利益」的迷思,到「美國觀」中一個側面的兩岸政策 ── 諸如「臺灣是美國的一枚棋子」、「軍購又貴又舊」、「美國縱容臺獨」、「美國不欲/阻擾兩岸統一」……。筆者嘗試一個個地釐清這些課題。本文先談美國如何看待臺獨。

反對/禁止「法理臺獨」

美國對臺獨的公開政策是「不支持臺灣獨立」。這個臺獨,是指「法理臺獨」。「不支持」是客氣說法,未來如何不知道,至少到目前為止,他的實際態度是「反對/禁止」。不說「反對」,只說「不支持」,合理推理至少有兩個考量:第一,給臺獨陣營一個面子,畢竟臺獨在臺灣勢力龐大,民意支持很高,好歹也是一種「民主的聲音」,而且非常親美,遠甚國民黨。公然「反對」他們,不啻是抹殺這個龐大民意的自尊,傷害他們的「親美」感情,並不明智;第二,保有政策靈活性,可在未來因應可能的政策變化。筆者另文分析美國「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和中共「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差異時,會談到這種靈活性。

美國之所以「不支持臺獨」,很多人認為是出於「珍惜美國士兵的生命」,不想為臺獨而戰。美國政府當然「珍惜美國士兵的生命」,但這並非不支持臺獨的終極原因。不支持臺獨,根本原因是出於美國的兩岸政策。美國的兩岸政策內容頗多,要點是「一個中國政策」,以及「和平解決」、「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等,但沒有任何同情甚或支持臺獨的內容。既然「支持/保護臺獨」不是美國的(兩岸)政策,美國當然不會為不符他們政策的臺獨而戰。

但是,如果中共在臺灣沒有挑釁他的情況下對臺動武,按「臺灣關係法」精神,這是嚴重的以「非和平手段」來「單方面改變現狀」,直接衝撞美國的兩岸政策,美國就很可能介入干涉,哪怕賠上美國士兵的生命。正因如此,中共才不敢隨意對臺動粗,臺灣也可安然生存至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想要建立「天下觀」的亞洲新秩序(A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什麼是「臺灣沒有挑釁中共」?誰來定義這「挑釁」?兩岸三方的美、臺、中(共)之中,美國軍力和政治力最強,是事實上的兩岸關係裁決者,這「挑釁」當然由美國來定義;至於這「挑釁」的具體定義內容,就是「單方面改變現狀」,其界限在「法理臺獨」。美國顯然認定,只要臺灣不搞「法理臺獨」,就是沒有跨越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和中共「一個中國原則」的紅線,沒有「挑釁」中共,沒有「單方面改變現狀」。

放縱/不管「文化臺獨」

儘管如此,美國的兩岸政策是「抓大放小」的「粗線條」,留下很多可讓中共與臺灣各自去發揮的「空隙」餘地。比如,關於臺獨,美國的「不支持/反對」態度,便只到「法理臺獨」為止,其他形式的臺獨他不管,如「文化臺獨/去中國化」,在美國眼裡便屬於「言論/思想自由」。如果中共僅僅因「文化臺獨」就要武力教訓臺灣,這於美國便是「非和平手段」的「單方面改變現狀」,他就可能出手干預。

於是便形成臺海兩岸三方的當前局面,美國:只反「法理臺獨」,不管「文化臺獨」;臺獨陣營:暫避「法理臺獨」,大搞「文化臺獨」;中共:「法理臺獨」與「文化臺獨」都不接受,但因忌憚美國的可能干預,對民進黨不論執政在野如火如荼推進了幾十年的「文化臺獨/去中國化」恨得牙癢卻無法制止。

不必責怪美國對臺灣的「文化臺獨」熟視無睹。這不僅是出於他「粗線條」的兩岸政策,管不了那麼多,更是基於其「自由開放」的民主信念,因此,在其官方政策的角度,他對中共「利用民主侵蝕民主」,深度滲透操控臺灣,也基本上「熟視無睹」,很公平。其實,他在自己的國土上都對中共「自由開放」、國門洞開,對中共的肆意滲透「熟視無睹」了二十來年;而臺灣自己,不管是國民黨執政還是民進黨執政,至今為止,哪屆政府不和美國一樣「自由開放」,對「文化臺獨」和「文化統一」都「國門洞開」,任其「自由競爭」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