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國軍境外作戰─比仁安羌更早更激烈的「同古之戰」

2019-05-05 07:10

? 人氣

附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註一):日本侵緬初期,主要目的是切斷中國通道,消滅英軍並趁機鼓動緬甸人民獨立。

參見──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聯經出版),p85。

(註二):根據戰後所揭露的一份英國政府整理的備忘錄指出,當時英國相當害怕中國勢力會藉助出兵緬甸而重新進入中南半島之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在這份文件中明白的指出,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進入緬北之後,曾在陶杲(Htawgaw)地區向當地的緬甸部落發佈政令,重新地方首長並執行徵兵令,雖然國民政府在緬北的短暫統治,因日軍隨後的反攻而被迫中止,然而中國部隊於1944年底再度反攻緬北,中國的軍、政影響力也再度重返該地區。此外,英軍曾在更南的八莫(Bhamo)地區與擅自入緬的中國游擊隊「不期而遇」。倫敦當局堅信,直到第二次界大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的部隊仍持續在緬北地區活動,這對英國恢復對緬甸的殖民統治,不啻是一大阻礙與威脅。

參見──周琇環、吳淑鳳、蕭李居周琇環、吳淑鳳、蕭李居周琇環、吳淑鳳、蕭李居《中國抗日戰爭史料新編》之【對外關係】(國史館),p86~87。

不過邱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則是將拒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的責任推給當時的英國印緬軍總司令韋維爾。但韋維爾在回信給邱吉爾的時候卻說--他早在1941年12月23日在昆明開會的時候就已經同意國軍的──第49師與第93師進入緬甸,但國軍遲遲未能開拔並非他的責任。韋維爾在信中也強調,其實開往緬甸的英(緬印)軍已經夠多了,中國軍隊只是預備隊而已。

參見──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三泰出版社),p151~152。

(註三)參見──黃道炫:《緬甸戰役蔣介石、 史迪威的失敗責任》(《抗日戰爭研究》2001 年第 2 期)。

(註四)參見──黃道炫:《緬甸戰役蔣介石、 史迪威的失敗責任》(《抗日戰爭研究》2001 年第 2 期)。

(註五):參見──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聯經出版),p90。

(註六):田立人先生,在《榮民文化網》發表的文章──《也談仁安羌大捷》指出──「緬甸英軍並非沒有作戰:第一次緬甸作戰,始於民國30年12月10日,至民國31年2月,英國緬甸軍(含印籍英軍、緬籍英軍)、已在毛淡棉、薩爾溫江、比林河,對攻向緬甸首府仰光的日軍層層阻擊,但於2月23日西湯河一戰後,英軍精銳盡失,仰光外圍戰失敗已定,英軍始決定放棄易攻難守之仰光。故等中國遠征軍獲准入緬保護滇緬公路時,通常看到的是一直處於「防禦、轉進、再防禦」中的英緬軍,以為英軍不願作戰。實則3月8日仰光淪陷後,英軍仍防衛緬南通往緬北的左河谷(伊洛瓦底江)、國軍遠征軍則防衛右河谷(西湯河),聯手阻止日軍北上攻佔曼德勒大平原。英軍更曾於3月底時為呼應國軍200師固守同古,在名將史林姆(W.J. Slim)督陣下,以機械化部隊反攻仰光,牽制日軍、緬甸叛軍(史稱「打擊軍攻勢」),斃傷敵軍約500人,但不幸中英兩軍仍反擊失敗,只好各自放棄同古、普羅美要城。此後中英兩軍皆是節節防禦,只是英緬軍戰力枯竭較國軍為快,因此有仁安羌解圍戰鬥之發生。」。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