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國軍境外作戰─比仁安羌更早更激烈的「同古之戰」

2019-05-05 07:10

? 人氣

民國三十一年春,率師遠征緬甸,戰同古,拔棠吉,威服日寇,揚威異域。將軍殉國時年三十有八,政府爲褒揚忠烈,特優頒卹典,矜式群倫。(註十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早在第200師於3月底退出同古後,平滿納就成了盟軍抵抗日軍北犯的戰略要衝。杜聿明因此制定了「平滿納作戰計畫」,國軍計畫由第五軍主力將日軍主力──第55師團吸引至平滿納附近山地。爾後,駐守緬東之第六軍(面對日軍第18師團)、西路之英軍向平滿納靠近,形成口袋合圍態勢,一舉集殲日軍主力,進而收復同古、乃至仰光,計畫明確應在4月 15日前結束作戰。其中負責欺敵與吸引日軍的是由廖耀湘率領新22師,他們利用斯瓦至平滿納多為隘路的地理條件,各部交替掩護,經過兩週不斷的戰鬥,逐步的將日軍主力逐步吸引到第五軍主力在平滿納的口袋設伏區。但負責掩護中國遠征軍右翼,駐防於伊洛瓦底江一帶──即阿藍廟、瑪格威、仁安羌等地的英、緬軍則早已喪失鬥志,4月17日,只跟日軍第33師團一接觸就潰散而後撤,再加上原有駐於曼德勒的預備隊──新38師兩個團被史迪威給調至仁安羌(「仁安羌」在緬甸語為:油河之意,當地有中南半島最大的油田,又翻譯成:「燕南揚」)解救被圍的英軍,只剩114團留駐曼德勒,在沒有足夠兵力可以填補缺口的情況下,使得平滿納地區中國遠征軍的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同樣的負責左翼的暫編第55師因防線過長──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置在毛奇、保拉克、南帕、羅衣考、棠吉、他希、黑河等地──而遭日軍第56師團衝散,如此一來,在中路平滿納準備會戰的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不僅左、右兩翼都處於沒有掩護,還有被敵人截斷後路、包圍殲滅的危險。最後羅卓英只能在4月18日淩晨,正式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4月20日,平滿納陷落(註十五)。由於遠征軍在緬甸的防線長達1,500多公里,再加上英國人不斷的放棄戰場逃跑,顧此失彼的結果就使得遠征軍一再遭到日軍的分割包圍而損兵折將。之後雖然劉放吾將軍(1898~1994;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所轄的第113團800多人的兵力,外加英軍第一軍團長史林姆將軍(Lt-Gen.W.J.Slim)所撥派的一個重砲及12輛輕戰車,奉史迪威之命在仁安羌,打敗擁有3,000名兵力的日軍第第33師團第214聯隊混合部隊(外加砲兵第3大隊、一個工兵小隊和衛生隊等等少量輔助部隊),首創中國遠征軍在境外的首勝--「仁安羌大捷(Battle of Yenangyaung)」。不但收復當地油田,也拯救了英、緬混合第1師與裝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日軍紀錄為4,000多人)、1,000多匹馬與300多輛車以及500多名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傳教士與新聞記者。只是仁安羌戰役雖暫時遲滯了日軍在西線的攻勢,但對於整個戰局已無關緊要(註十六)。因為這個時候日軍第56師團已經繞過東枝(Taunggyi,撣邦首府),迂迴奔襲近千里,在4月24日奇襲進佔臘戌,切斷了國軍的補給線,最後導致緬甸戰局全面崩潰。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因為史迪威的不當指揮與自私自大的英國不斷的敗退與棄守,再加上緬甸人民對於英國人統治的反抗(註十七),第一批遠征軍失敗的命運從入緬支援作戰之初就已經註定了。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