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專文:印度萬花筒

2016-05-28 06:41

? 人氣

次日清晨再去恆河,注意到有不少路邊攤販在賣一截一截的小樹枝,原來是他們用來作牙刷的「齒木」;還有最受歡迎的塑料水桶——來一趟瓦納那西不容易,舀一桶恆河水帶回家鄉去,是再好也沒有的紀念品和伴手禮了。奶茶攤也火光熊熊,用一回即丟的小土杯碎片已經疊了一堆。回來走小巷訪茶,只堪容兩人擦肩而過的巷子裡堵著一頭瘦伶伶的聖牛——怎麼辦?從牠前面擠過去還是後面?兩頭都有某種危險的可能,令我頗猶豫了一陣,最後還是屏住呼吸從後面火速穿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樣的恆河畔,清晨時分跟夜晚載歌載舞的熱鬧狂歡氣氛完全不同,大概是因為那些安靜而虔誠的朝聖者吧——清晨來沐浴的朝聖者,男人多半半裸,有的甚至全裸、遍身塗了白粉的,就是耆那教苦修者;女人當然還是穿著紗麗,沒有露體的。他們大半身站在水裡,潑水洗頭臉上身,然後蹲下去浸泡全身,有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浸水,原來除了自己沐浴在恆河水中,每次浸水是代沒有能來的親友祈福。不遠處三個胖太太穿著顏色鮮艷的紗麗(紗麗幾乎沒有顏色不鮮艷的),手拉手,笑嘻嘻,動作整齊一致的蹲下站起、站起蹲下,一次又一次……她們的親友真多啊!

從船上看水畔的火光,就知道那裡有一場葬禮在舉行:在幾處特定的臨水台階上,幾個人抬著鮮花掩蓋的、裹了白布的遺體擔架,在恆河水裡浸了浸,將上面的鮮花取下,隨即抬去近旁的空地上焚化。骨灰就順手灑到恆河裡。他們相信,這樣逝者的靈魂就可以升天了。

我想到盛在那些塑料水桶裡作為伴手禮的恆河水,裡面的成分真是複雜到不可言說……但「聖潔」的意義是絕對不能從世俗的表象來計較的。也許恆河偉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如此兼容並蓄吧。

瓦納那西近旁有鹿野苑(Sarnath),是釋迦牟尼成佛後第一次講經的聖地。公元四到六世紀笈多王朝時代,鹿野苑是當時印度宗教與文化中心,玄奘法師目睹過這裡的繁榮盛況。而今在這佛教的發祥地,印度佛教徒卻只剩下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了。昔日的建築都不存在了,遺址已成廢墟,供人憑弔,但維持得非常整潔。除了少數遊客,還是有不少前來朝聖的佛教徒,看來都來自東南亞佛教國家,圍坐讀經唸誦。

鹿也是有的,在炎熱的園子裡懶洋洋的踱步。近旁有婦人賣給我餵鹿的胡蘿蔔,可是鹿兒對那些乾癟的胡蘿蔔條興趣不大,愛理不理的;比起奈良東大寺會向遊客點頭鞠躬的馴鹿,這兒的鹿矜持多了。

鹿野苑裡的「園丁」。(印刻提供)
鹿野苑裡的「園丁」。(印刻提供)

卡朱拉侯的性愛神廟

絡繹不絕到卡朱拉侯(Khajuraho,我們的戲譯是「卡豬拉猴」) 的遊客們不為別的,都是衝著那有名的sex temples——性愛神廟的浮雕去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