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專文:印度萬花筒

2016-05-28 06:41

? 人氣

印度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和耐心。(取自維基百科,Muhammad Mahdi Karim攝)
印度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和耐心。(取自維基百科,Muhammad Mahdi Karim攝)

「印度治好了我的憂鬱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三人一團,到每個地方都有旅行社安排好的車、司機和導遊,所以沒有什麼機會遇到其他遊客,尤其是同胞。只有從卡朱拉侯出來,乘車走小公路的途中,在一處英國殖民地時代的莊園午餐,那裡除了大餐廳還有室外喝茶的草坪、景觀甚佳的天台,用來作為旅遊團的歇腳處,才有機會遇見其他團和幾位說華語的同胞。

其中一位來自中國西南的中年女士,像是他鄉遇故知般的跟我聊上了。她告訴我:丈夫要跟她離婚,她因此患上了憂鬱症,決定出來旅行散心。自從來到印度,看見這許多的人過的是難以想像的貧窮日子,相比之下覺得自己婚姻不如意實在沒什麼大不了。她說:「妳看,我現在在笑,來印度之前有很長久的時間我已經不會笑了。印度治好了我的憂鬱症!」

我想到近幾十年來,西方人到東方探索哲學、宗教和性靈,到印度尋找人生的真諦,文學和電影不乏這類題材,不過都不及這位女士如此直截了當。作為百年殖民主的英國人,對印度情意結最難解,多少文學作品描述這顆「皇冠上的寶石」, 即使到今天仍然不能忘情,只是少了些那份居高臨下的殖民優越感吧。前年有一部極受歡迎的英國喜劇電影《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演的是幾個負擔不起退休後生計的英國老頭老太,決定搬去生活廉宜的印度居住,有限的老本夠他們在那裡度餘生。雖是喜劇,日暮途窮的大英帝國子民如此走完人生最後一段,還是未免淒涼。

當然,印度也在改變中,雖然步伐緩慢:十多年前來印度,齋蒲爾和德里之間的公路只有兩條線道,車輛隨心所欲靠左或靠右行駛,驚險的情狀讓我一路擔心無法活著回家。當時的公路上有從容漫步的大象、山羊、駱駝、孔雀、聖牛,路邊還有如假包換的眼鏡蛇;我一走近,地攤上的弄蛇人吹起長笛,蛇就從竹簍裡探起頭來。現在這條公路擴大了,動物少見了,雖然車輛更形擁擠,至少大貨車沒有衝著我迎面而來。觀光點果然還有蛇攤,攤主懶洋洋吹起幾個音,我走過去一看,竹簍裡文風不動的立著一條——塑料假蛇!

 

錫克廟

我們對印度人中那些包著頭巾的錫克人(Sikhs)很有興趣,在德里就專程參觀了錫克廟。其實所謂錫克人並非一個人種,而是指錫克教的信徒。在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錫克教徒只有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都不到,可是政府官員裡的比例竟高達五分之一;現在的總理辛格就是錫克人,Singh是錫克男性通用的姓。

記得從前上海人叫印度人「紅頭阿三」,這當然是帶有歧視意味的稱呼,而這「紅頭」的由來就是錫克人頭上包的頭巾,錫克男人不得剪髮剃鬚,頭髮一定要用長巾纏包起來。那時許多錫克人在上海租界做保安或門房的工作,中國人便以為印度人全都是這個打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