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刻下歷史年輪的年輕書店,能做很多事:《書店旅圖》選摘(3)

2019-05-06 05:10

? 人氣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還來不及刻下歷史年輪的年輕書店。(聯經提供)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還來不及刻下歷史年輪的年輕書店。(聯經提供)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書的花園,形形色色故事的花朵在這裡盛放,渴望講述和聆聽的人們聚集於此。有人把這裡比作古希臘城邦的廣場─阿果拉。當年希臘市民聚集在阿果拉談天論道,他們創造了研討、辯論等形式。人類偉大的思想和理論正是透過這一形式而誕生。沙特說過:人類透過對話發現並創造自我和世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4年9月,獨立書店麥克納利.傑克森在曼哈頓的蘇活(SOHO)區正式開幕。這是一間還來不及刻下歷史年輪的年輕書店,但是令紐約知識分子以及無數愛書人傾心的事,卻常常在這裡發生。《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對它關注有加,出版社把它當作書籍與讀者相遇的重要場所。創業僅十幾年的書店,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書店的創辦人、加拿大出生的莎拉.麥克納利確信:小型書店有其重要使命。網路書店亞馬遜或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這些大型書店無法做到的事,小型書店能做到。

根據美國書商協會統計,從1990年至2000年之間,共有4000多間獨立書店關閉。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在2004年開幕,正是破產潮席捲美國書店業的一年。僅這一年,就有上千間獨立書店關門歇業。在這種大環境下開業,他本人也覺得自己有些瘋狂,出版界和同行更是對此表示驚訝。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一景。(聯經提供)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一景。(聯經提供)

「在亞馬遜,您無法享受購物,也不可能獲得社會體驗。」

她的父母在加拿大就是經營大型書店。她從小在書堆裡長大,天生就與書籍很親近。1999年她大學畢業,從加拿大來到紐約,在出版社當編輯。幾年後,她去非洲旅行了9個月,在坦尚尼亞、辛巴威、莫三比克漫無目的行走,到達馬拉威的奇茲姆盧島後,開始思索今後的人生旅程。她決定,不管大環境如何,也要開一間書店,哪怕是失敗。

「我們書店也上架媒體報導、讀者耳熟能詳的書。但是我們同樣重視被媒體冷落的書。我希望建立我們書店獨有的書世界。」「我們關注的主題是『世界』,而不僅僅是美國。」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有很多在巴諾書店等大型書店內看不到的圖書。非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與義大利、俄羅斯和亞洲作家的作品十分豐富。讀者也很容易在店內發現德國專區、奧地利專區、中東專區。以色列和波斯作家作品也放在非常醒目的位置。書店目前的藏書量在6萬本以上。其中7000本屬於「世界文學」。文學一直是書店的重點,他們打算逐漸擴大「世界的人文學」主題。

書店面積約200坪,員工49人,其中約20人負責選書及進書。

「亞馬遜書店雖賣出大量圖書,但是亞馬遜的員工不會說:我喜歡這本書。他們只不過是日復一日進行重複性工作。把文化交給亞馬遜,您不覺得可怕嗎?」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書的花園,渴望講述和聆聽的人們聚集於此。(聯經提供)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書的花園,渴望講述和聆聽的人們聚集於此。(聯經提供)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則是「知識沙龍」,而且重點經營「世界文化」的概念。平均每週舉行6∼7次不同的主題活動,像是「世界文學之夜」、「詩歌之夜」等。書店還邀請國外作家前來演講,選擇討論特定人文書籍。許多愛書客到店參加這些活動後,逐漸變成「世界公民」。

2014年6月,莎拉.麥克納利邀請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與讀者見面,評論嘉賓是紐約大學教授、小說家查蒂.史密斯 。文學沙龍的參加人數通常都是3、40人,這天卻有100多人。

不僅有作家對談,讀者俱樂部、各種研究型沙龍也在書店一隅的咖啡區進行。「沙龍不收場地費,這算是我們獻給市民的禮物。」

有趣的是,莎拉.麥克納利對《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書評專欄抱持批判立場。「您不覺得媒體幾乎都淪為掮客了嗎?《紐約時報》的書評也乏善可陳。因為工作關係,我必須讀這些書評,但它們總是誇大其辭,不足為信。」

曼哈頓是文明的熱帶雨林,也是出版的熱帶雨林,無人能預知曼哈頓出版生態的變化走向。亞馬遜掌握了大約1/4的上市圖書命運。2011年,巨無霸級連鎖書商─疆界連鎖書店(Borders)垮掉了。2008年至2013年,紙本書整體銷量減少22%。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竟然在這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了。書店開業後的前5、6年,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然而從2010年起,基本銷售額保持在一年15%的成長率。創辦書店的資金是由祖父提供的,但做出品牌口碑靠的則是莎拉.麥克納利自己的努力。今天,她依然守在書店櫃檯旁。

「紙本書和其他對時尚很敏感的商品相比,有本質上的區別。」2014年,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的營業額達到550萬美元。此外在書店附近營業的一間藝術商店,年銷售額達到百萬美元。因此目前正打算在布魯克林再開一間分店。

書店創辦人,加拿大出生的莎拉.麥克納利(左)和書店內景。(聯經提供)
書店創辦人,加拿大出生的莎拉.麥克納利(左)和書店內景。(聯經提供)

書店剛開業的時候,這一帶還很冷清,現在相繼出現咖啡館,也有了餐館。知識學者和作家們頻頻出沒,愛書客紛至遝來,於是媒體報導: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紅了!一些投資公司主動找上門來,提議在這樣或那樣的地段開設書店。薩拉.麥克納利說:「眼花繚亂的真相,看上去十分吊詭。但我願意相信人的心性,心靈的美好!」、「談不上什麼經營訣竅,要歸功於書籍的力量。」

人們渴望閱讀,也同樣渴望寫作。在現今時代,作者即是讀者,而讀者也會是作者。閱讀和寫作的自由平等,正在得到實現。薩拉將人的這一深層願望融入書店業務,推出「義式咖啡印書機」(Espresso Book Machine)服務。

書店為顧客製作署名本人姓名的個人書籍。只要本人寫好內容,提供文字檔案,書店可在10分鐘內完成編排設計,印刷製作出少量書籍,再交付本人。另外一項業務是為客戶訂製「個人經典」。Google 資料庫裡有700萬部沒有著作權的書籍,誰都可以免費下載。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利用這個資源為顧客製作「個人專屬經典」,例如將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查理斯.達爾文的《物種源始》、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等文學作品做成一套「個人經典」。

在約翰尼斯.古騰堡鑄造出金屬活字之前,人們只能靠手抄來擁有屬於個人的經典。如今數位時代當道,一本「個人經典」就這樣輕鬆誕生了。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每年用「義式咖啡印書機」為顧客量身製作的個人經典,大約有700多套。

*作者金彥鎬,韓國資深出版人,1968年至1975年曾任《東亞日報》記者,之後在1976年創立「韓吉社」出版社。1998年發起韓國出版人會議,擔任第一及第二任會長。2005年開始參與「東亞出版人會議」,並於2008年至2011年擔任會長。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聯經出版),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