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少年吔瘋媽祖,為何廟會活動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潮流?

2019-04-24 17:00

? 人氣

媽祖遶境堪稱是台灣的宗教盛事之一,年年都吸引許多信眾和白沙屯媽祖一同徒步出發。(賴昱伸攝)

媽祖遶境堪稱是台灣的宗教盛事之一,年年都吸引許多信眾和白沙屯媽祖一同徒步出發。(賴昱伸攝)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媽祖要他出來為台灣人民做點事,不久旋即宣布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一時之間,「媽祖」似乎成為政壇關鍵字,不過「瘋媽祖」其實已經悄悄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明年也想要去參加媽祖進香!」原本人生跟廟會活動八竿子打不著的黃囿佑(化名),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並且開始積極詢問友人關於進香的相關事宜。

進香成為一生必須完成的大事

今年三十多歲、從事媒體業的黃囿佑說,他過去對於廟會活動相當陌生,對於民間信仰也僅止於逢年過節回到家鄉時,陪母親去拜拜。進香對他來說相當遙遠,好像是跟老一輩比較有關係。為何突然會對進香活動產生興趣呢?黃囿佑說,因為這幾年來媒體密集地報導各種廟會活動,加上身邊有不少年齡相近的友人紛紛參與進香,也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各種照片以及參加心得,讓他不禁覺得心癢癢的。

「參與遶境進香,好像是台灣人一生必須完成的一件大事。」黃囿佑說。

黃囿佑並不是一個特例。只要有留意廟會活動就不難發現到,近年來不管是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北港迎媽祖、東港及小琉球迎王、鹽水蜂炮、內湖及社子夜弄土地公、艋舺青山王遶境……,各種廟會活動,不管參與者或旁觀者,都擺脫過去阿公、阿嬤才參加廟會的印象,愈來愈多像他這樣二、三十歲世代的人投入廟會活動。

在大甲媽祖的進香路上,有幾位大學應屆畢業生一起來走一趟,當做給自己的畢業禮物,也祈求媽祖保佑自己畢業後工作或升學都能順利;在白沙屯媽祖的進香路上,有年輕情侶牽著手一起走,背上掛著的紙板寫著「走好走滿,就可以結婚了」;在艋舺青山王遶境的現場,年輕的教授帶著一群大學與碩士生,津津有味地看著駕前八將開面(畫臉);每年元宵節,總有年輕人呼朋引伴去內湖或社子看炸土地公,還開心地貼上臉書或Instagram分享。

這股年輕人參與廟會活動的風潮看似這幾年才崛起,不過對於台灣傳統民俗及文化研究頗專精的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指出,其實這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慢慢累積出來的風氣。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投入廟會活動。(賴昱伸攝)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投入廟會活動。(賴昱伸攝)

體驗現代社會少見的人情味

林茂賢說,大約在二十多年前開始,他就讓他的學生跟著大甲媽祖走新港進香的路,一開始是鼓勵性質,後來變成修他的課重要分數來源。他估計,包括在校或已畢業的學生,每年平均會有約有一五○○名他的學生跟著大甲媽祖踏上進香之路。

「我不是要他們體驗媽祖的靈驗,而是要他們體驗人。」林茂賢說,沿途遇到的信徒、一起走的進香客,還有濃濃的人情味,都是進香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希望學生能夠透過一趟進香路,親身體驗這項台灣的傳統文化。

感動人的是沿途信眾們的虔誠與熱情。不論路途多遠,許多香客們堅持亦步亦趨跟著媽祖的大轎前進;累了、渴了,路邊總會有不認識的人,笑著遞上飲料、食物,招呼進香客們坐下來休息一下,或躺著睡一會再走;進香隊伍休息時,許多村落總動員,洗洗切切,煮出一道道佳餚,招待那些可能比自己村庄人口還多的進香客,讓他們吃飽了好繼續跟著媽祖走下去。

跟著媽祖走的時候,也不太需要擔心自己跟不上隊伍。每次的進香總會有人開著貨車,沿途「撿」那些走不動、落後的進香客。即便是錯過香客車,只要招手,一定會有私家車、機車願意載你趕上進香的隊伍。

這樣的人情味在現代的工商社會,尤其是都市裡,很難見到。

林茂賢說,大部分學生回來之後都覺得很感動,很多人走著走著就上癮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參與進香的風氣在同儕間慢慢擴散開來,成為一種流行。

「二十年前,要是一個年輕人說要去進香,大家可能覺得你怪怪的,但現在,參加進香對於年輕人來講,是一件很時尚、潮流的事情。」林茂賢說。

林茂賢的學生王君嶧就是這樣一個「走上癮」的年輕人。

從被逼進香到成為專業解說

王君嶧回憶,她第一次的進香就是在就讀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時,修了當時在靜宜大學任教的林茂賢的課,為了課程分數而走上大甲媽祖進香路。「我那時候是為了分數,算是被逼的。」王君嶧笑著說。想不到走著走著,就走出興趣了。

王君嶧說,儘管廟會活動在她生活中算是常見,但在熱鬧與喧譁背後,很多微妙的文化元素與意涵,都是在進香路上一點一滴學來的。不在那樣的脈絡與情境之中,還頗難以領會這些文化意涵。

當初被「逼」去進香的王君嶧,如今不但是負責記錄進香文化的白沙屯拱天宮文化組重要成員,三立電視《寶島神很大》節目在進行白沙屯媽祖進香直播時,王君嶧連續兩年受邀上節目為觀眾解說白沙屯進香的「鋩鋩角角」(台語「小細節」)。

劇場工作者尋找與土地的連結

林茂賢也說,對年輕人來講,廟會活動除了「潮」以外,也是他們與傳統文化連結的方式。隻身在台北工作的張玟寧(化名)就是一個例子。

張玟寧小時候經常跟家人參與村裡的廟會活動。長大出外讀書、工作之後,卻慢慢與那種文化疏遠了。直到偶然有機會參加馬祖元宵節的「擺暝」祭典,突然又「再發現」了兒時的記憶與曾經熟悉的文化。之後她陸續參加諸如大稻埕迎城隍、農曆七月放水燈、小琉球迎王等廟會活動。

其實在剛解嚴之後,當許多台灣人回過頭來尋找自己的本土文化時,就有一群年輕人透過參與進香來找回與土地的連結。

擔任過白沙屯拱天宮進香文化年刊《白沙屯媽》編輯的劉美妤表示,一九九○年代,許多台灣劇場工作者都有一種焦慮,不知道怎麼樣把習自西方的劇場,轉變為台灣在地藝術。當時包括創辦金枝演社、後來也演出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裡苦行僧角色的王榮裕,還有創辦梵體劇場的舞譜大師吳文翠等一批劇場工作者,開始跟著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從中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土地。

王榮裕至今仍不時出沒在白沙屯,吳文翠則連續二十九年跟著媽祖進香。而由他們開啟年輕人參與進香的濫觴,至今仍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劇場工作者,跟隨著前輩步伐,踏上白沙屯媽祖進香之路。

新血不斷注入,傳承廟會文化

年輕人參與傳統廟會活動增加,其實也是台灣本土傳統文化復歸的一個過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廟會活動被貼上迷信、落後、浪費等負面標籤,加上威權時代執政者顧忌群眾集會,使得整整一代的台灣人漸漸疏離了廟會文化。從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開始,本土文化的浪潮,在語言、文學、歷史各方面席捲台灣,廟會文化也是其中之一。最早是一批年輕人有意識地追尋民間信仰文化,而後年輕人一波一波地被吸引進入,透過同溫層間口耳相傳、學校教育推波助瀾,同時引起大眾媒體的注意,終於讓廟會活動成為林茂賢口中年輕人的「時尚潮流」。

愈來愈多新血的加入,讓台灣廟會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帶來正向發展。(本文作者為前媒體工作者,熱愛民俗文化)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