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危機與軍人眷村:《聆聽時代的變奏》選摘(4)

2019-04-29 05:10

? 人氣

實踐學社與「白團」

傅秀松口中的「白團」,是指舊日本軍官團應聘為國共內戰後敗逃來臺的蔣介石軍(即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的軍事組織領導者。在傅秀松所藏、題為《白團團長.富田直亮將軍秘話》的文書中,記載了截至一九四九年所進用的人選,「第一次要員有十九名(包含一名海軍將校)同志結為血盟。」接著有如下敘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團長由岡村將軍深深信賴的富田直亮少將(終戰時任南支第二十三軍參謀長)擔任,稱為白團,富田少將化名為「白鴻亮」,故以第一個字簡稱,此亦有對抗「共產黨(紅軍)軍事組織領導者」之意。

岡村寧次受降後走出會場(右一),戰後他協助蔣介石成立「白團」。(中新網/華龍網)
岡村寧次(右一)戰後他協助蔣介石成立「白團」。(資料照,中新網/華龍網)

文中的「岡村將軍」就是原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白團團長.富田直亮將軍秘話》一書中,引述了小笠原清的文章〈援救蔣介石的日本將校團〉:蔣介石曾寫信給岡村寧次,希望得到舊日軍的「協助」,重建其撤退來臺灣的部隊,「這就是之後二十年白團活動的起點。」有關「白團」的研究,在名越二荒之助所編《臺灣與日本.交流秘話》(展轉社,一九九六年)一書中,收錄了齋藤五郎的〈長眠海明禪寺的白團團長.富田直亮將軍〉一文,其敘述與傅秀松所藏《白團團長.富田直亮將軍秘話》所述相同。

「白團」在臺灣的活動,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九年共有八十九名舊日本軍官參與其中。一九七五年傅秀松到輕井澤拜訪的篠田,就是她所說「在臺灣大概做了二十年的『白團』軍官」。

蔣介石身旁曾有位名為富田直亮(中文名為「白鴻亮」)的退役日本軍官,協助蔣介石擬定作戰計畫。(取自網路)
蔣介石身旁曾有位名為富田直亮(中文名為「白鴻亮」)的退役日本軍官,協助蔣介石擬定作戰計畫。(資料照,取自網路)

在《白團團長.富田直亮將軍秘話》中,引述了曹士澂上將的回憶:「自白團創設以來至結束,與該團關係非常深厚。」接著,對「白團」的活動內容有如下說明:

一、在臺北的大直營區設立圓山軍官訓練團,對一般的高、中、下階級進行短期訓練。

二、指定陸軍三十二師為實驗部隊,從白團選出十餘名教官,配署在三十二師下各團,透過與部隊共同生活,達成與圓山教育訓練一致的成果。

三、設立實踐學社(三軍聯合大學)。實踐學社的目的在於進行長期的軍事教育,並分為高級、中級兩班,教授戰史、軍事哲學等學術理論,同時教導實兵指揮與各種兵法演習、現地戰術及三軍聯合演習等。

四、設立動員幹部訓練班,召集各地的軍、公、民間各機關的幹部接受訓練,並製作各種動員法規與動員用的各類文書。

接著,本書以曹士澂上將的總結來彙整「白團」的功績:

首先,最重要的是,徹底的日式精神教育讓失敗的軍隊提昇了士氣。

因為不僅是失敗而又貧窮的軍隊,所以同樣貧窮的日本教育最有效。透過許多演習,增加了自信。

於是,接著也能登陸作戰。總統相當重視清楚、有效的演習,而白團的確可以支援這些要求。

由此可知,傅秀松的先生,也就是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孫海峰,在文書中所提的「實踐學社」、「陸軍步兵上校編譯官」之意涵就很清楚了。

傅秀松的先生孫海峰以陸軍參謀大學軍官的身分,參與蔣介石軍的高級軍事教育,與「白團」關係深厚。因此,傅秀松在「白團」軍官返日後數年的一九七五年,前往輕井澤拜訪熟識的日本軍官篠田正治。

附帶一提,上述《白團團長.富田直亮將軍秘話》中提到的曹士澂上將,曾經在昭和初期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所藏的《陸軍士官學校中華民國留學生名簿》之「第二十二期學生一二○名」、「昭和四年十月入學同六年七月畢業」中便有他的名字,上頭記載兵科為「步兵」,出生地為「江蘇省」的「上海法租界敏體蔭路一五○號」。

《聆聽時代的變奏》立體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聆聽時代的變奏》立體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作者大谷渡,為關西大學教授,專研日本近現代史。著有《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南方戰線的看護士》、《教派神道與近代日本》、《天理教的歷史性研究》、《北村兼子:熾烈的新聞記者》、《大阪河內的近代》等書。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聆聽時代的變奏: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遠足文化)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