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並非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錢的歷史》選摘 (1)

2016-05-29 05:10

? 人氣

這些金幣是1000年前法蒂瑪王朝的流通貨幣,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就萬萬不能。」(BBC中文網)

這些金幣是1000年前法蒂瑪王朝的流通貨幣,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就萬萬不能。」(BBC中文網)

為什麼我們會有錢?為什麼我們需要錢?
從貝殼到比特幣,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
華爾街金童帶你探索金錢的生命

余憶童稚時,不敢張目對日,不能明察秋毫。說來俗氣,在我依稀記憶可及的童年,先認識的除了家人、食物,好像就是「錢」。

那是一兩歲時,還是三四歲時,我記不太清楚,反正歲數又不是錢財,毋需錙銖比較。彼時家中寄寓工寮,晚上常見一群剛下工的勞動者拿出傢伙,開始玩起遊戲。我搬張小凳子坐在一旁觀戰。在眾聲喧嘩中,看到人們往砌好的城池中投擲紅紅綠綠的紙。每一陣子,就會有人塞張紙到我手中,說:「給你吃紅啦!」

全世界的小孩子,不論識不識字,快樂或悲慘,在很小的時候,就認得「錢」。有的從在柑仔店買柑仔糖,先認得錢「支付」的用途,有的從幫父母存紅包,先認得錢「儲蓄」的用途,也有像我在認得「東南西北中」幾個字的同時,先認得錢「遊戲」的用途。

我們都不需要太久,就發現除了最初的驚喜之外,錢還有多般功能。張大嬸教我:「有錢能使鬼推磨。」李大媽也說:「我家東西都是錢伯伯送的。」初出茅蘆的有志青年,最早發現錢的功能有其侷限性,告訴幼小的我:「金錢不是萬能。」然後在受盡挫折之後在我耳畔再補一句:「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

沒有錢真的萬萬不能嗎?我尋思良久。我們不但很早就認識錢,也知道錢的影響力很廣,踏遍世界各地,只要拿出當地的錢,甚至是美元,就能夠用錢換得一定價值的商品或服務。但是我們可能跟錢太熟悉了,於是不曾尋思過錢的身世、意義和價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行美元紙鈔(維基百科)
現行美元紙鈔(維基百科)

作者Kabir Sehgal,是我在摩根大通的前後期同事,身為投資銀行家,天南地北的飛是生活的日常,我當年趁機造訪大聯盟棒球場、NBA籃球場、歐洲的足球場,才華洋溢的作者,不但有金融專業,同時也多次贏得葛萊美奬,這樣一位橫空出世的怪才,則是趁著天涯行旅的機遇,遍尋耆老,追索錢的身世、錢的脈絡,甚至於錢的生態系。

這樣獨特的切入角度,造就了這本書的奇幻面貌,作者嫻熟經濟學及貨幣銀行學,但並没有使用艱澀的經濟理論闡述貨幣,而是透過自然界的共生關係出發,溯源錢的歷史、剖析交易的本質,從而援引賽局理論的囚犯困境,延伸出人類的合作與分工問題,緊接著奇峰突起,從理性預期引領讀者進入投資組合最適化,並從金融海嘯探討非理性的人類行為,帶領讀者進入全新的神經經濟學領域,流暢的推理底層,是堅實縝密的經濟理論基石。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穿梭古今美外,最後連外星人也登場現身說法。我絲毫不怕爆雷,因為誰能想像得到外星人跟錢有什麼關係?

經濟學原本是解釋經濟活動的語言,然而我們在學習經濟學的漫漫坎坷路途上,才發現大部分的經濟學課本,其實用的是詰屈聱牙的文言文,難怪學習之旅事倍功半。上過經濟學最基礎課程的人,所謂生產四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精神。但是如果你我詢問任何經濟學高分過關,但是已經四五年沒碰教科書,還是回答得七零八落。不過,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是以投顧老師的語言來記得這件事,我們會記得:「偷搶拐騙不算,合法的賺錢方式有以下四種:憑自己的勞力賺錢、靠土地賺錢、用錢滾錢,還有讓別人替自己賺錢。」投顧老師用淺白的說法,讓大眾輕易入門、永誌不忘,更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這本書的作者,就有這樣的本事,深入淺出,攫得讀者的心,無怪乎書籍一出版就榮登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的銷售冠軍。

書中最令我咀嚼再三的,是錢幣也可以是象徵性的藝術,在電影《Dear John》中混鑄幣就成為了重要的配角,每個硬幣的符號表徵意義不盡相同,稀有性造就其不凡。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幾年後金錢會以什麼模樣存在,是否交易的目的消失,還是能以另一種蒐藏的形式流傳下去。

會有這樣的懷想,是因為許多人都體認到,在全世界吶喊「去現金化」的浪潮下,金錢未來未必仍以傳統的紙鈔、硬幣形式存在,可能只是一串數字。此外,數位貨幣自比特幣(Bitcoin)開始,區塊鏈(BlockChain)的破壞式創新,預起將徹底改變金融業的基礎架構,由傳統的中心化,轉變為多中心化,到最後的去中心化,未來在物聯網及區塊鏈成熟後,可望發行電子貨幣,讓大至大企業、小至個人戶皆可透過帳聯網完成所有交易。未來的金錢也許是一串的數字,也許是一串的二進位碼,也許是我們現在根本想像不到的一種全新型態。

乘載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鏈可以成為全球文明歷史記憶的雲端備援網絡.
乘載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鏈可以成為全球文明歷史記憶的雲端備援網絡.

所以「沒有錢萬萬不能。」這句話還算話嗎。你指的如果是錢的「現金」意涵,這句話可能要改。我們可以沒有「現金」。但是如果指的是流動資産如存款帳戶,在可預見的未來,「錢」當然還在,但是風貌已經大異其趣。

是怎麼樣的面貌?讓我們翻開扉頁,錢來也,錢攏來了。看看「錢」從過去到現在的面貌轉化,或許可以揣想「錢」從現在到未來的可能變化。終於,談起錢,不再俗氣,感覺有點學問,非常有趣。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的《錢的歷史》,作者劉奕成為中國信託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本書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職紐約市J.P.摩根公司,擔任新興市場證券部副總裁,也是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他曾經效力某位總統參選人,負責撰寫演講稿,是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他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也曾獲拉丁葛萊美獎提名的製作人,曾以爵士樂貝斯手身分與葛萊美音樂獎得主同台演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