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恩格觀點:駁斥蔡正元關於希特勒之論點

2019-04-18 06:40

? 人氣

法國巴黎聖母院15日遭遇大火,法國民眾守夜祈禱。(AP)

法國巴黎聖母院15日遭遇大火,法國民眾守夜祈禱。(AP)

星期一爆發的聖母院大火,是件震驚全世界的文化浩劫,對法國人民而言尤其倍感傷痛。畢竟聖母院是排在艾菲爾鐵塔之後,巴黎最受全球觀光客歡迎的旅遊景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在台灣,卻有前立法委員蔡正元先生發言,痛批法國馬克宏政府救災反應慢半拍,主要原因是中華民國同時擁有總統與行政院長的制度,常常被拿來與同樣擁有總統與總理的法國半總統制度來做比較。至少在台北與巴黎,這套制度只讓中央政府對警消擁有直接的動員能力。

在巴黎,警察與消防隊由法國內政部下轄的巴黎警察總局領導。法國的消防員並非文職人員管轄的民防單位,而是直接隸屬軍方的工兵部隊,並且由陸軍將領統籌指揮。巴黎警察總局的位於塞納河西岱島上,好巧不巧的與聖母院位於同一個地區。

既然指揮巴黎警消的內政部屬於法國中央政府單位,那麼要求身為總統的馬克宏為聖母院事件負責,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巴黎的情況,確實是與世界上大多數由市長直接負責的大都會不太一樣。批評法國消防局反應慢半拍的,也不是只有蔡正元委員一人。

來自全世界的輿論,都質疑為什麼法國消防人員不運用包括飛機在內的手段去緊急滅火。法國政府對此迅速做出反應,在網路上表示已經動員一切手段挽救古蹟,但聖母院結構老舊,運用飛機可能導致整個建築物本體崩塌。所以現在批評巴黎消防員是否公平,評論馬克宏總統的表現是否稱職,或許還言之過早。

但是蔡正元關於1940年德軍入侵法國時,所謂希特勒比馬克宏更保護古蹟的言論,則更值得在這裡商榷。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展開對法國的侵略,並以秋風掃落葉之姿擊敗了英法聯軍,迫使法國政府在6月10日宣告巴黎「不設防」。

這個決定,就是為了防止聖母院與艾菲爾鐵塔在巷戰中付之一炬。於是德軍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於6月14日和平進入巴黎。希特勒更在23日親自造訪巴黎,進行長達三個小時的訪問。這是希特勒執政12年內,少數幾次造訪他國的紀錄。

1944年6月6日,盟軍於法國諾曼第登陸,開啟了對西歐戰場反攻的第一槍。原本美英盟軍打算繞過巴黎,以降低這座歷史古城在戰火中被摧毀的風險。同時英美盟軍也沒有足夠的糧食,在收復巴黎之後立即分發給法國首都的民眾食用。

然而法國內部的抵抗運動,對英美盟軍繞過巴黎的反攻路線存有不同分期。支持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響應盟軍號召,認為保持歷史遺產比武力奪回首都更為重要。法國的共產黨人則從在戰後建立紅色政權的角度出發,恐懼西方盟國先行收復巴黎,主張發起大規模武裝暴動。

他們先策劃巴黎市內的警察宣布罷工,接著於8月19日攻擊駐紮巴黎的德軍。時任德軍巴黎防衛司令官的柯爾提茲(Dietrich von Choltitz),則接獲希特勒的命令,要在盟軍攻勢逼近前焚毀巴黎。可柯爾提茲為巴黎的美麗所著迷,不願意燒毀這座城市。

相反的,他接受來自「自由法國」的建議,在8月25日帶領手下17,000名德軍向首先攻入巴黎的自由法軍第2裝甲師師長雷克勒投降。他的這個舉動不只維護了聖母院與艾菲爾鐵塔等古蹟,還保住了成千上萬巴黎民眾的生命。在柯爾提茲決定解除武裝的同時,希特勒還透過電話不斷追問「巴黎焚毀了沒有?」

這段關於德軍首將抗拒希特勒命令,並且沒有讓共黨份子稱心如意焚毀巴黎的歷史,在1966年被拍成了電影。柯爾提茲將軍也因此,從侵略者搖身一變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想瞭解這段歷史的國人,可以找尋《巴黎戰火》(Is Paris Burning)這部電影看看。

可見希特勒在文化古蹟保存的努力上,與蔡正元委員的發言存在相當大的出入,故以此文以正視聽。本文作者之一方恩格先生,為台北猶太協會的創會理事長。對於台灣藍綠政治人物,動不動就拿希特勒與時下政治人物進行對比,感覺不恰當也令納粹受害者後代難以接受。

此次蔡正元委員拿希特勒與處理聖母院大火的馬克宏相提並論,也同樣是不適合的,而且嚴重曲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期待未來台灣政治人物評價二戰相關歷史事件,尤其事涉納粹德國與日本軍國主義的時候都能夠格外謹慎發言。

*作者方恩格為台北猶太協會創會理事長,也是目前定居台灣的國際趨勢專家。共同作者許劍虹為航空軍事研究者,專研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美關係發展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