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聯發科與蘋果這樣算是打了新政府一耳光嗎?

2016-05-14 12:26

? 人氣

這2天聯發科與蘋果在中國的投資,算不算對新政府打一耳光?

這2天聯發科與蘋果在中國的投資,算不算對新政府打一耳光?

對即將上任、要把企業投資合作及出口市場轉向「新南向」的新政府而言,這兩天聯發科與美國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合作案,是不是算是隱約的打了新政府一耳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20之後新政府的經貿政策,將力抗中國的磁吸效應,把目標轉向東南亞、南亞地區,已是確定的政策方向,總統府內甚至新成立一個「新南向辦公室」,由黃志芳擔任主任。

民進黨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的原因,政治上的因素當然是預見兩岸關係可能的變化同時希望拉開兩岸距離,減少對中國的政治與經貿依賴度;經濟上最重要理由則是中國經濟走緩,難再現過去高成長,相較之下東南亞與南亞大陸正要起飛,因此新南向可引導企業轉向,降低集中在中國市場的風險。

不過,顯然企業看到的前景未必如此。蘋果以10億美元投資中國叫車服務公司滴滴,這是蘋果首筆的中國投資,也是滴滴取得金額最高的單一投資。聯發科則是與中國大陸四維圖新科技簽訂策略合作與框架協議,四維圖新將以6億美元收購聯發科在中國的子公司傑發,同時以不超過1億美元與四維圖新策略結盟。

雖然方式不同,但共同的言語是:這些大廠顯然仍未看衰中國市場,因此以各種方式加深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

以蘋果而言,這個投資案算是一石多鳥。滴滴在中國400餘座城市為近3億用戶提供一站式移動出行服務,日完成訂單突破1100萬。憑藉覆蓋1400多萬名車主與司機的服務網絡,滴滴號稱已擁有中國87%以上的網約專車市場,在網約出租車市場更是占9成以上。

蘋果已投入研發「蘋果車」,而且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型車廠與科技巨擘全部投入無人車研發,未來類似UBER、滴滴這種叫車服務,又將是無人駕駛車的大客戶。蘋果投資滴滴,短期可協助在中國推動其支付服務APPLE PAY,長期則可在未來取得中國市場,又打擊正與滴滴在中國市場爭霸的UBER─UBER已投入無人車研發,是未來蘋果車可能的競爭對手。

此外,因蘋果的電影與電子書服務日前被中國政府下架,蘋果執行長庫克近日傳將赴北京「疏通」,這10億美元的投資可視為表達心意的「買路錢」。而投資滴滴,亦可以拉近與滴滴另外2大股東騰訊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關係。

至於聯發科賣掉傑發,短期利益當然是獲利的挹注,現在全球所有要賣公司的人都希望買主是中國人,因為他們永遠出價最高。但更重要的是中長期,真正的重點在聯發科要以「不超過1億美元」,採投資或合資方式與四維圖新合作,切入車用電子與車聯網。而且,這一步,其實是大幅拉近聯發科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關係,血中慢慢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後,未來即使兩岸關係有變,聯發科亦可行走中國市場,不致於受排擠。

選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是否開始IC設計(其實就是指聯發科)赴中國投資、或讓中資參股,新政府看起來是不會放行,但透過賣傑發及與四維圖新的合作,加上那句「並無審核的需求」,聯發科算是拐個彎避開新政府的限制。

但不論所圖為何,共同的語言是都仍看好中國市場─即使有「權威人士」說未來中國「經濟呈L型」仍一樣。

台灣出口有近四成在中國,出口依賴度過高,要分散經貿風險、投資與出口避免過份集中特定國家,當然可為之;但分散是藉著發展開拓新市場來分散風險,不是先關閉、限制原來最重要、最大的市場。操作不當可能兩頭空,這也是行政院長張善政的憂心,因為「南向政策不是overnight(一夜)就可趕過大陸,若一廂情願,將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

20年前,李登輝政府先啟動南向政策,接著祭出「戒急用忍」,其背後的思維也是當時流行的「中國經濟崩潰論」,結果台灣錯失中國持續兩位數成長、實現量體增長的黃金時代。現在如果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危機四伏而再限制兩岸經貿,則可能錯失中國經濟體質轉型的商機。

新政府未來可以力推新南向政策,企業買單與否,則要看政府是否能向當地政府爭取到更好的經貿投資條件,及亞洲整體經濟情勢變化而定;不過,對兩岸經貿與投資,則不應亦不宜以行政手段限制、干擾迫其快速走緩冷凍,因為其帶來的的短期與中長期經濟衝擊恐怕難以承受。看看聯發科與蘋果最新的投資行為,顯然企業仍未看衰中國經濟未來,尚未到要「遠離中國」的時候,新政府讀出這個訊息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