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沒有你想像的可怕」面對人生終站,怎麼跟死亡坦誠對話?

2019-04-11 19:00

? 人氣

在中國,雖然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仍然佔少數,但似乎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理解和接受這一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過多的醫療介入不但無法令病人起死回生,同時還讓家屬經歷一系列心理和情感折磨,甚至賣房子賣車,傾家蕩產,最後仍然人去財空,受盡苦難。

人生憾事

一位臨終老人對護士說,「生命太短暫,一定要做自己希望做的事,做使自己開心的事」。

護士說,人們臨終前關於人生「後悔」之事談得最多的是退休一事。

「人們辛苦地工作,好不容易盼到了退休卻發現身體不好了,不能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芬蘭自然風光
許多人希望退休後幹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去旅遊,欣賞大自然。

諾貝爾獎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的一篇研究論文,談及退休年齡與壽命之間的關係,引發熱議。論文中曾提到,一個人55歲之後,每工作一年,平均壽命就會減少兩年。

至於這種說法是否科學,是否太絶對,無從考證。因為畢竟每個人情況不同。壽命長短與退休年齡是否成正比,也不能一概而論。

但它所傳達的信息是:如果有條件早退休,應該對人體健康和老年生活大有裨益。畢竟職場像「高壓鍋」,壓力大,更適合年輕人打拼。

退休後精神放鬆,可以任意支配自由時間,肯定不是壞事。

人到老年,關鍵是生活質量。聯合國幾年前就提出健康老年的理念,因為一旦人失去健康和獨立性,即使壽命再長可能也無法享受。

人類世世代代尋找生命的真諦,或許死亡正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正因為有一個終點,人們才會不懈努力在到達終點前完成自己人生目標。

沒有人知道是否真有「來世」。但至少我們要善待現世的每一天光陰,保持開放的心態。

與此同時,以下人們對死亡總結出的一些經典描述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和借鑒:

「我們知道,其實人活著,就是等待最後的死亡,但是結果,並不是活著的目的,我們最終在意的是過程,從生到死的距離,也許需要很長一段路,可是死亡,是永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因為我們會死很久很久。」

「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死亡時,我們已不存在了。」

「死亡,不過是從一個世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的一次旅行。」

「所有的恐懼都將隨著死亡消失,包括恐懼本身。」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