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百憂解之亂成箭靶,李伯璋想修法,業者擔心弄巧成拙

2019-04-12 18:00

? 人氣

健保署長李伯璋親自投書媒體,向大眾解釋藥價調整的機制。(黃天如攝)

健保署長李伯璋親自投書媒體,向大眾解釋藥價調整的機制。(黃天如攝)

百憂解和泰寧兩個原廠藥近期宣布退出台灣市場,引起醫界討論、媒體廣泛地報導。在「一顆藥竟比一顆糖便宜」的刻板印象下,調降健保藥價的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成為眾矢之的,國內學名藥廠則意外遭受流彈波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親上火線說明藥價調整機制

針對來自醫界及藥界的批評指教,健保署長李伯璋親上火線投書媒體,向社會大眾說明健保署藥價調整的機制,以及未來如何務實面對背後藥價差的真相。針對部分藥品核價過低「比一顆糖果還便宜」,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將著手修訂相關法規,適度調高現行價格下限,也會和藥界研商修訂「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 DET)的計算公式,讓藥界有合理生存空間,也藉此扶植本土製藥產業。

李伯璋的投書面面俱到,除說明健保署砍藥價的苦衷,也不得罪醫界、藥界。話雖如此,部分藥商及藥師對他未主動多加著墨學名藥的藥效仍略有微詞,且高度關注李伯璋「將著手修訂相關法規」的說法,是否意味著健保署會讓藥品步醫療器材之後,推動差額負擔,進而衝擊到國內學名藥廠的營運。

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是否相等?是國內醫界與藥界長久論戰的話題。儘管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東茂表示,目前國內尚有其他與百憂解相同成分的十二張學名藥藥品許可證藥品可供醫師處方使用,供應無虞,可照護保障國人用藥權益。但受到「便宜沒好藥」的刻板印象及部分醫師言論影響,許多消費者仍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根據《商業周刊》針對一八一位醫師及專家的調查顯示,有高達近九七%受訪者認為,近年病人用藥品質因健保砍藥價政策而下降,當中甚至有六一%的人認為,健保給付的藥品與醫材已到「不堪用」的程度,顯見不少醫師認為學名藥似乎比不過原廠藥。

「學名藥比不過原廠藥」缺乏實證

依照目前台灣健保架構,學名藥占將近七五%的藥品用量,但原廠藥卻拿走了七五%的健保藥價給付。而隨著藥品原料價格上漲,原廠退出台灣市場這個失衡結構的情況,應該會愈來愈嚴重。

一名學名藥業者忿忿不平地表示,一場百憂解之亂完全抹殺學名藥貢獻!台灣健保資源有限,如果沒有學名藥競爭,百憂解何以能由一錠四十九元逐年降低為二.○八元?藥價降低後,健保不僅可減少支出,還可運用有限資源引進更多新藥供民眾使用。醫生的話讓病人深信不疑卻缺乏實證,光憑醫師的感覺,對學名藥很不公平。

台灣已是「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及「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ICH)會員,藥品品質及藥效均符合世界標準,醫師與民眾理應充分信任,但實際狀況卻似乎不是如此。

「這裡面牽扯到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最後可能都被『療效』兩個字給簡化了!」一位藥品與醫療相關的業者無奈地表示。事實上,當一個醫生說「這顆學名藥」沒有原廠藥好時,並不表示所有相關的學名藥都沒有原廠藥好;反過來說,當「這顆學名藥」跟原廠藥藥效沒差時,也不表示相關學名藥都跟原廠藥一樣有效。

開放藥品差額給付,恐增患者負擔

該名業者說,雖然《醫療法》賦予地方政府核定醫療費用標準的權利,但從醫材差額負擔實施後的經驗來看,顯然政府沒有能力管理市場價格,而民眾也沒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徒增民眾的醫療負擔。同樣的醫材,原廠的成本可能只比國產高出二、三百元,但走自費市場,診所可能藉著原廠的名義,收取高達數千元甚至是近萬元的差價。而如果你是病患,你會不聽從醫生的建議嗎?

相較於很多人一生可能只使用一次或數次的醫材,很多藥品卻可能是天天吃、長期吃,甚至是一輩子吃。可想而知,倘若部分藥品開放差額負擔,勢必大幅增加有需求患者的經濟負擔。

「你不覺得每次遇到砍藥價的問題,都很少聽到院方或診所出來哇哇叫,有點怪怪的嗎?」一名藥師如此表示。

追根究柢,原因出在健保對醫師、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的診療費等相關給付偏低,醫院及診所為了生存,只好從藥價差下手。當健保署提高健保核定藥價的樓地板下限、藥費差額給付與提高部分負擔等問題調整遊戲規則時,院方自然另有一套生財之道,民眾未必受惠卻可能受苦!

在醫生、媒體與民眾對砍藥價一片撻伐聲中,健保署若要修改相關政策,恐得三思而後行,才不會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哲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