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選總統之外,韓國瑜對中華民國派的最佳解

2019-04-09 06:50

? 人氣

或有論者認為,在「馬習會」後,兩岸領導人已可在某種形式的對等條件下直接見面,「國共平臺」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但這樣的論點忽略了以下四種新情勢、新需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今(108)年1月2日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紀念談話,將「九二共識」的內涵限縮為「一個中國,兩岸共同謀求國家統一」,壓縮了「一中各表」的模糊空間,也將「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拿上檯面。在這樣的前提下,盼望中共會繼續默許「兩岸政府平起平坐」,恐怕不太現實。

(2).當習近平對臺更加強硬,臺灣主流民意對主權、民主、安全和尊嚴的四大堅持也更形堅定,縱使國民黨重返執政後想推動「X習會」,臺灣社會對形式和實質的對等也將更為堅持,這會壓縮我國政府的運籌空間,但「黨對黨平臺」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

(3).或許有人會說:那乾脆讓總統兼任黨魁,再用黨魁身份去見習近平不就得了?但「總統就是總統」,先不論我們難以接受代表中華民國的元首用此種方式自我降格,縱使換個身份,臺灣民眾對「平等、尊嚴」的要求也不會下降,因此總統很容易動輒得咎,更別說「換頂帽子」就以為中共會接受,未免不夠務實。

(4).再加上臺灣各縣市民眾對地方首長的執政品質更加要求,能夠穿梭兩岸,帶來更豐碩合作成果的地方首長,將會受到更多民意的支持。而具備地方首長身份的黨務高層,將可在兩岸各層次的溝通協調上,佔據「制高點」,發揮更高的「能動性」。

綜合上述,在國民黨內擁有最高民意支持度的地方首長韓國瑜,若能出任重返執政後的國民黨主席,對促進兩岸高層溝通、增進兩岸經貿合作、降低臺灣民意疑慮,都是利大於弊。而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將會是黨中央的堅實後盾與平衡力量,可以適時發揮「盾牌」、「煞車」和「油門」的角色。

韓國瑜(左)與劉結一(右)會面後,向媒體表示國父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高雄市政府提供)
韓國瑜(左)與劉結一(右)會面後,向媒體表示國父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高雄市政府提供)

5. 有助於交叉運用「政黨外交」及「城市外交」,拓展臺灣的國際空間:

我國國際處境特殊,在中共打壓下,我總統只能「過境」美國(根據美國內規,我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國防與外交兩部部長甚至不能訪問華府),無法訪問其他無邦交國家,也不能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非正式領袖高峰會(AELM)等重要區域組織或會議。這讓我國的外交空間高度受限。

或許有人會說,「部長外交」及「城市外交」可以發揮補充效果。沒錯,但這些都只能做到「補充」,而不是「替代」。因為在外交實務上,形式和層級的對等非常重要。一個光桿部長或縣市首長,所能夠見到的外國官員層級會受到限制,而許多國與國之間的重要交流合作,必須靠高層溝通去解決。這也是臺灣過去推動外交工作的困境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