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專欄:「臺灣最美的風景」或將隨風而逝

2016-05-09 06:30

? 人氣

台灣最美的風景終將隨風而逝?(高捷美麗島站─光之窮頂/作者提供)

台灣最美的風景終將隨風而逝?(高捷美麗島站─光之窮頂/作者提供)

「盼兩岸多傾聽:否則會出事!」

這是近日臺灣《風傳媒》一篇報導的標題,引用的是臺灣作家、卸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在其新書發佈會上講的話。顯然,這是龍應台對兩岸的一個警告,凸顯她對兩岸關係憂心忡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在我看來,其實,兩岸不是會不會出事的問題,早已經出事,而且是天大的事,此即三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此次學運無疑是臺灣社會積蓄已久的對臺灣愈演愈烈的「大陸化」不滿的總爆發,是對北京的總抗議,對兩岸關係包括國民黨兩岸政策的總抗議。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天然獨」從此登上了臺灣的政治舞臺,成為臺灣兩岸政策的根本制約力量。固然,由於形格勢禁,更由於前車之鑒,臺灣任何執政者都不可能像當年陳水扁走那麼遠,都不能不更務實、更理性。但民間政治生態的走向卻已經不可逆轉,令臺灣任何執政者都難以抗拒而往往進退失據。

出這麼大的事,既為北京始料不及,事後北京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可以應對。從前北京的對台工作,主要以臺灣的政客、政團和財團為對象。而只要屬於政客、政團和財團,無論統獨,無論藍綠,北京總有辦法,總能搞定,這已經形成套路,幾乎無往不勝。但現在不同了,根本制約臺灣兩岸政策的是臺灣的民間社會尤其是屬於「天然獨」的年輕一代,而這是沒辦法收買的,甚至,沒辦法對話,因為,連國民黨都沒辦法對話,遑論北京。他們根本就屬於兩個無法對接的話語系統,甚至,根本就屬於兩個不同的人類。

太陽花學運(吳逸驊攝)
太陽花學運(吳逸驊攝)

但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兩岸民間關係同步逆轉。即臺灣愈演愈烈的「大陸化」不僅加劇臺灣民眾對大陸體制的警惕,也重創了兩岸的民間關係,讓臺灣民眾對大陸人民也開始戒備。對陸客越來越高漲的抨擊和抵制之聲,就是一個例子。陸客總體上的文明水準,固然不盡人意,但不只旅台的陸客才如此,而是全世界的陸客都如此。歐美、日本輿論對陸客文明水準不是沒有報導和批評,但總體上還是包容的、克制的。唯有台港反應最激烈,最情緒化,甚至政治化。對陸客的這種態度,一定程度折射了臺灣民眾對大陸人民的態度。

這即是說,過去臺灣民眾對大陸的體制跟大陸的人民,是區別對待的,不認同大陸體制的同時,對大陸人民充滿了同情。但大陸民間交往的加深,尤其臺灣「大陸化」趨勢的加深,逐漸改變了臺灣民眾對大陸人民的觀感。他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兩岸人民在文化和文明上的落差,並且對這種落差越來越不容忍,越來越不耐煩。

也就因此,臺灣民眾對大陸的疏離是全方位的。一切「中國」因素,在臺灣都極敏感,朝野都噤若寒蟬。甚至恨屋及烏,連帶影響到陸配和陸生的處境與權益。陸配和陸生在臺灣既不能與本土居民同權,也享受不到外國人在臺灣的權益,事實上已經含有歧視意味。本來歧視在臺灣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確之一,臺灣政界和知識界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因為牽涉「中國」因素,都深感忌憚,難以出頭。

陸配爭取入籍。(作者提供)
陸配爭取入籍。(作者提供)

另一個例子是臺灣的《難民法》問題。臺灣早就宣佈適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根據公約精神及國際慣例,臺灣應有《難民法》,也有一批好心人長期推動,但始終就過不了關,甚至形不成焦點。實際上藍營綠營都無興趣。藍營無興趣正常,因為怕觸怒北京;兩岸關係上一貫高舉人權牌的綠營無興趣,似乎咄咄怪事,其實原因也簡單:臺灣《難民法》客觀上主要輻射大陸,但一牽涉「中國」因素,綠營就興味索然了。

大陸人民對臺灣的觀感,有句話堪作代表,即「最美的風景是人」。這話沒錯,臺灣最吸引大陸人民的不是自然風光,這點上臺灣可能遠不及大陸;也不是現代化水準,這點上臺灣可能遠不及歐美。臺灣最吸引大陸人民的一直是人文風景,體現於日常生活所有細節的對人的關懷。哪怕是政治上以綠著稱的臺灣中南部,即便你是大陸人,到了那裡也會時時處處感受到濃烈的人情味,時時處處讓你感動。但這樣的人文風景之於大陸人民,很可能要成為過去時。因為就我視野所及,那樣的人文風景即那樣的臺灣人,多數是中老年人,即多數出生于解嚴以前。解嚴以後出生的一代即屬於太陽花一代的臺灣年輕人,對大陸人可能越來越多疑忌,越來越不容忍和不耐煩,在兩岸關係上包括兩岸民間關係上越來越敏感、焦慮和易怒。這即是說,兩岸民間交往最美好的時代可能正在隨風而逝,以後兩岸的民間交往可能越來越多坎坷。

兩岸民間關係的這種創傷,可能是兩岸關係中最深刻的創傷,最大的危機。政客難免惡鬥,但人民不能敵對,因為,臺灣畢竟不是航空母艦,不可能開到古巴那樣的位置。如果臺灣可以跟古巴在地理上位置互換,一切問題就都不存在,臺灣的確可以永世與中國無關。但只要做不到這點,兩岸如何相處,尤其兩岸人民如何相處,就是一個不能不正視的大問題。兩岸民間關係的創傷與危機,就必須修復、必須克服。而這顯然不能指望兩岸的政客、政團和財團,他們只會是創傷與危機的推手。修復和克服,最終只能靠民間自己,需要兩岸民間的共同努力。

龍應台整理了過去30年、逾70場演講內容並集結成《傾聽》一書。(印刻出版)
龍應台整理了過去30年、逾70場演講內容並集結成《傾聽》一書。(印刻出版)

這就要說到文章開頭龍應台對兩岸的警告了。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這警告之中,即在「傾聽」二字。兩岸關係固然受制於大陸的體制,但兩岸民間傾聽不夠,也是兩岸過去出大事的原因;若不亡羊補牢,不努力傾聽,未來更會出大事,兩岸民間關係更會遭受重創,最終可能走向敵對。而這將是兩岸最大的悲劇,沒有贏家。巧的是,龍應台的新書,書名就叫《傾聽》,彙集的她過去二十年的演講實錄,實際都是她過去二十年傾聽兩岸和推動兩岸傾聽的記錄,這種工作之於當下,無疑更需要勇氣和智慧,更顯難能可貴。

*作者中國公共知識份子,前《南方周末》評論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